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孝俊 《新天地》2011,(12):474-474
农村初中,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辍学。应该说,虽然考上大学已不再分配工作,但家长也很支持孩子上学,即使举债也在所不惜,前提是孩子必须有冲击重点高中的希望,否则,一小部分孩子就会有辍学的可能。十几年前,刚当班主任的头几年,我家访辍学生的结果大都以失败告终:任凭你跑穿了鞋底,磨破了嘴皮子,家长就是不吭气。  相似文献   

2.
丑是一个具有独特重要性的美学概念,几乎贯穿西方整个美学史。但丑是一个绵延发展的概念,是尼采把非理性的真正的丑带入了美学,丑是强力意志的体现。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都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3.
宋定国 《中华魂》2011,(4):61+58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我一生最为崇敬的人也是我父亲。由于工作的原因,父亲两年前去世时我未能在他身边,也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父亲的文章而拖至今日。我之所以要写此文,除了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更是想将父亲的精神永远继承。  相似文献   

4.
红旗 《山西老年》2010,(6):31-31
日本:家庭悬挂鲤鱼旗在每年的5月5日男儿节上,日本的家庭都会悬挂鲤鱼旗,象征儿童消除厄运,克服困难,顺利成长。寓意源自中国的"望子成龙"和"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不过日本在3月3日还有单独的女孩节,女儿节以摆放各种玩偶来庆祝。  相似文献   

5.
犯罪原因非常复杂,它是犯罪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尽管犯罪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已达成共识,但在究竟哪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当然,现代犯罪学家大多倾向于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然而,既然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也是通过作用于心理促成犯罪行为,就必须探讨犯罪的心理动因。精神分析学作为深蕴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有助于我们揭示犯罪的深层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6.
人类所创造的自然数是从1和2开始的,初民数的观念的起源历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具象走向抽象,再从抽象走向序列。初民数的观念形成历史这三个阶段中皆是通过艺术符号表达出来的。数的观念自身的外在物质呈现。即初民数的观念外化为固定的符号书写方式,是在甲骨文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10,(9):57-59
相传,在古代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上,曾矗立着一尊丰姿绰约的大理石少女雕像。她那动人的倩影使过路人无不倾倒。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见了雕像更是心驰神往,生出一片恋情。他亲吻她,和她说悄悄话,求她嫁给他。结果,竟使石像返生,投入他的怀抱。  相似文献   

8.
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始终如一的政策方向和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流途径不外乎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一言蔽之,求大、求快。事实上,泛型发展的特征绝不止于这一个领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奔驰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5·3 1”讲话、“十六大”报告中 ,强调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也就是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是时代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他们的心几飞向灾区,他们用心灵关切,用行动支援,用话语寄托深情。新的学期,我发现潜伏在孩子心中的自私、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魔法般消失了,他们懂得了欣赏、宽容和感恩,拥有了自信、乐观、爱心。学校成了他们快乐成长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11.
意义的意义     
意义的意义问题是弄清真理意义的前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研究意义与指称、意义与语形及意义与语用的关系。这三组关系两两相互依赖并且通过社交圈最终扎根于人类心灵深处。某种形式的心灵哲学成了解决意义问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意义     
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但语言能否真正表达思想,这在思想家那里始终是一个问题。然而,思想家虽怀疑语言,却又用以言说和书写。这说明思想本身又离不开语言。本文就思想与语言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旨在阐明:通过语言来丢开语言,通过书写来拒绝书写这一要旨。从而在语言与思想的思辨张力间,力图廓清"语言"允诺"思想"过往的"隐喻"空间。正是语言的隐喻形象,才使思想本身绽示在了语言当中。  相似文献   

13.
真理的意义     
究竟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是哲学古老而基本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表明: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令人信服地解决过。有些哲学家虽然对真理进行研究且得出了一些真理定义,但所有这些定义都充满了问题。于是真理的意义问题被迫让位于意义的意义问题。真理的意义只可能在真理与意义的相互关系中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秦人先祖本为赢姓,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而受封,附庸"秦"邑,"号日赢秦",秦人遂有"秦"之称。秦邑至秦汉时由单字"秦"而改称秦亭,其地当在今甘肃清水县。"秦"与秦亭不仅存在于陇右天水,在上古东方即今河南范县亦有其名,且为秦人始祖伯益封地,则范县之"秦"显系早出。这东、西二"秦"虽非同支,但早有东方一支将地名"秦"随部族迁移而带至天水,后中涌一支商末西迁天水之后,至非子时因受封又袭用"秦"之名。"秦"之本义,《说文解字》以为是封国名,而以"禾名"为第二义或派生义,实则本末倒置。溯其本源,"秦"为禾即谷类作物,则东、西二秦俱因多产禾而以"秦"命其地,又因其善种禾而以地命氏,进而成为族称国姓。可见,"秦"之含义的演化,包含着秦人起源与西迁的丰富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5.
实在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在的意义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传统哲学企图通过对实在的规定来确立真理、客观性和合理性.对实在概念的严格分析表明,"实在"的意义是由常识和科学提供的,依赖于现实的、具体的证据,除此之外,哲学不能为"实在"提供常识和科学之外或之上的定义.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一个关于实在的哲学.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对当代哲学的攻击大多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和哲学精华,有丰富的涵义。人有多重规定性,有三个层次的存在形态和三个发展阶段。而以人为本则可概括为:一切决定于人,一切服务于人,服务于人的一切,服务于一切人。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自有其内涵表现。  相似文献   

17.
隐喻的意义     
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但语言能否真正表达思想,这在思想家那里始终是一个问题.然而,思想家虽怀疑语言,却又用以言说和书写.这说明思想本身又离不开语言.本文就思想与语言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旨在阐明:通过语言来丢开语言,通过书写来拒绝书写这一要旨.从而在语言与思想的思辨张力间,力图廓清“语言”允诺“思想”过往的“隐喻”空间.正是语言的隐喻形象,才使思想本身绽示在了语言当中.  相似文献   

18.
讨论附加 问句附着在陈述句之后表达的意义。首先修订了使用陈述附加疑问句的条件:发话人假 定或者假装H>S>N。然后把陈述附加疑问句的基本意义概括为:寻求听话人对发话人所陈述 事实的证实,用以表达发话人对所陈述事实的不肯定态度。对英语和汉语的分析表明,论文 的概括可以解释陈述附加疑问句的各种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看法,决定了意义的不同解释路径,维特根斯坦和戴维森对意义公共性特征的论证路径,表明了两者在语言观上的根本差异。基于意义的公共性特征,戴维森提出了意义的三角测量解释模式。三角测量模式涉及语言交流过程中两个交流主体和共享世界之间的因果社会关系。戴维森反对笛卡尔式的认识论,认为远端事件的解释视角,可以进一步表明三角测量解释模式的认识论基础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三角测量解释模式,不仅说明了语言交流是何以可能的,而且也为思想产生的条件及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论证。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结构的成功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 ,不仅是农业领域中技术的单向度变迁 ,同时必然包含着农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应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统一进程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