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皓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62-68
宋初复古士人如柳开、田锡、释智圆、王禹傅等人的诗学思想普遍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他们赞赏豪健的诗风,这在他们对李白的推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们也推崇杜甫,这显然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密切的关系,但杜诗在宋初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作为宋初诗歌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之一,晚唐体特别受到复古士人的喜爱与接受,这与晚唐体诗人大多为方外之士、具有“古”气及“平淡”的精神气质有关。宋初复古士人的诗学思想不仅在当时独具特色,而且对北宋中后期诗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23-27
爱默生坚信世界是象征性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个象征体系,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主张人们抛弃惯例和经验,寻求一种超验的自由心智,通过直观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由于诗人独具慧眼、至高无上,因此惟有诗人才是宇宙的亲知者,才能刻画自然的表象,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西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2)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同中国共产党其他杰出的领袖一起,领导中国人民神圣的现代爱国主义运动和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他的著作,最集中、最光辉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同时又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列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宝库。他经常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思想,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 相似文献
4.
5.
许兵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体系是一种独特的政治诗学。由于它抓住了“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一根本问题,所以,它也具有“经济意义”。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是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早期青年教育实践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其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迫切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愿望,始终同民族革命、阶级斗争、国家独立
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联系在一起,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孝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本文通过对文艺反映论与“物感”说、文艺服务论与“言志”“载道”说、主体修养论与“养气”说、典型化论与“形神”说、两结合论与“奇正”说、动机效果统一论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以及推陈出新论与“通变”说等几个方面的相关性比较,论证了毛泽东文艺与我国传统诗学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作者意在说明,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国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学观点与创作实践杨星映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而且是杰出的诗人。毛泽东所写的诗词吞吐时代风云,抒发革命豪情,想象奇瑰,意境开阔,气势磅礴雄视千古,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是以“旧瓶装新酒”,运用古典诗词的... 相似文献
9.
王彦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4):352-356
语言与诗的内在关系是但丁诗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关系奠基于哲学-神学爱欲观。按照这种爱欲观,诗歌的源泉和本质是爱的启悟与运动;作为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语言本身和诗歌一样,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爱欲和爱欲运动。语言和诗的爱欲运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上而下的爱欲运动和由下而上的爱欲运动。正是在爱欲和爱欲运动的基础上,语言和诗在《神曲》中被内在地关联起来了。《神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诗与语言的爱欲运动;但丁诗学是一种“爱欲诗学”。 相似文献
10.
卜凌云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5):111-116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实践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革命浪漫主义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借鉴和改造,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潮。毛泽东把革命浪漫主义的文艺观与政治上的共产主义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出一条新的文学道路。从30年代的鲁艺文学到40年代延安时期的文学整风再到50年代的"两结合"的文学创作方法的提出,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文艺观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但这一文艺观与政治因素的紧密结合,必然局限着文学自身的独立发展,导致文学政治性加强,而艺术性降低的实质结果。 相似文献
11.
郑茗元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7-160
追求小说形式革新、充满实验精神的伍尔夫,是一位关注小说艺术发展的小说家、文论家。她的城市空间抒写范式容纳了城市文化非地理学进程中的多维历史积淀与社会情感要素,表现出女性主义文学对广阔自由空间等现代性问题的极度渴望和思考,比城市文学文本本身更具深刻的研究意义和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孝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4):40-45
毛泽东的“推陈出新”论,作为其人民本位的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时态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继承性学说和批判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在历时态意义上,又是对传统诗学“通变”说的现代性与革命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夏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4):72-80
对中国经典叙事的诗学研究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不同文类,立足本土文化语境,大禹叙事涵盖两个诗学结构,即善恶对照的伦理身份结构及有限变异的形态结构,以此达到修辞指向的可靠性,完成大禹伦理身份符号化的目的。大禹叙事由外在的诗学想象、内在的理念表达及隐性的空间拓展构筑起以农耕文明为底蕴的诗学生态,呈现重民本、求大同的中华审美风范。面对复杂的中国现代化转型及诗学生态的改变,大禹叙事借由遗产、表演、景观三种叙事形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常生活审美转向与时代精神引领多重路径影响下进行诗学实践,激活了大禹叙事在当代社会的叙事活力。大禹叙事是中国本土叙事话语的典范,对其展开诗学研究能够为中国式诗学理论的发展及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戴登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62-172+184
基于对文学书写中大量时间现象的独特敏感,在现代西方思想的时间哲学转向的启发下,耶鲁学派文论家们发现了克服时间之思所蕴含之内在悖论的最佳切入点——时间的修辞化,从而深入到了时间的“内部”,对“时间”本体作出了超越性的直观。耶鲁学派文论重新捕获了时间的总体性,重新区分了时间的三个向度(即时间三矢:活生生的现时、分裂的绵延、自反的共在),并揭示了这些向度的多线并进、错综交织及其转换生成,因而在更本源的层面上,为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分的线性化的贫瘠化时间观,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16.
卢思源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1):3-7
论述ESP教学的起源、理据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分析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和有关问题。最后,通过作者的个人教学和社会工作经历阐述ESP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起的重大作用,以之说明ESP 在中国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郑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胜锦四句《集注》引苏曰:“李夫人病起南园,桃花盛开,李不悦,武帝问其故。李曰:‘不分桃花如锦,恼人病眼。’帝感其言,遂去其花。为一国笑。”又引赵曰:“‘不分’、‘生憎’,所以深言其红白也。皆俗中字。惟桃花之深红,絮之酽白,正是春色放荡,无所倚赖者也。如此,故翻是融怒愁人,断送令到酒边,以散其愁。”《杜臆》以为:“桃花、柳絮,寻常景物,句头添两虚字,桃柳遂为我用。桃柳、春色也,出自剑南,更觉无赖,至触怒愁人,真到酒边,欲借酒以消愁而不可得也。”又引《鹤林》云:“锦、绵皆有用之物,桃花、柳絮,乃以区区颜色胜之,亦犹小人以巧言令色胜君子也。侍御分别邪正之官,故以此告之。”《杜诗解》以为:“‘不分’者,谓桃花不自知分量也。”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说法:人性就是人所具有的属性。这恐怕是一个含义不能再广泛的命题了。但人的属性很多,会劳动、能思想、有感情,这是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还有一些属性如吃、喝、睡、看、听、触……有和动物相同的一面,也有和动物不同的一面。使人成其为人的,不是与动物相同的方面而是不同的方面。所以,人性应该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那些“特性”。 相似文献
19.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1)
姚莹既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又是嘉道时期经世文士的杰出代表。在诗学方面,受家族和时代的影响,姚莹强调古今并重,主张诗歌必须表现真情,同时又追求诗歌的道德教化、经济天下的功用,他的诗学观念熔个性自觉意识与士大夫情怀于一炉,显示出继续与新变交汇的特点。姚莹诗学观念所呈现出来的变化,无论于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诗学还是桐城派诗学,乃至于晚清诗学,其所具有的转关意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20.
洪家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第一座大厦,而他的“六书”说,则是这座大厦的骨架。可是“六书”中的转注一项却是自来聚讼纷纭,历千余年而不息。现在,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和古韵学研究的进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本文试图利用古文字的有关资料和古韵学的某些成果,对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许慎在《说文·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这个定义文辞简约,语意欠明,以致引起后人争议不休。据曹仁虎在《转注古义考》中统计,自晋以下说六书转注者共二十余家。近人高亨又据《说文诂林》所记把转注说归纳为十八种。(《文字形义学概论》)如果我们再行约并一下,则可分成四派,即主形派、主声派、主义派、兼顾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