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兰·巴特作为学者一生有很多面孔,中前期的巴特在结构主义符号学上用力颇深,而中后期的巴特更多地关注书写、身体与欲望等问题.《符号帝国》作为巴特中期的重要文本,承载着巴特由日本文化符号而来的思考,在巴特看来,日本的符号中心空无、意义缺失,每一个符号都有待于被书写,在书写中身体与欲望的维度涌现出来.从符号学的反思到对书写的讨论,《符号帝国》可视为巴特前后期思想转折的过渡与中介.  相似文献   

2.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对宫殿的书写与颂美,明显不同于传统赋作“彰圣主之威神”的书写策略.《鲁灵光殿赋》通过对大汉开国圣史的回溯以及对鲁灵光殿所有雕刻与壁画的流观、摹写,营构、证成了鲁灵光殿的神圣空间感.岿然独存的鲁灵光殿以“圣显”( hierophany)的具体空间形式承载了文化符号,铭刻着对大汉帝国辉煌历史的记忆,成为赋家新的空间经验、新的书写“中心”.王延寿这种以“宫殿”作为神圣中心的书写转变又具现在空间的书写策略之上,颇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即从空间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作者视觉经验、身体游观的条分缕析,揭示出《鲁灵光殿赋》图写的空间形式所具有的文化意涵及该赋在辞赋宫殿书写传统中的承变.  相似文献   

3.
如何书写城市及城市生活,是现代诗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自波德莱尔以来,城市几乎都是作为“地狱”和“罪恶的渊薮”得到书写的,黄灿然提出将城市作为“自然”同时作为“世界”来书写,以破除城市书写中的成规。黄灿然本人的诗歌写作很好地实践了他的诗学主张。他的诗作在叙事性、感性和抽象性之间建立了自身的张力系统,构建出一个爱者与智者眼中的城市世界,在继承波德莱尔遗产的同时为城市书写提供了新的典范。黄灿然是一位在城市诗的理论思考和写作实践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诗人,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波特的《老人》和《他》两个中短篇故事充分揭示了语言与人物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那些会言语的人物不仅书写自己的身份,还构建语言来书写他人,通过书写他人来表达自己主观理想化的身份观和现实观,颠覆他人形象以衬托自己或者达到其他目的。布鲁克斯的"细读法"有助于读者明白波特的无声世界为何有声有色,无语人物又为何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霜降》叙述了权贵家庭的保姆霜降的沉沦悲剧。通过权贵家庭男性的身体书写,从控制与失控、疯癫与理性、逃逸与陷落三个向度,揭示出荒诞世界正反颠倒的幻象及女性悲剧之源。  相似文献   

6.
中篇小说《黄金洞》一直赓续阎连科所构建的“耙耧世界”文学场域的书写,文本中桃与贡家父子三人的乱伦之事意在表征现代化进程之中文学之于伦理道德理性书写的“异变”和反思。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作为引子来介入文本的分析,分别从伦理环境、身份选择和失控的斯芬克斯因子三个方面加以阐释,来表达阎连科笔下耙耧世界的“乡村死亡报告”。  相似文献   

7.
城市书写是空间批评下的文学批评范畴,文本中的城市被看作是蕴含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城市书写中全部以都柏林为背景,将城市记忆、社会文化等要素巧妙地构成一个有机体,在景观选择和组织中赋予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揭示主题的手段。《尤利西斯》巧妙地运用了漫游式叙述使城市空间中的支离破碎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异化感融合在一起,共同展现出一个精神瘫痪的现代世界。  相似文献   

8.
基于电影《城南旧事》和小说《城南旧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实记录。林海音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城南旧事》小中见大,书写“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折射了中国大陆巨变时代的政治风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古城进行想象性的文学描摹和文化景观的地理投射,影视叙述文本被重构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  相似文献   

