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辉 《人口学刊》2003,(6):51-58
人口城市化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的中国人口城市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必须在我国现行城市化方针指导下,既研究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和基本问题,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毛新雅  翟振武 《西北人口》2012,33(3):1-5,11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往往遵循"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或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空间路径而展开。文章对"空间循环假说"、ROXY指数方法、"区域城市化"概念以及"差别城市化理论"等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的演绎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特点,文章认为,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与研究对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区域规划以及都市圈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周丽苹中国人口城市化正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作为城市一切活动的载体──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与高速增长的经济、迅速聚集的人口相协调,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1.城市发展不匀速我国城市化速度缓慢的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在我国把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人口城市化道路,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与如何科学地选择人口城市化战略、城市化与人口现代化问题、当前在城市化发展中人口现代化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这个新开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市场机制被引入城市化过程。这样,在中国就形成了两种城市化人口并存的局面:一是由计划机制控制而形成的计划城市化人口;一是由市场机制控制而形成的自发城市化人口。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城市化人口已被学术界所关注(李竞能,1986;辜胜阻,1991等)。辜胜阻将这两种人口分别称为永久性迁移人  相似文献   

6.
刘琦  郭剑雄 《西北人口》2013,(6):13-18,24
由工业化、城市化引致的农村人口偏好结构转变加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为农业由人口数量红利型向人口质量红利型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作为内地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在农村人口偏好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人力资本虽对农业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但低于现代物质资本的贡献,东部地区农业发展仍依赖物质资本红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口质量偏好进一步得到强化,东部地区将率先实现人口质量红利型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人力资本积聚路径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中国2000和2005年数据,证明区域工资水平差距、资本密度、空间距离和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对人力资本积聚有着显著影响,特别是通过大区域模型的检验阐明增长极、城市化、产业集群的作用,继而得出落后地区需要通过培育增长极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及大力发展教育等改变区域内部层级结构,以扭转自身人力资本积聚的劣势地位,实现区域的人力资本积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二元分析框架与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宇 《人口研究》2001,25(2):53-60
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区域结构理论是人口城市化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基础理论框架。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两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评述了它们在研究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问题上的局限性 ,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实践 ,论述了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在突破基于二元分析框架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理论局限性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全世界发达或不发达国家都以空前的速度加快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用联合国人口委员会总干事萨拉斯的话形容便是:“世界各地的城市可望在今后20年内扩大到连搞城市规划的人都感到吃惊的规模”。 1976年,地球上总共有4座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纽约,东京,上海,伦敦)。许多国家对如此迅速的人口城市化表示担心。尽管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趋势,但在某个阶段,城市过度膨胀,会给各国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是人口和资本流动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自发的。研究资本主义国家自发的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剖析历史的和当代资  相似文献   

11.
<正> 十年改革对我国独特的城乡人口二元结构有所冲击,城镇人口增长较快,从而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判断目前城市化水平?看法不一。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如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过高估计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最近几年,许多人鉴于统计上造成的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过低,就把城镇市区农业人口、市辖县总人口,都算是城市人口,以此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不应该的。如在《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493页上的统计,1982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仅为20.8%,只过了3  相似文献   

12.
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要素、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投资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运用G IS技术,对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划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大部分市县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区内无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并存在较明显的"五区"空间格局,即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和中部区。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滞后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转型时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和非农化总体上比转型期之前明显加快,但是,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非农化水平,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化与非农化都出现了趋于滞缓的新变化。体制型的城市化滞后必然导致非农化转移滞缓。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必须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新一轮再推进,大力促进城市化推动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文芳  王唯薇 《西北人口》2012,33(4):67-70,77
基于1978—2007中国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回归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实证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总量、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与CO2排放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来看,人口总量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城市化水平其次,人均GDP最小。短期来看,能源强度和人均GDP对CO2排放波动影响较大,而人口总量和城市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史继红 《西北人口》2005,(4):22-23,27
在“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这个话题里,可以折射出中国发展的一段历史,本文试图从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视角作为定位思考的基本点,在探讨和分析中梳理思路,从而对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这就是本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个人口大国,随着独立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981年城市人口已达1.56亿,不仅远远高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人口数,而且也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问题也愈益严重,进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印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存在问题及政府的对策,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正> 人口城镇化是当今世界性普遍现象,它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人口城镇化制约着城乡人口的分布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根据我国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科学、合理地调整城乡人口分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城市化道路,才能有利于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目前正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大城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肩负着人口城市化的重任。但大城市的城市化的潜力是不同的。为了合理指导人口城市化的流向,避免城市化过度及其由此带来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利影响,划分我国大城市的城市化潜力等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人口城市化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职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原新 《人口与经济》2024,(2):140-142
<正>纵观全球,人口城市化进程虽然是资源集约利用和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相互促进,但城市化带来的碳排放量显著增加,日益加剧全球性气候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十亿级人口的国家之一,作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承担大国责任。随着人口城市化迅速发展,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人口城市化低碳战略政策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