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在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下,不急于求职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以各种方式暂时待业的现象。引发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学生需要在树立正确职业观及就业观的前提下,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要在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干预;校方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部门则需要整合资源营造高质量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与愈加多元的就业观,让许多毕业生逐渐接受并开启“慢就业”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毕业即工作”的观念。在这种就业思维的影响下,部分学生选择暂时不就业或延长就业选择的时间,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或者在一定时期内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能力,不急于建立较为正式或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和理解“慢就业”学生的特点和形成逻辑,并开展相应的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具体和实用的引导对策,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和实现个人成功。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就业”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产业经济的动力,也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和空间。中国在解决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就业政策,不失时机地开发和创造互联网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实现互联网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所提供的有益条件和积极影响,深入挖掘互联网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就业潜力,提出高校在面对大学生就业挑战和机遇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就业形势愈发复杂严峻,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工科院校为例,分析了“慢就业”现象,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慢就业”现象破解路径:育人为本,全员参与,营造浓厚就业氛围;精准服务,贯穿全程,全力做好就业指导;精耕细作,全方位保驾护航,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5.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高校可借助企业资源和优势,从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信息与实践平台建设着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高校的民生工程,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构建了提升就业质量、实施就业指导及服务的四大体系,立体化、全过程、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7.
王婧怡 《国际公关》2023,(20):170-172
高职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主体息息相关。本文站在高校角度,从价值引领、“三全育人”、深化改革三方面破译大学生“慢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毕业后放缓求职进程,处于暂时未就业(已升学或出国深造除外)状态的“慢就业”现象,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部分演变成为不就业。调查发现造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教育主体的协同能力不足、就业教育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形成连续系统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占据市场就业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在就业竞争中并没有凸显应有的优势。除了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少、用人单位招聘要求高等客观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观念保守、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有差距、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还不完善等问题。应从高校办学模式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就业创业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慢就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折射了95后,00后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不过,“慢就业”还须掌握好“火候”,如果毕业后的“空白期”过长,势必会影响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在此,建议有“慢就业”想法的年轻人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把握好度,千万不能忽视求职的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就业服务网络,其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宏观协调、学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学校与社会应共同建立互动的就业服务平台、学生在各方面的指导之下积极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形成积极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凸显,通过全面分析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各介入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并与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两点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现实启示:一是强化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各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二是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各主体的分工协作与整体配合。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峻,而非政府组织在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非政府组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指出了非政府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部“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的推进,上海市应用型高校的中西部地区生源学生规模和占比逐年增加,这些学生毕业后选择“慢就业”的比例远超其他生源地学生。本文深入分析中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慢就业”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运用生涯决策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提出应对该问题的理论模型;介绍上海电机学院的成功经验,即抓住大学生“生涯决策能力培养的七大关键期”,提出“4、3、2、1”目标模型,提升学生生涯决策能力,在助力中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走出“慢就业”困境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过来和谐社会的建设又给大学生就业增添了动力。由于封建残余思想观念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群体差异以及大学生滞后的择业理念的束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在宏观上打造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宏观,在中观上缔造与和谐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教育机制,在微观上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吻合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自愿性不就业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出现了部分毕业生自愿不就业的现象。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特殊现象——自愿性不就业进行分类探讨,并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外界环境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大学毕业生自愿性不就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在于其就业意愿、知识结构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因此,政府应努力构建面向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政策体系;高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大学生应瞄准未来发展,全面提升就业力。  相似文献   

19.
解析大学生“就业集体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双选机制日渐成熟、就业市场不断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却表现出了更多的无所适从.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不明白应当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面对就业,面对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一味地盲从,"就业集体无意识","考研集体无意识","出国集体无意识"日益流行.如何摆脱"就业集体无意识"的束缚,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做好规划,正确面对就业、面对人生,成为我们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农科大学生择业观演变现状,以国内三所典型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调查研究了农科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情况。从学生需求角度对农科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情况做了调查研究,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为农科高校就业服务系统的完善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