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诗坛一直把尹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战争诗人”。实际上,战争只是尹玲诗创作的一个诱导性因素,诗人真正关注的是与人类的生存处境有着更普遍、更本质关系的“不流血的战争”的时间,以及人类超越时间困境从而达到“永恒”的可能性。诗人的结论是:只有“回忆”才能超越时间,拥抱永恒。  相似文献   

2.
台湾诗坛一直把尹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战争诗人”。实际上,战争只是尹玲诗创作的一个诱导性因素,诗人真正关注的是与人类的生存处境有着更普遍、更本质关系的“不流血的战争”的时间,以及人类超越时间困境从而达到“永恒”的可能性。诗人的结论是:只有“回忆”才能超越时间,拥抱永恒。  相似文献   

3.
出生于越南的台湾诗人尹玲,经历了过多的苦痛与磨难后,以“战火”、“剪刀”、“玫瑰”、“旅程”等主题意象,抒写战争的血腥与惊恐、离乡的悲哀与惆怅、爱情的欢愉与牵念、漂泊的足迹与见闻,形成其诗歌沉郁而灵动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4.
荷马的眼光是迄今为止西方世界全部成就和骄傲所本的“人类的”第一道智慧之光,然而,这是流传在世界各地所有初民神话中的特例。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论证了这一特例:一、《伊利亚特》的战争观;二、荷马的“奇异眼光”;三、荷马眼光的现实渊源;四、荷马的眼睛:特例、偶然和必然。文章指出,荷马“不带倾向性”的眼光在本质上是不理解远古的奴隶制战争,因而超越了部落战争的现实利害关系。荷马眼中的“人”之所以既近似于神,又有现实现世人性,益因为这样的“人”具有迈锡尼人的精魂气质。荷马由不理解导致的超越是人类历史上最初形态的自由。希腊神话“永恒的魅力”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卓越的诗才与自觉的选择─—罗门诗片论刘扬烈许多诗人和诗评家都盛赞台湾当代诗人罗门是“诗坛重镇”、“当代中国诗坛都市诗与战争主题的巨擘”,是“在文明塔尖上造塔”的诗人。他最有“灵视”,透视力极强,能掌握永恒艺术“最内里最震撼的那刹那脉动”,又有“将太平...  相似文献   

6.
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济慈无疑是独特的。他英年弃世,在短短的一生中历尽人生甘痛,但他很少在诗歌中直接描述他的痛楚。那么,他的这种“逃避”倾向为什么会导致一个丰富多彩的时空而又赢得读者喜爱? 天才的诗人超越了时代,并且深入了人类之谜、人类的种种梦想之中,因而他自身也成为这梦想的一个部分。时代愈久远,诗人的魅力愈巨大,其诗作的意义也愈强烈。一、“逃避”并不是唯美,沉湎更见出创造在现代人群日益侵袭大自然并破坏自身生存环境和传统精神的今天,诗自然是来自那个世界友好的劝解和呼声。而济慈的诗作正捧出那个世界的精魂:那是爱,是“激  相似文献   

7.
和平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主题,可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的阴霾一直笼罩世间;到了当代,战争之火没有熄灭,反而时有点燃。为了让和平永驻世界,政治家用流血的双脚行进在通向和平之路的荆棘中;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世界和平的大计,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太空。汉斯·摩根索(1904—1980年)是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权力政治学派”的缔造  相似文献   

8.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探讨哈代战争诗歌的丰富内涵,多角度的解读是必要的.从生态整体思想的角度入手是一个全新的方法.大自然因遵循客观规律而永恒运转,而人类往往违背生态伦理而走向毁灭.人类与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死亡不是人类生命在生态整体中的结束,而是人类融入生态整体之中,从而获得永恒生态美的终极桥梁.哈代的战争诗歌在揭示战争残酷的同时,阐释了人与人以及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扩展了生态文学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李贺“神仙诗”中,失去神圣光环的诸神在三种视野中、以三种面目出现:一是“求仙降神”视野中诸神的世俗狂欢,二是诗人“时间焦虑”的视野中时空流化与诸神的死亡,三是“女性体验”视野中女神的永恒无聊。“诸神的脱冕”表达了李贺对永恒世界和世俗世界的绝对怀疑。  相似文献   

