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明华 《决策》2008,(9):74-77
20808年5月,中国养老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老龄问题和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成为与会的国内外众多专家热议的话题。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44亿老年人,其中85岁的老人在以32%的速度在增长。我国在老龄化这个问题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挑战将越来越严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对老龄化反映也很热烈,老龄问题被列为全国人大11类重点建议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相继出现,并积极开拓市场,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本文分析了湖州市休闲农庄旅游发展现状,阐述了O2O电子商务模式在休闲旅游业的运用,并且提出了湖州休闲农庄旅游与电子商务O2O模式相互结合的商务模式。认为其在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及产业升级,是增强湖州休闲农庄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实现湖州市休闲农庄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庄经营: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近年来,湖北农村出现了一些运用企业化经营办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农庄。对此,作者进行了专题调查与剖析,认为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事物,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新阶段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地方可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明华 《决策》2008,(9):80-82
从300元起家,到如今拥有几千万元资产;从土生土长的农民到著名的农民企业家,铜陵永泉农庄董事长杨树根的人生轨迹颇具传奇色彩。在仔细考察杨树根的成功经历和人格魅力时,令人惊讶的不仅是他艰苦的创业历程和独到投资理念,而且传统徽商的理念和精神,在他身上都有着传承和体现。生于安徽南陵、酷爱古徽州文化的杨树根,演绎出了当代徽商怎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5.
10月,煦风拂面,暖人周遭。在这个季节,我们踏上了造访田野的路程。曾以为10月的田野,土地干涸、草本不振,可车子进入罗源县城,再转起步镇工业区,道路两旁的田野上,仍绿意盎然,一派清新。哦,我们来到了福建省绿原农庄企业有限公司。绿原农庄公司成立于去年12月,为省内有数的几个农业企业之一。目的在于瞄准冷门,拓展市场。公司一成立,即提出了周年供应市面上所需所有鲜切花的发展战略,决心作为省内鲜切花的大基地,面各国际、国内市场,搞创汇性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为农业的产业化走出一条路子。在雄心壮志源之于绿原农庄公司的雄厚实力。公司首期投入资金300万元,开发600亩花卉基地,栽种了菊花、玫瑰、唐昌蒲、草莓、草坪草等观赏、经济作物。记者在地头看到,这些作物均长势良好,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吴如健  相似文献   

6.
林生菊 《决策》2014,(2):I0002-I0005
铜陵,这座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小城,全市人口仅74万,采冶铜的历史却已经延绵3000余年。始于商周,盛于汉唐,1900多年前,东汉在此正式设立“铜官”。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锏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  相似文献   

7.
胡磊 《决策》2023,(1):32-35
<正>“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徜徉在铜陵美景之中流连忘返。铜陵,也因此被誉为一座“李白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留下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是一片人杰地灵的宝地。回溯铜陵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之初,铜陵一度迎来人才涌入的高光时期。在国家做出重建铜官山矿的决定后,各地的青年人才踏上这片热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一座新兴的铜工业基地拔地而起,伫立于皖江之滨。  相似文献   

8.
陈圣敏 《决策》2004,(4):42-43
自1996年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铜陵市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围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上市公司群”,并在证券市场上形成了“铜陵板块”。截至目前,加上已经发行即将上市的六国化工,铜陵已上市的有5家公司,为铜都铜业、铜峰电子、三佳模具、精达股份、六国化工,占安徽省上市公司总数38家的  相似文献   

9.
黄冈市是典型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大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应不应该也有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年不变的情况下,农业还需不需要搞集约化经营的问题;在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形势下,农民还能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等,已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1,(37):18-18
在我国存在了50多年的街道办.近日彻底退出安徽铜陵市民的生活。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铜陵近日在全市推行铜官山区改革经验.全面撤销街道办.建立“市一区一社区”三级服务架构。改革后.街道原有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级职能部门,而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等职能全部下放到了社区.经费也得以向社区倾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铜陵改革最终评估效果好的话将会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1.
铜陵思变     
江接海 《决策》2014,(1):54-57
铜陵是一座以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城市。这里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铜产业基地。因铜而兴,也因铜而困。长期形成的“一铜独大”产业结构,给铜陵带来一系列成长的烦恼。2009年3月,铜陵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2013年11月,国务院公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铜陵列为资源衰退型城市。  相似文献   

12.
《决策》2006,(8):60-60
2006年5月,铜陵市委统战部被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这在全省地市统战部是第一家,在全国也不多见。在火热的七月,记者专程到铜陵,探访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贺海峰 《决策》2008,(10):44-47
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指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铜陵的三次思想解放实践,为这句话作出了生动注解。  相似文献   

14.
赵发所,一个曾经厌倦土地,后又回到土地淘金的水果商人。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打造了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农庄。他带领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坚守在土地、耕耘在土地,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农村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1,(44):20-21
项目背景与动因 民政部:街道办撤销是趋势 街道办.一个在我国存在了50多年的行政机构.近日.彻底退出安徽省铜陵市市民的生活。2010年7月.铜陵市主城区铜官山区率全国之先,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实行居民自我管理。2011年1月.铜陵市开始推广铜官山区经验。在全市大规模撤销街道办,至今年8月底.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铜陵市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部撤销“街道”的地级市。7月底.铜官山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其改革模式也被总结为“铜陵模式”.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随着铜陵改革的被认可.“铜陵模式”也即将在安徽省全省范围内推广开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副司长王金华称.街道办取消是一个趋势.铜陵改革最终评估效果好的话将会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传涛 《决策探索》2011,(21):27-27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副司长王金华表示,中国城市的管理层次较多,街道办居委会行政化严重,未实现了解基层民意、化解基层矛盾等功能。,安徽铜陵已全面撤销街道办,如评估效果良好,将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7.
《决策》2015,(2)
《决策》: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奠基之年,铜陵市将如何适应新常态,展示新作为?
  宋国权:“新常态”意味着发展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要求我们站上新高度,获得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形成新格局。对铜陵而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逻辑,准确把握市情特点和发展条件,重新构建铜陵新的生产力发展结构和内质,走出一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去年底,一个由知名专家、国家课改核心组成员组成的教育部调研组来到铜陵,每到一所学校,调研组都会按花名册点名和学生座谈。在与6所中小学的9次学生座谈中,每当专家询问学生“铜陵的哪所学校好,你想上哪所学校?”学生们的回答都是:“这里的学校都差不多,想上个离家近点的。”许多专家眼中的“不治之症”——择校问题真的在铜陵解决了吗?日前,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在铜陵街头、学校门前随机采访当地群众。没想到得到的回答相差无几:“我们这里真得不讲什么择校了,现在的小学、初中相差不大,离家近我们更放心。”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相似文献   

19.
《决策》2005,(12):F0004-F0004
中厦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安徽省最大的一家专业从事造林营林,林业科研,林木加工的大型民营股份企业,4年来,公司已投资1000多万元在安庆,桐城,铜陵等地建成速生杨树基地2.5万亩,  相似文献   

20.
铜陵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性城市,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粗放增长,造成了产业层次低、产品能耗高的状况,导致矿山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近些年,铜陵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破解资源日渐枯竭的难题和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压力?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