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为现代影视重要表现手法的童话建构手段,深刻影响了当代娱乐影视发展模式与方向。无论是对经典童话故事的反传统审视,还是对于童话内核的基架式成人建构,抑或是融合魔幻、神话等元素的现代娱乐改编,童话以其想象、梦幻与自由等浪漫主义因质,契合了潜涵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始梦想。经典童话所蕴含于集体无意识中的认知方式与审美体验,促发了现代都市娱乐剧与魔幻主义影视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童话与神话是两种既有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文学样式。从美学风貌上看,童话从选材到形象塑造以及对读者的感染偏重于优美,而神话则表现为壮美。从符号学意义上看,童话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错落有致的形态,而神话则表现为比肩相叠而立。神话消逝了,而童话正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中国古代神话出现了历史化现象,其突出表现是将神话人物的兽形或奇特形象人形化、体系化。反过来,中国历史也在某些细节处又被神话化了,这从帝王的谱系关系与神王的谱系中可得到印证。这种神话与历史相融合、相附会的文化现象的诱因是儒家对神的慎重态度,契机是寻根问祖的宗族观念,动因是昭示祖的地位,显示自己高贵,为自己统治寻求神的支持的需要,也是对塑造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5.
论神话生境     
神话生境是神话存活的必要条件与相关要素,如神话创造者、神话展演过程、神话的时空要素和传承方式等。神话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百姓,而是掌握着族群权力的精英阶层,他们以神话来控制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规范社会的行为。神话展演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空间和参与者。神话传承涉及的因素为传承人、传承媒介和传承语境。书面文本仅仅是神话的“木乃伊”,只有深入地对神话生境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神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活着”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中希神话文本的"厚薄"的最直接、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两族口头神话被定格时各自采取的文字载体不同.初始汉字有如画的信息贮藏量,可将时间性的口头语,转化为空间性的象形文字;口头传统与初始汉字之间的通约存在着巨大张力,口头神话的大量信息没能被通约为汉字,而是流失、流损在字化的神话文本之外.希腊文字与口头传统之间的通约则如:"音符"与"曲子"之间的关系,"曲"有多长,"符"随多长.两族神话文本的差异的深层原因要追溯到文字选择的地理母因.  相似文献   

7.
神话为人类童年时代艺术想象的产物,代表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浪漫的情思。与古希腊神话相比,我国上古神话缺少浪漫的爱情神话,原因是在神话流传的过程中,后世文人将其有意识的历史化与仙化。上古爱情神话在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为我们窥探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和中西方海伦、涂山氏神话文本的故事流变,分析神话构形暗含的虚构"越界"行为,与虚构化行为的现代阐释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及其赋有的理论意义。分析认为:其一,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适合用来观察、审视和检测处于流变中的不同时期的神话文本;其二,作为艺术起源的神话,海伦、涂山女的故事流变,缘自于神话虚构所赋有的"越界"行为。概言之,神话虚构"越界"行为从属"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然而这一源自于远古神话遗存的"艺术方式"却不断地"在每个时代产生回音"与生产着人类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人,尤其是异域视野对华夏礼仪神圣效力的阐释,借镜人类学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研究成果,立足华夏礼制探源研究命题,反思了传统神话观对儒家神话研究的桎梏与遮蔽,认为华夏繁复的礼仪活动是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性视域。现有的成功实践业已表明,礼仪符号的解读、礼仪神圣根源的探索,乃至经典文本的解读,需要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比较神话学的类比释读视域,需要突破故事本位的神话观,回归礼仪圣物象征的大传统。因此,儒家神话再发现与重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为中国神话的数字化重构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其中,网络漫画以其独特的文艺模式,为神话主义背景下神话资源的转化开辟了新途径.网络漫画作品《非人哉》作为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对神话图像叙事和文本叙事的改造,反映了当代读者希望在神话重构中追寻自我、呼唤自由的美好愿景.同时,《非人哉》也展现了互联网背景下神话资源视觉化转化的蓬勃生命力.在批评互联网神话转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的同时,亦不可忽视神话重构带来的经济与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11.
保罗·利科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解释学家。他虽然并非专门的神话研究者,但在其《恶的象征》、《解释的冲突》等著作中,他仍然对神话做了解释学的分析。这一理论将神话看作象征,以揭示生活意义,构造生活体验。神话的解释学有助于回复这种积极的构造功能,但也要对神话的滥用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12.