12.
“在永恒的方式下”是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观世界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世界将被直观为一个“有限的整体”.维特根斯坦强调,“在永恒的方式下”是人们与“更高者”建立关系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现善与美的价值.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帮助我们理解了何为“有限的整体”,而海德格尔对亚伯拉罕诗句中“天鹅雪中游水”哲学意象的分析,也展现了一个“最短暂中的永恒”的实例.本文强调,人们只有首先转换到一种永恒的方式下来观察事件,他才有可能从里面发掘出类似“瞬间的永恒”这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社会图书馆员的终身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学习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永恒主题。图书馆一向被誉为“人类的终身学校”,图书馆员更应该在各方面有计划、有意识地调整和充实自己,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4.
《佛兰德公路》表现了一种共时的艺术观 :在战争意象的重复中 ,时间的进程消失了 ,世界的荒谬和人类的愚蠢仿佛一个周而复始的景象被永恒地固定下来。这部小说最震憾人心之处 ,就是通过重复叙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 ,乔叟的《托与克》堪称是诗人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典型的明示—推理交际。明示就是乔叟在诗歌中明确给出的信息 ,即诗歌的言。借助于诗歌的言 ,读者可以推理而解读出诗歌的不言 ,即诗人的交际意图。虽然乔叟的这部长诗的明示信息是古特洛依战争背景下的“宫廷爱情” ,但诗人超越了这一浪漫主义的叙事主题 ,而表达的交际意图是诗人现实主义的眼光下的英国社会 ,以及诗人自己的感情流露  相似文献   

16.
我们现在很难弄清楚莎士比亚赋予哈姆莱特以悲剧的用意,永恒的哈姆莱特宛如一个迷宫,我们随处可见思想家们在其中大做智力游戏而撕扯开来的零乱的线头。哈姆莱特的悲剧已成为永恒的悲剧,包含了人类永恒的命运,即人类自身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不可超越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7.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相较于君主国而言更具有扩张性方面的优势,并且认为可以在此世凭借人的能力建立一个“永恒共和国”,而不用依赖神的力量。但这一判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命运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几乎所有帝国都有可能在时间中腐化而衰落。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主张?本文在斯金纳、波考克等人的工作基础上,试图将“永恒共和国”作为一个问题在马基雅维利研究领域中提出来,借此阐发马基雅维利共和理论中的内在张力。不同于古典和中世纪传统中对“永恒共和国”的理解与期待,马基雅维利强调共和国的“永恒”,但这种永恒是在世俗化的时间中能力与命运对抗产生的稳定性,它不具有彼岸世界的绝对确定性,而只有相对于时间中必然包含的偶然性的确定性。马基雅维利的共和理论可以被理解为始终围绕这一矛盾的调和而展开。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的扬州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在地理向度上,唐诗塑造清俊秀丽的扬州都市“第一空间”,彰显“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宗教气息浓郁的“江南气象”;在情感向度上,唐诗构建了及时享乐、颓废感伤的“第二空间”,包孕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怀,对商妇辛酸生活的精细体味;在审美向度上,唐诗以艺术化的方式构建无限意味的“审美空间”,超越了诗人个体的心理情感,具有“情感的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性的时间感勾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融时间向度的历史性和空间向度的质感于一体的“审美时空”.  相似文献   

19.
深度学习框架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专业领域超越人类,但沿此路径能否指引机器模拟出类人智能仍然没有定论。强计算主义的观点主张意识和智能可以被物理还原,甚至可以忽略意识。哥德尔等学者则倾向于机器无法模拟或超越人类。文章提出认知坎陷(意识片段)的“附着”与“隧通”这一对范畴,从新的视角探讨心智的工作模式。认知坎陷具有超越时空和流变的特性,在某时某地某景可以“附着”在某个具体对象之上。认知坎陷之间可以通过“隧通”链接成一个网络。“自我”作为最原初和最重要的认知坎陷,是人类意识与智能的发端。智能的作用之一是在情景改变时将“自我”“附着”到更合适的对象上。  相似文献   

20.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建构的一个理想社会。我们在赞叹诗人那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想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停滞于“乌托邦”、“空想”的结论 ,应当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审美品味。桃源世界里的一切 ,无论是“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的景象 ,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情 ,或是那一股古朴淳厚的乡情 ,都是诗人独特的心灵经历。领略在那真、淳、朴的境界中透露着的率真美才是我们最大的审美收获。一、诗人把理想之境安排在“土地平旷”的现实大地上 ,理想的追求回到现实界。陶渊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