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看不到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不从社会内部的制度改革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调整入手,让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人性尊严,而热衷于无原则地谈论"生态伦理乌托邦"式的"自然尊严"、"生态中心",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误导,它有可能产生人与动物之间尊严颠倒的现象,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无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部的国家结构与民族关系通常被认为与国家的对外关系没有多少联系。从 70年代以来 ,一些国家的次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 (如州、省、地区 )开始频繁介入国际事务 ,并带动了国际关系在这一领域中的理论发展。魁北克是奉行联邦制的加拿大国内法裔占多数的一个省份。从 6 0年代以来 ,魁北克在国内寻求自主甚至独立的过程中 ,也在国际上展开了非同寻常的国际活动。本文试图通过对魁北克个案的解剖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 ,以揭示加拿大外交和整个国际关系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次国家层面  相似文献   

3.
今天在哲学领域中存在着我们对于后代承担什么样的伦理义务这样一个问题。对此,哲学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没有哪个人提出我们对后代可以不承担任何伦理义务,或者说,我们可以无需关心一百年后星球上的居住条件,不考虑那时的大气中是否存在达到致命程度的放射物质。如果有人居然提出这些担心与我们无关,那么,他就是缺乏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因此,本文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目前在哲学界引起较大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王守仁心学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理解和特点的把握,学术界尚存在许多分歧。如有的人认为王学即禅学,和禅学一样以一种无根无着的“孤明”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虚幻不实;有的人认为王学与英国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类似,都是用“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论证心外无物、感觉外无物;有的人认为王学与德国谢林的唯心主义泛神论类似,主张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自然是看得见的精神,二者完全同一;有的人认为王学只是一种;伦理的心一元论‘在理智上并不否认感觉对象的实在性。我们认为,这些看法都值得商榷,王守仁心学首先是本体论、认识论诸领域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与神学、贝克莱主义和谢林泛神论都不相同,在哲学历史上独具一格。王守仁心学的  相似文献   

5.
正11月4日,由上海政法学院"一带一路"安全研究院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主办,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与中国海外利益拓展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政法学院综合研究中心101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正式开始前,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汪伟民教授、副院长何奇松教授  相似文献   

6.
丁立群 《求是学刊》2005,32(5):9-12
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自不同的学术传统,但二者在很多问题上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尤其是在生态伦理问题上,过程哲学从机体主义出发,文化哲学从人类中心论出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存在一些理论分歧,尤其是在自然是否具有主体性这一问题上.过程哲学认为自然是具有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是生态伦理的必要前提;文化哲学则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存在,人类中心论同样可以成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强调采取行动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社会经济高效运行的要旨在于合理配置资源和个体激励,为此就必须解决与之相关的经济计算。文章把经济计算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场(厂)内部的计算,一种是社会计算。前者着重于会计手段,与企业的经济核算相关,存在于任何体制之下的企业;后者则本质上属于市场机制,是一个体制问题,与资源配置相关。文章以社会计算为基准,对历史上各种模式和各种争论进行了分析评价,并联系实际比较,指出了既有的各种模式在经济计算问题上的局限性,认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否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实际上,这是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早就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一直存在着“语言思维论”和“非语言思维论”的争论。应当说,两种观点都在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开辟道路。在讨论这个复杂问题中有一种偏向,即没有着眼于意识整体同语言的关系。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一 近几年来,讨论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问题的文章所使用的概念(如意识、思维、语言等),含义往往是不一致的。“当然,作字眼上的争论是不智的。” “但是,如果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存困境是人类面临的时代问题,环境伦理是以深层文化的现实性去关切人类的存在,规范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不但体现了人类为自身的存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本,而且表达了人类期望伦理或道德能够成为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现实力量的理论设想.作为一种生存关切,环境伦理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形上关怀;是实现人之为人的理论域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向.其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并不是由某种逻辑规定性确定的,而是由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的生存论承担起来的,并内涵于由环境伦理所启发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建构中.环境伦理理论品格的当代彰显必将对人类协调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潜在的和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从权力政治理论推导出来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均势模式或霸权模式;自由主义强调合作,根据制度约束原则建立起来的安全模式可能是集体安全模式、大国协调模式或多边安全模式;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理想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安全共同体模式.国际关系理论的高度简约性决定了一种理论往往只强调国际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实际的国际关系则是复杂的.每一种范式对安全合作问题的思考都存在看成就和缺失.  相似文献   

