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语义等值看中英文习语互译陈东成语义即语言的意义。按乔姆斯基的语义说,语义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字面意思。深层意义是指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含义或喻义。例如,汉语成语“白日做梦”的表层意义是“大白天在做梦”,深层意义是“幻想些...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重要表时标记“的”。表时标记“的”所在句子即为表时“的”字句。文章从语义入手,在外显作用、表义重点、使用条件、否定对象、分布位置、语法意义等方面,对表时标记“的”进行了多维度语义考察。考察结论;外显作用上具“外显已然”语义特征;表义重点上具“凸显焦点”语义特征;使用条件上,句类选择具“倾向认识句”语义特征,谓动选择具“唯动作性”语义特征;否定对象上具“否定凸显焦点”语义特征;分布位置上具“唯谓后性”语义特征;语法意义上具“强化现实性”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隐喻被认定为语言演化中语义拓展的核心途径。文章在全面收集、整理“心”词群的基础上,结合足量的语例,微观审视汉语共时语义范畴的发展历程,探究蕴含其中的隐喻投射范式及其理据性,在客观世界与语义系统间搭建起认知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语言主观化、句法表现和话语交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入手,对汉语“保证”一词,做出综合分析。本文指出“保证”有客观描述意义和主观认识意义之别,并在句法中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在语言使用中,客观义的用法和主观义的用法具有相同的论证力,但是主观义用法缺乏客观义用法对事件描述的功能,因此,主观义和客观义用法在概念上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5.
义素组合论     
一美国学者卡茨和福德等人首先提出了“语文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的理论。他们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的最小的语义元素叫做“语义原子”(sematic atom),简称“义子”。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义素”(seme或 sememe)。正如英国学者乌尔曼所说,“义素是意义的基本要素,在职能上可和音位学中的区别特征相似。”(《语义和风格》1975年)语义分析,就是如鲍林杰所说,“要确定一个词的某个意义(即义项)的构成成分,必须将这个词的意义、同一词义场的词或邻近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日语“ま”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探析“ま”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阐释“ま”类常用动词共同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ま”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语义和这个语义所影射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的考察 ,指出了修辞学中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这一理论解释明喻及其语义时有两方面的不足 :一、当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表示的是具体概念时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概括力过强 ;二、当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或其中的一个成分表示的是抽象概念时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显得苍白无力。本文认为 ,明喻的编码和解码与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语义或这个语义所影射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的相似性并不能解释明喻所表示的语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中的身体指的是躯体与心理、感官与理性尚未区分之前的“浑沌”整体。由于身体的原初知觉尚未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因而其所处的生存境遇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客观世界,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体”的本原世界,相当于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或梅洛-庞蒂所说的“被认识所惯常谈论的认识之前的世界”。在这一点上,庄子哲学与现象学具有相同旨趣,两者都意在借助身体的原初知觉突破固有认知的牢笼,在“前反思”“前客观”和“非对象性”的状态下呈现本原世界的五彩斑斓和无穷意味。  相似文献   

9.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大多从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语言符号这三者中的部分方面加以考虑,而未充分、全面认识到认知客体、主体和体现方式这三者在语言模糊性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语义三角理论正确地区分了符号、客观事物、思想或概念三个要素,并直观说明了三者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也为分析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根源奠定了理论框架。在语义三角理论框架下分析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语言符号对语言模糊性形成的根本性作用,将利于完整而深刻地揭示自然语言模糊性的根源和实质,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界对“价”范畴属性的认定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配价虽然与句法有密切的关系,但“价”既不属于句法范畴,也不属于句法-语义或语义-句法范畴。动词的价是语义范畴的概念,属于词汇意义平面。词汇意义最终在句法结构中以一定形式体现出来,动词的价可以在句法结构中进行形式验证。  相似文献   