9.
小说《玫瑰门》开启了铁凝身体写作的“玫瑰门”。这个身体写作的“玫瑰门”一经打开,就在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实现了对1980年代致力于女性纯精神世界探索的“二张”的成功超越,而且成为1990年代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以“躯体写作”为主要特征的个人化女性写作的前驱。同时,其与陈染、林白在身体书写上的差异又显示出铁凝对女性更具前瞻性的眼光,预示了未来女性写作更具生活化的新变。铁凝的身体写作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连缀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将对女性文化的思索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好工作》打开了《换位》和《小世界》中所构建的学界大门,不再局限于从"小世界"来揭露学术界的众生相。小说内容在学院和工厂之间平行展开,以"工业年影子计划"为契机,小说主人公罗玢从熟悉的学院环境进入陌生的社会环境,从理论研究转入实践体验,在此过程中不断经受现实的冲击,并对学院生活产生质疑。通过校园内外的交流与对话,洛奇揭示了学者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试图打破学者与世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界限,从而为学院派小说创作寻找新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如何书写中国哲学史?一般来说,有以人物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两种书写方式.长期以来,英语世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方式是以人物为中心,并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成中国哲学史,而2016年Ronnie Littlejohn出版的《中国哲学概论》则是以哲学问题为中心来书写的一部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的出版显示了英语世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新变化,展现出他们在哲学普遍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的新理解,肯定了中国哲学存在的普遍意义及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西方学界对中国没有哲学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人与宇宙始终为相即相融的关系,在诠释的活动中,主体客体始终无从分离,儒家经典的汉学解释和宋学解释,均不例外.通过分析《易经》"身体→语言→义理"思想架构,发现,其中《易》卦与人的身体对应,并反映客观的外在世界之规律.卦爻辞以身体源出天地阴阳之规律,视语言为发自身体而建构一切政治伦理价值,以字、词为核心,在卦爻辞中作种种的延伸衍释,等于运用语言来作为身体之内在价值与外在世界相遇的媒介.以此一宇宙观为基础,可了解到宋儒对于先秦经典中生命与宇宙一体的奥义,实有瑰丽而深邃的阐扬,但却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清儒注意到经典语言作为身体及义理实践的桥梁,也了解"语言多义性"的奥义,将宋明儒诠经忽略语言的偏失扭转过来.汉宋典范对儒典的解释,长短互见.儒家经典传统是跨越千百年时代交替的有机生命体,随着不断继起的新诠释,而持续发生转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华都大楼中居住的中年女性各有风韵,她们曾经插队在山乡,精神与生理的压抑使之在今天的大都市里的奔放性格有了铺垫和原因,一位社会学家促成了她们的身体书写,释放个性。老上海的影星骆秀音、新时期电台播音员林月,她们的悲欢故事形成叠印,而从乡村来的钟点工小秋却预示上海年青女性的新的未来。加之比较文学中新的审美发现与感受,如骆秀音与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如姚征冬与赵长天《不是忏悔》中的卞海亮。叶辛的《华都》是海派小说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作家“女性化”创作意识突出表现为“闺阁抒情”和“身体书写”。“闺阁抒情”是“女性化”创作意识的典型表现,它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并非整齐划一的图式,而是追求创新,不断完善。而“身体书写”是“女性化”创作意识的新异表现,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艺理论的移植,它以身体代言说实现对世界的切入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沿袭了世界文学史上小人物的书写传统。迈克尔·K既有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小人物的影子,又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不断逃离的小人物形象。迈克尔·K天生残疾,有心理障碍,卑微屑小,欲逃离生活的纷扰而不得,从而反衬出时代的混乱不堪,映照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历史。同时,迈克尔·K的病态也表现了人类在某种状态下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孱弱特征,体现了人面对压迫历史和强权制度的无奈。  相似文献   

16.
对《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中畸人形象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在张爱玲苍凉的笔下,丑陋身体的刻画揭示的是那个吞没了人类正常感情的社会,但面对传统生存的苍凉与悲哀,她以守望为写作的基本语言态势以期人生的安稳与和谐;奥康纳对身体丑陋的意象书写则更像宗教启示录,以文学的形式揭开人类心灵那块神秘面纱下的罪与恶,她以疗救为创作根柢以期为人类指出一条通往宁静祥和的"彼岸"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作为中国文学中关于祖先崇拜书写的典型文本,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中的差异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汉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已经现世化为“慎终追远”之“远”的逻辑起点——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家族长老,以血缘关联为纽带,以时间为线索,一代代地向上追溯,试图找到共同的终极性的血缘之“根”。这一家族长老系列既是现实中有限性世间凡夫,也是终极世界的象征性精神符号。苗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则保留了原初宗教信仰本色,以信仰为逻辑起点,祖先神在彼岸的神圣世界,与祖先的连接保证了当下生命存在的鲜活价值。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经济、文化和政治对祖先崇拜的信仰内核影响程度之别。  相似文献   

18.
在徐小斌的《羽蛇》、《炼狱之花》、《蓝毗尼城》等小说中,“以虚拟实、借幻求真”的幻境频频出现。徐小斌小说中的幻境主要包括巫幻之境与梦幻之境两种类型,它以借此言彼的方式对社会症候、人性劣根、文化顽疾等予以讽喻,在“幻”与“真”的空间变形及虚实张力中,深化了读者对现实弊病及苦痛人生的认识。徐小斌小说中的幻境书写独具价值,它不仅以绮丽的审美想象拓宽了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使幻境书写成为由真实与神秘、世俗与宗教、智慧与诗情缠绕而成的叙事迷宫,而且以文学的虚构性使幻境成为探索未来世界形态的工具,并使幻境书写生发出丰富的生态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末徐鸿儒及白莲教活动作为重要历史事件,在文本中展现出差异性书写.《聊斋志异》借助民间素材,通过文学性笔法和叙事结构设计,在《小二》《白莲教》(卷四)《白莲教》(卷六)《邢子仪》篇中,塑造出徐鸿儒及相关人物的全新形象.并在民间评判基础上,构建新的历史立场,提出"左道正用"的独特叙事逻辑,以市井民众的丰富视角、多重叙事线索对该题材加以多层次书写.在构筑徐鸿儒事件的民间记忆基础上,反映出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变形记》将肉体的生命动态引进现代生存诗学的理论视域,以身体感官的真实表达来诠释现实世界的生存逻辑与隐秘的个体自我建构间的矛盾。卡夫卡的"变形"以一种分裂的思维原则和艺术手法开创了个人与世界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