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举措,新工科专业涵盖新型、新生和新兴工科专业。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满足未来新经济、新产业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其新工科建设主要任务是新型工科专业建设,暨对接产业需求,通过“传统工科+”的形式实现整体工科形态的转变。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从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转型升级路径,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新型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突破传统的单一专业知识教学的培养模式,应按照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以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法治素养培养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变和创新。以S省某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为调查对象,对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学生学情等进行实证调研,分析工科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构建有效的工科学生法治素养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工程教育应对国家发展新战略、产业发展新趋势、国际竞争新形势做出的积极回应,其实质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明晰工程人才的素质结构,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规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中,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分别从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在人才品格、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建立健全面向未来、立体丰富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应加强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对接新经济、新产业不够,学生新知识、新技术、新素养不足等难题。为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重庆文理学院主动对接本区域智能制造相关新兴产业,积极探索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按照新工科的特征、内涵和要求转型发展机械工程专业,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将行业和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工业机器人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体系,重点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变化需要的工业机器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工科建设十分迫切。地方师范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业学院组建、多平台建设和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多方面通盘考虑,探索符合地方师范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盐城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确定为自身转型发展目标,在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中错位发展,凝练“特色”;在全面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中彰显“高水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涉及高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教学、师资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但其瓶颈依然是教育观念、人才资源、办学经费等问题。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盐城工学院必须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努力突破发展瓶颈,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报如何服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逐渐引发办刊人的深入思考.以《滁州学院学报》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为例,分析高校学报在此建设中的发展途径:明确办刊指导思想、优化栏目设置、充分发挥培育科研人才及推进学科建设上水平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学报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机械专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机械专业发展的关键。基于新工科建设及行业需求,加强产教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结合专业改革和高校毕业要求,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并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已上升为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战略。地方高校是新文科建设的主力军,肩负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任。文章对地方高校新文科专业的内涵、特征、意义与建设策略等进行探讨,总结出新文科专业的五大特征,提出地方高校新文科七大建设策略,包括建设新理念、发展新路径、研制新方案、培养新机制、师资新提升、条件新水平和质量新标准等。  相似文献   

10.
产教融合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产业和教育的融合涉及多元主体的参与,也是催生"产教融合"内生生命力、持久力的关键;专业集群是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战略,产教融合发展与专业集群建设共同指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模式将会成为产教融合新阶段的选...  相似文献   

11.
“新文科”建设在高校的全面推动,促进了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依据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创新发展是“新文科”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学科重组、学科交叉为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注重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合理而科学的实践设计来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明确“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长春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现阶段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重点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阐述了专业综合改革途径,构建了目标导向与核心能力相适应的“136”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提出了有效加强师资队伍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途径,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产业发展、新工科时代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学生全面发展三个角度,阐明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时代要求。根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合作协同、高度融合的特点,西南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探索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1)制定具有开放型和跨学科特色、适合行业现状和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而且专门针对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2)通过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适当安排相关学科老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从校外聘请产业教授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构建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3)通过大量教学案例实现理工类学科内部的跨学科人才培养;(4)发挥传统文化独特优势,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和美学教育,实现在理工和人文之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5)将培养学生的空间、时间尽可能突破课堂和校园的限制,营造开放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是地方高校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我国的行业特色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高水平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对地方特色高水平高校如何高质量发展优势学科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实施引育学科人才、促进学科交叉、构建创新平台、创新产学研机制等策略,优化特色优势学科发展,依托优势学科促进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中产教融合的具体问题,结合专业教学实践得出结论:必须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要求,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为导向,切实加强对专业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产教融合系统化设计,才能真正保证毕业生的各项能力与行业人才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办学目标,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德、学、能"(三维)为基础,以"产教融合""艺科融合"(两融)为途径,以国际化视野培养(一化)为导向,探索、形成了一种培养高质量的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三维两融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拉近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应用型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的日益深入给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地方高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地方综合性大学聊城大学为例,结合当前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行基于“OBE”理念的“五体共育、多维联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建设,使外语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旨在深化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改革,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加优质的语言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产业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对培养适应于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依托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立足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探索智能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针对如何有效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现代产业学院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提出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百度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建设为例,围绕行业发展、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及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打造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产教高度契合的满足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地方工科院校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地方工科院校通过构建宽基础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模式、多样化新型课程模式、学年学分制为代表的教学管理模式、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鼓励和支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专业中开展分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以重庆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例,分别从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培养机制与措施以及改革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分层次人才培养,构建了“拔尖人才+卓越工程师+专业方向人才”三位一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工科特色专业分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