11.
李景瑞同志《“意识创造世界”辨析》(载《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对列宁的哲学命题“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进行了“辨析”,认为“意识创造世界”不能作为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命题提出,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科学的意义;但他又认为这个命题在反作用的范围内也不能成立,因为意识的反作用一旦大到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地步,所谓物质第一性就消失了,就滑向了唯心主义。对此,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一些”和“一点儿”是用法相似,语义相近,但又有所差异的两个词。本文引入两个概念“主观量”和“客观量”,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这两个词修饰有界名词时,表示的量的差异,即“一些”表客观量,“一点儿”表主观小量。(由于本文着眼点在于比较修饰有界名词的不定量词的差异,对“一点”和“一点儿”不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3.
“时制”和“时”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时制”是一个语义范畴概念,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我们把其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语法手段所表达的时制意义称之为“时”。在印欧等形态发达的语言中时制问题备受关注,对其认识也是逐步加深;而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中国学者很少涉足时制问题。本文认为汉语这种没有“时”范畴的语言如何全面表达“时制”这一语义范畴还缺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大量阅读由中国人用英语写的、已正式出版发行的报刊、小说、词典等资料的基础上,收集并分析了各种典型的语料,对“中国英语”的语义表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界定了“中国英语”语义的工作定义,总结出“中国英语”语义表达的十一大特色,并通过比较和对照,从概念意义、搭配意义和联想意义三方面区分了“中国英语”语义和标准英语语义,阐明了“中国英语”语义生成的五种方式:语义扩大、语义转移、语义引申、语义创新以及拼音语义。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讨论“中国英语”语义的工作定义和表达特色。  相似文献   

15.
副词“本来”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值得深究。语义方面,“本来,。”表示行为或性状的“原初”状况;“本来。。”与“本来。”主要是表达一种语用意义——反映叙事者或说话人对某种行为或性状的强调、评议等情态。句法功能方面,副词“本来”对谓语结构、动态助词及其它副词等都有严格的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言原型—模型理论和象似性原则以及“创新客观世界是原型、语言是象似于客观世界模型”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原型—模型象似学术观点。汉英作为客观世界原型的两个象似模型,其演进史表明,语音文字均是对客观现实中具体声音或自然界中山河日月和飞沙走石等品性形貌的摹拟,但又不是其简单的翻版。通过对汉英文字生成母体进行溯源后发现,相对于客观世界原型,语言模型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和修辞等6个子系统均存在着象似性,尤其在语音文字层面,象似性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原型—模型象似理论注重语言内部机制与外部因素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多视角、多维度考察和解释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与认知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7.
“白”与“white”的语义有同有畀,但畀大于同,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对二者的语义演变进行历时追溯,发现认知主体的主体间性使二者在概念客观世界时具有共同的义项,而认知主体自身的主体性及畀隐喻性则使得二者在客观概念世界时产生了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语法问题说到底是语义问题,语义对语法的制约不仅体现在词语、特殊句法结构中,还体现在语篇组织甚或语篇透露的“文化背景”上;不仅现代汉语语法受制于语义,古代汉语语法亦然。丰富的具体实例剖析展示了语义影响制约语法的丰富与复杂性,这也造成“似乎至今没有人深入探究过语义和语法的关系”的窘境。然而,认识“语义制约语法”很重要,这就要求研究者在考察、描写或解释某个语法现象时自觉地追究语义是如何制约语法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输入源即客观世界和我们所经验的世界即映射世界应该被严格区分开。映射世界与赋予结构的心理过程有密切的关系。把意义看成是映射的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就会认为客观世界在语言中只起到间接的作用,它为产生映射世界的心理过程提供素材。研究语义应该聚焦在映射世界里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所指对象之间的动态关系上。由此,基于语言与言语之不同的根源,从认识论上表明语言系统本身不同物质世界发生任何联系,言语行为同物质世界才发生直接的联系;从方法论上提出语言符号研究应该真正地秉承"符号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逻辑学专著和教课书在概念分类中都涉及到虚概念。很多人也承认虚概念是一种概念。但对虚概念的解释却多失之于片面。有的说虚概念“既无外延,也无内涵”;也有的说虚概念“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概念”,或“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幻想”。而且他们多以“上帝”、“神仙”、“乙太”等为例论证虚概念的荒谬。这些论述否定了虚概念存在的意义。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既可以反映客观,也可以反映主观。因为人类是有语言思维的高级动物,不仅能反映客观上存在的事物,也能反映因受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的(或构造的)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主观世界图景”。这种思维中产生的图景是人类特有的创造。人们在进行思维时往往也要运用这个“主观世界图景”,并命之以“名”(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