11.
郑毅 《社科纵横》2006,21(12):91-92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中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中心在于国家主权原则———联合国系统和国际关系的规则中毫无争议的支柱之一,与正在不断发展的关于人权维护和武力使用的规则之间的矛盾。在这篇论文中,东帝汶的案例将被引述来证明笔者对冷战后人道主义干涉的观点。笔者认为,人道主义干涉,作为现在保护人权的主要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的作用不尽如人意,但它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保护人权的方法还是应该被进一步地思考和完善,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伦理学:基本概念、当代论题与理论分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分析了国际关系伦理研究这一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跨学科前沿领域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 ,初步概括了全球化时代影响国家间关系和世界政治的若干基本伦理问题 ,以及基于不同国际伦理传统和经济背景的主要理论分野 ,并就构建一个旨在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视角的“国际关系伦理学”分析框架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论工具世界     
在世界的理论史上,精神对物质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我国60年代关于“桌子哲学”和“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争论几乎又重演了这一历史问题。自然物和人造物把精神置入到“二难推理”的境地。是啊!如果说桌子的存在先于人思想上的存在,那么桌子是谁创造的呢?如果说后于人的思想存在,那么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又何存呢?于是,就有人进行考证,证明了古人的“案”和“几”是从石头那里学来的……。这,引起了我们对这类讨论条件的充分性的怀疑:世界除了物质和精神属性而外还有没有其它属性?还有没有被遗漏的其它世界?本文认为有!这就是由物质世界到…  相似文献   

15.
《孔学堂》2015,(1)
当代儒家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把儒家传统伦理转化成为一种全球伦理。本文认为,因为儒家伦理有古老和地域的双重特点,所以在当代要发展儒家伦理成为全球伦理就需要在这两个层面上实现突破。那么,如何把儒家伦理从古代伦理转化成为现代性伦理,把它从地域性的伦理有机地生长成为全球伦理?本文认为,孟子心性论在儒家发展的大多数时期是,今天仍然是把古老的儒家地域性伦理发展成为全球性伦理的根本缘发动力,但有必要对孟子心性论做当代哲学与宗教性的双重建构。在哲学上,孟子的心性论需要从一个动态的缘发关系型状态加以重构,从而能够立足当代儒家社会现实与西方哲学对话;在宗教上,孟子心性的宗教性深度和广度需要在西方宗教性维度的对照下得到确定,从而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宗教性重构当中成为根本性的宗教精神原点。通过哲学与宗教的双重建构,使得儒家伦理在通过孟子心性论的重建而转化成为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16.
郑红娥 《学术交流》2003,(3):106-110
目前 ,学术界在建立怎样的环境伦理学这个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但由于对讨论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比较片面的理解 ,使得两者的讨论各执一端 ,无法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合理的伦理指导。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局限于对可持续发展作理念层面的理解 ,提供的是世世代代在可持续发展中长期奋斗的目标。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局限于对可持续发展作战略层面即现实层面的理解 ,提供的是在现实中执行、贯彻的目标 ,因为人类尚需要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困境做出努力。可持续发展伦理应该综合两者的观点 ,在理念层面要逐渐消融“人类的中心” ;在现实层面贯彻执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杨颖  贾劝宝 《社科纵横》2006,21(5):12-13
经济伦理问题是一种必然存在,是由经济主体本身存在伦理关系所决定的。研究经济伦理问题,对于贯彻中央关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应关注的几个方面是:明确学科性质;界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原则;选择研究方法,定准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哲学不断追问的古老问题.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大家的阿多诺,更是不能例外.通过与德国社会学中实证主义的争论,通过比较韦伯、迪尔凯姆等人的社会观,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由交换决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可以理解又不可理解的动态的观念.把握阿多诺社会观的特质,是进一步理解其社会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全球伦理是最低限度的伦理,具有最大范围的普遍适用性。国际伦理是指国家之间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交往性事务和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各个国家所认同的普遍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在国际事务中的具体运用。相对于道德呼吁和道德愿景式的全球伦理,国际伦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国际伦理与全球伦理在伦理行为的主体、伦理发展的基础以及伦理调节的手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认为一生中他写得最好的一部剧本,是对"任何一种信仰经历的拒绝",拒绝使价值走向虚无,个人的自由在虚无中抖落了所有的义务与责任,在工业社会来临的脚步中,对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进行着颠覆.自由的存在被无限地放大,人的和谐亲密共处向崩溃的边缘逼近,家庭的存在也在个人自由的膨胀中越来越成为不可能,两性关系在个人的极大自由中错位,爱情在错位的关系中,也嬗变着走向圆寂.在宗教的救赎意义被否定之后,家对人在情感上的救赎意义也被否定了,于是男人不再是丈夫和父亲,女人不再是妻子和母亲,家庭伦理变得空泛式微了,最终流于虚无,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人的存在更加绝望地陷入一种毫无意义的荒诞之中、孤独之中.家庭的解体是现代悲剧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