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汉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及城市化快速扩张的典型地区,研究其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及空间集聚格局可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及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运用“隐患―状态―免疫”模型,构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型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特征及空间集聚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228,处于不安全状态,历年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趋势,耕地生态系统呈不稳定状态;江汉平原各市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空间集聚现象不显著,呈从集聚向离散化扩展的变化趋势,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非农用地扩张引起的耕地资源大量流失,是导致目前江汉平原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空间演变及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测度城镇化质量水平,探讨其空间格局演变及主要动力因素,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效率及城乡协调程度五个方面,建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同时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检验了推动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重庆市辖各区县城镇化质量整体提升,呈现出以重庆市主城各区为核心,向临近主城区域,再向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逐级降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提升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的动力因素作用显著,且推动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内源动力、行政动力、市场动力、外源动力。重庆市应坚定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实现城镇化质量整体均衡提升。  相似文献   

3.
兰州市城市扩展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兰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探求兰州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兰州城市空间格局现状分析,对其内部各要素的配置状况作了探讨,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兰州城市内部诸要素的优化配置及未来城市空间扩展方向作了规划。  相似文献   

4.
1850—1890年以奥斯曼为代表的统治者对巴黎城市空间进行功能性改造,塑造了巴黎新的景观社会并完成了空间生产化、秩序化、政治化的重构。资产阶级借助地租杠杆,利用空间政治工具性和政治功能性进行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实现了阶层分化和新身份政治的形成。资本投机下的空间改造与生产使得巴黎无产阶级生存与发展的权益逐步被蚕食、侵害和剥夺,无产者对资产阶级的空间改造逐渐产生了由认同—消解—反抗的转向,空间正义意识开始觉醒。通过对城市空间规划改造中的阶级立场分析,论证空间正义与城市发展、阶层融合、社会排斥之间的联系机理,阐明资本主义空间规划与空间生产的固有缺陷,对当代城市的空间规划、贫困问题、社会排斥、城市包容性发展、环境更新与治理等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启发与理路审视。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趋势、时空差异和演变以及影响因素,运用Getis-Ord Gi~*指数、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法等探讨了2000-2018年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再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从时间来看,文化消费的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从空间来看,省域文化消费差异悬殊,空间集聚程度增加。第二,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变化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类型转移发生于相邻类型之间。第三,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受其邻域文化消费类型的影响,与高水平类型相邻的省域,其文化消费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第四,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供给水平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正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助益我国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和省域文化消费差异的缩小,实现我国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双碳”目标为中国法治建构带来变革契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借助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法治保障。尽管国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中明确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的作用,但是现行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尚未建立内蕴“双碳”目标的回应性机制体系。面向“双碳”的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在规划编制、用途转用、生态修复、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系列问题。“双碳”目标下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本质是对诸多生态要素实施整体管制和类型管控,故而应以“系统治理和分区分类”为管制范式,重点完善融合“双碳”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基于碳约束机制健全生态空间用途转用许可、基于碳汇完善生态空间修复和基于碳风险监测构建生态空间监测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8.
