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在阐明村民自治与村民委员会(村委会)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搞好村委会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也是依法治村的关键,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村委会的建设与发展,透析了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基层党支部和农民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村民自治问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可见,目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着急需关注的四个异化现象: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法定关系形式化、村委会的“自治”地位被矮化、村务公开空心化和村民会议虚置化。我们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防止这种异化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良虎 《理论界》2004,(1):16-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乡村干部和普通农民的政治素质,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的关注和思考。此法何以有如此魅力,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呢?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村组法》规定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村委会是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用法律形式将四大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这种基层民主形…  相似文献   

4.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式之一 ,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础 ,是农村村民行使自治和民主权利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就村民委员会的创设与发展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任务和组织结构以及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实现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村民自治中我国目前在村一级逐步形成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村合作杜)分立的体制。由于过去村民委员会角色混乱、职权不清,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社分立,即村民委员会负责村民自治事务,经济事务由合作经济组织执行,在监督村民委员会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村民的利益,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闽西北四县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表层看发生在村级自治组织,而问题的实质却是乡村关系中村级自治组织对乡镇基层政权的依附造成的。拥有基层行政权力、高度组织化的乡镇政府对村级自治组织合法权益的侵蚀,是造成村民自治运作过程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所以要缓解和克服这些矛盾和冲突,最重要的是要精简乡镇政府机构,转换其职能,理顺乡镇政府与村级自治组织政权与治权的关系,实现乡政村治的法治化,进一步明确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各自的职责权限,高度重视渐进式制度化建设成果的积累,并要认真耐心地解决村民意识、行为与村民自治活动不相适应的状况,努力为基层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创造性实践,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但是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比如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和村委会关系的协调以及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司法救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村民自治权利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正常发展。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既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直接而广泛的经验,同时也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以实现村民自治为目标,农村普遍进行了村委会直选,农村基层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但由于社会、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选举中出现不少问题.因此,对村委会直选乃至村民自治的现状不能盲目乐观,只有充分地发动和动员,制定配套选举法规,完善选举技术,才能确保村委会直选的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问题与根源: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政治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归纳了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即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关系尚未理顺 ;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关系尚未理清 ;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 ;村委会换届选举存在的违法行为和村民政治选举冷漠化 ;村民民主监督的软化。在此基础上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要解决我国的村民自治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从抓好村委会选举工作入手 ,正确处理“两委”关系 ,理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关系 ,并在《村组法》的指导下 ,强化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至今,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实行了10多个年头,该制度实行的效果已经在我国广大农村颇见成效,但是仍然有大多数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得不到落实,究其主要原因,也就是乡镇政府行政职权和村民自治权之间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12.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政村治"格局下,农村基层管理领域存在着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农村社区的自治权两种权力形式.由于制度、体制和环境等原因,乡镇行政与村民自治在衔接和互动方面显现出非此即彼的发展偏向或者互不相干的独立倾向.通过修改法律,起草配套性法规,采取制度创新、体制变革、选举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等举措,明确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权限范围、行为边界和工作机制,是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乡镇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利间的关系为社会所关注。当前我国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存在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两种倾向,本文从压力型体制下的乡镇政府强权、乡村治理法制建设缺陷、乡村既得利益群体阻挠、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等角度剖析其成因,提出完善法律、明晰乡村权责、明确村"两委"职能划分、培育民间自治组织、改革乡镇干部任用考核办法、调整政策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素质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调动中国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本文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村民自治以及村民委员会的特点,研究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遇到的制约因素,展望今后农村自治的工作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村民委员会选举作为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途径,是受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村级自治组织的内部选举,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的发展。但同时,在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也存在选民资格认定标准模糊、基层政府行政干预、"贿选"现象严重、"大姓望族"左右选举、农村弱势群体选举权利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因此,对我国现阶段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建议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依据《宪法》和《村委会组织法》开展的群众性自治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和形式,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它是社队体制解体后,建立农村基层新的管理形式的有益探索,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高度看,村民自治把农村政治改革付诸实践,着力解决农村、农民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现行村民自治制度赋予村委会召集村民会议的垄断权,给予村委会控制村民会议功能以制度支持,构成了村委会对村民会议反制约的非法治化模式。这使村委会在实践中以不召集村民会议的违法方式排除村民会议对其制约与监督成为事实上的可能。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建村民会议常设监督机构,由其行使村民会议召集权和村民会议日常功能,建构村民会议对村委会权力有效制约与监督的法治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法律依据的《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但在村委会性质界定、党支部法律地位、违反选举原则的惩戒机制、村干部任职期限等主要方面也还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在村民自治中,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一直是个难题,无论是在理论上、制度上还是运行中都存在着误区.由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片面理解,导致村民自治制度缺乏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村民自治与乡政管理的关系也就没能在制度中得到合理的界定,由此导致了村民自治与乡政管理在现实运行中与制度安排不时发生冲突.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从理论、制度与运行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构村民自治与乡政管理的关系.要以“强乡政管理—强村民自治”为目标模式,建立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协同合作、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体系,推进乡政村治的法治化;实现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现实运行中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关系着农村的团结、稳定和发展。第四届村委会换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首次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