某种意义上 ,现代语义中的神话只是原始神话的语言形态。要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之源的神话 ,仅仅着眼于神话的语言形态是不全面的 ,甚至是非本质的把握方式。文章尝试从本文与文本两个视角探讨神话定义 ,在艺术本体、传承主体、文化功能和思维机制等四个层面上重新阐释神话的本质属性 ,认为神话具有多维性、民族性、神圣性和不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神话创造性现代改写是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格丽克在诗歌中巧妙利用图形-背景置换的改写策略,从生存阈限、女性意识和神话日常化三个维度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生活镶嵌。诗集《阿弗尔诺》里的冥后珀尔塞福涅在冥界与大地间漂泊的生存阈限被凸显,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人之漂泊感;诗集《草场》则前景化奥德修斯之妻珀涅罗珀的女性独立意识,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而日常生活图形化和元神话背景化的改写则赋予神话和日常生活陌生化的熟悉感。图形-背景的置换有助于经典再生成,呼应了经典创新的时代召唤。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希腊神话研究从早期的口传到理性萌发后的"神话"同其它学科分立的范式,在近代以降的中国神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神话历来被认为有"历史化"的特点,从近代到现代,国内外的中国神话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此一问题.闻一多的"志"与史及诗关系的研究,叶舒宪的诗与寺、瞽同史关系的研究把这一问题带入新的领域.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早期时代,文字产生以前,口传神话同史的混生是中国神话的最早样态.神话历史化是西方观念对中国材料的框定.神话分化出历史是中国神话同历史乃至文学关系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讲述起源的叙事,科幻小说是以技术为骨干的叙事,两者看似本质相违,实则殊途同归。美籍华裔科幻小说作家刘宇昆擅长将中国民间故事融入创作,他的宇宙科幻小说《人之涛》,1糅合了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力图勾勒人类命运与起源的浩瀚画卷;通过对《人之涛》的故事文本的分析,神话思维与科幻品格之间同源共流、密不可分的关系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6.
经过重新阐释的“神话主义”一词,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这一新界定与学术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传统观的转向一脉相承,直接受到世界民俗学界“民俗主义”与“民俗化”等概念的深刻影响。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神话传统在现当代社会中被挪用和重述的情况,目的在于使学者探究的目光从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扩展到在各种新的语境中被展示和重述的神话,将之自觉地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之中,并从理论上加以具体、深入的研究。神话主义与新神话主义在反思神话传统在当代的建构和生命力上有着共同的追求,但是就与神话本体的距离而言,新神话主义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7.
非洲博茨瓦纳火起源神话属于较早的火起源神话,文本核心情节上包含无火时代火起源神话文本群普遍具备的"初代人类对火无知(不知其用途)"和"初代人类在火未发现前饥寒交迫",文本中的火精灵形象又隐含着人类社会早期的万物有灵世界观.初代人类和火精灵两种形象在文本叙事中的互动关系充分遮蔽了火起源神话大都具有的二元对立结构,呈现出先民思维的原逻辑特征,是延续神话叙事传统并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起源神话案例.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早期人类对世界进行精神把握的方式,处在人类文化起源的位置上。人类艺术从神话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成分,同时又对神话元素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审美化改造。当人类逐渐放弃了用神话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时候,神话在人类艺术中继续以各种审美形态出现并因此得以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正是在艺术当中,神话里被魔法化的想象摆脱了实用性从而获得了尽情施展的自由,而神话形象在转变为艺术形象的同时其浓重的神秘色彩被大大削弱,从而更加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9.
当代英国作家A.S.拜厄特着迷于童话及童话叙事艺术。以拜厄特的两部长篇小说和童话故事集为研究文本,以她的文学评论和随笔为参照,探讨作家所具有的童话情结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联,分析其后现代语境下的童话创作所具有的独特叙事艺术,即通过镶嵌童话元素和童话改写文本,使童话副线和小说主线对位呼应,双线情节互动发展;作家的精巧编织使其童话叙事既是对经典与传统的继承和修正,又具有明显的后现代自反性和智性色彩。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神话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的历史化、仙话化、哲学化、文学化、宗教化等的统一。就《淮南子》中神话演变的形态而言,也同样彰显出“混杂”的特征,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和哲学化是最主要的演变状态。这三种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在于:如果说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使神话历史化,大众文化性质的神仙思潮使神话仙话化,那么精英文化性质的哲学理性精神最终使神话哲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