以富阳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6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及1997—2010年、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学方法提取富阳市1996—2009年的城镇扩展信息及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城镇空间扩展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作数量和空间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富阳市的城镇用地面积在1996—2009年间增加了3.73倍,从城镇空间扩展的模式上看,城镇的扩展区域主要位于富春江沿岸的两侧,并以富阳城区为中心向周围城镇扩张,建设用地和城镇扩张空间布局与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向和重点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占用耕地量远远超过了上一轮规划的规模,这主要是上一轮规划没有预测到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超常规发展。城镇化还将快速推进,在杭州湾经济辐射带的带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影响下,富阳市未来的城镇发展的格局逐渐呈现为向东部、西北部延伸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城市空间扩张迅速,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与结构不断变化.两城一体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形式.选择郑州市、开封市的快速一体化区域为研究对象,以2004年、2008年和2010年三个年份的TM影像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式,并探索其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变动加快,且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2)中心城市先期带动,副中心城市后期推进,次中心节点连接,形成两端差异和分期主导的格局,总体符合“点—轴”模式.在更小的尺度上,形成了紧凑型圈层模式、低密度蔓延模式和轴向带状扩展模式等三种类型.(3)建设用地扩展是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建设、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分别起着基础性、指向性、决定性和控制性的作用,但政策规划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经济增长、空间扩张和社会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目的。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从全国、八大区域和省域三个尺度分析了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演变轨迹,并利用R/S分析方法对时间演变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利用GIS手段,就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出低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状态,且耦合强度在不断降低,但协调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尺度演变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耦合度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格局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低耦合强度、低协调水平或较低耦合强度、较低协调水平类型区,仅有少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协调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旅游生态安全是实现旅游地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湖南省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湖南省2011—2020年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采用ArcGIS软件分析其空间演变特征,同时借助障碍度模型,揭示影响旅游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湖南省旅游生态安全系数呈“小幅度下降,大幅度上升”的波浪形演化趋势。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北和东南向中心逐渐变好的分布格局。(2)游客密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GDP增长率、旅游经济密度等是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讨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选取京津冀174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2006—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县域人均GDP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率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和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轴格局初步形成,各功能区形成符合各自功能定位的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政策和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京津冀县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依据京津冀区域战略功能定位,优化经济结构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SSM模型对1988—1995年、1997—2007年、2008—2012年三个样本区间,25以年来中国家具产业空间上的偏离与产业竞争力消长与变化,进行区域与省级套嵌式分解测算。并结合矩阵思想,对产业区域类型划分进行修正。研究表明:(1)中国家具产业正由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演变为多区域竞争与偏离并存的状态。特别是2008—2012期间华东与中南家具主产区内经历着空间格局的分异性调整,而华北、东北、西南部分省份的家具产业已演变为产业竞争力主导区域;(2)近年东部家具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并不显著,区内部制度与区域间的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可能干扰了产业空间分异正常机制,这不利于中国家具产业区域间转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组织机制与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空间格局演变的初始势位阶段、能量需求阶段、能量重组阶段、新势位阶段四个自组织演进过程,及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空间结构演变的相互作用、自身积累与外部动力三大动力源,在这些动力因素及势位的随机涨落过程中,产生了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聚集或离散现象。然后,从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及关联因素三个角度总结归纳了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当代生态维护的种种失误,是工业类型文化中某些民族谋求世界霸权以后派生出来的生态维护问题,它不仅是工业类型民族的事情,也是所有民族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生态民族学认为匡正这些失误的基本方针是尽最大的努力有选择、有分寸地利用好工业类型文化提供给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和全球生态观,促成多元文化的稳定延续,利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去逐步消解当代生态维护失误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能协调各民族具体生态维护的泛化生态维护格局,才能有效的消减生态危机,赢得世界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针对宝鸡市在2002-2007年5年间,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起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区域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这一现象,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论述了宝鸡市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动态联系,为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面临了雨洪灾害的风险。而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对于雨洪管理是可以产生积极作用的。文章介绍了荷兰城市阿尔梅勒的地表水系与城市空间的特点,利用ARCGIS软件工具对它的地表水系形态与地表类型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对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与雨洪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利于减小城市雨洪风险的用地与水系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空间原本就与人、权利与资本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空间格局的公平是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城市公共空间公平的研究就逐渐引起了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系统论观点和学科交叉为研究思路,尝试着从城市公平与人格属性的一致性、城市空间公平与政治公平的关联性、城市空间公平与市场调控的平衡性,以及城市空间公平与空间规划的对应性等四个维度来解析城市公平的基本内涵,并以新加坡为例,以期能为我国城市空间公平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多中心城市区域是当代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区域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多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研判也是制定适宜区域政策的前提,是推动多中心城市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2013年、2008年、2003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以县(区)行政单元为基本空间单元,辅以城市行政空间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算蓝色经济区最近10年的空间组织格局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历了从"核心-边缘"特征明显的单中心模式到"多中心"结构特征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其空间发展的"去单核化"和"多中心性"特征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在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其经历了从独立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到从属于总体国土空间管制体系之中的重大转型。在这一制度转型背景下,当前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阻碍,而相关研究对此关注不足,主要问题包括:“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不足,“三线一单”的适用方式不明确,生态空间治理中的体制性障碍。对此,未来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在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中确立生态保护红线的强制性效力,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适用方式。同时,针对我国生态空间治理中的体制性障碍,还应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