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观建国 50年的山东报告文学 ,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山东的报告文学发展与山东的经济发展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 ,站在历史的高度 ,以翔实的材料 ,从宏观上论述了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之间的关系。从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 近年来,报告文学大有独领当今文坛之风骚的气势。报告文学能有今天这样繁荣兴盛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报告文学的兴盛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旧体制与新体制的交错、磨擦和碰撞,新信息象大潮一样不断涌来,使得这个时代成为产生、发展报告文学的时代,而报告文学这种形式,既是时代的产儿,又是在这个新环境中成长、壮大而又极富特长的文学形式。它的生  相似文献   

3.
以和合学与系统论的观点考察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认为在文学与政治、作家与时代激烈冲突的20世纪,报告文学始终处于冲突、融合的过程之中,正是它在"新闻性"与"文学性"、"文学性"与"政治性"(理性)、歌颂与暴露以及主旋律与多样化等方面的激烈冲突,报告文学才得以发展、进步,才走向融合、新生.而9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与自觉,正是它遵循其自身内在规律而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第一次提出报告文学流派的概念,认为在至今为止的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历史中,存在着问题报告文学、改革报告文学、"史志性"报告文学和"哥德巴赫"派、"时代典型"派与"文体明星"派等流派,并对其分别进行了粗略勾勒与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自“五四”诞生以来,其发展进程就始终处于时代与文化变革大潮的裹胁之中,带有“在野”艺术的鲜明印记。在40年代中国文化转型大背景下孕育而出的解放区报告文学,则以其别样的风貌与基调,呈现出时代精神对报告文学文体规范的整合与重构,预示着报告文学将从身处“江湖”而居身“庙堂”,最终完成由既定秩序的批评者向维护者的角色转换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我们之所以指斥报告文学边缘化,是因为众多报告文学不再反映历史发展的主流倾向;不再反映社会的本质问题、重大问题;不再反映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放弃报告文学正义性的本质特征,环顾左右而言它。说报告文学边缘化,是因为从历史传承上今天我们已找不到几个后继者,让我们不得不发出悲叹。尹均生先生说:“新生代的报告文学家们,个个以人民为母亲,作时代的代言人。”是言过其实了,永远独立地把握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救治今天报告文学边缘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被人们赞誉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时代的晴雨表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骄子。自德国作家盖粤尔格·弗尔斯特尔(1754—1794)揭露资产阶级殖民政策、反对种族压迫的报告文学《环游世界的旅行证》(1772—1775)和《莱茵河下游景色》(1791—1794)问世以来,各国作家在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的振奋和鼓舞下,纷纷采用报告文学这种新体裁,及时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8.
何建明是当今影响最大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对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准确把握与成功探索。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典型叙事与史诗建构等方面。具体来说,又表现出选题的重大与题材的开拓、时代主题与民族精神的和谐统一、歌颂与批判的有机融合、传统精义与典型叙事的史诗建构,等等。但其创作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何建明现象"再次说明: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的学术关怀与理论建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比任何文学品种同时代的关系都紧密,都息息相关;它既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故它成了时代的宠儿。一九三五年“一二·九”、二·一六”,北平发生的空前广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惊醒了全国亿万民众,掀起了全国沸腾的抗日高潮,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席卷全国,这给了报告文学以新的生命,使它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本体论中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已不能规范和指导当今的报告文学“现实”,而必须代之以“文本内涵的学理性”等新“五性”。如果说 ,新时期以前的报告文学侧重的主要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政论性”,那么 ,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则不但将其潜在的批判理性与政治理性发展至新的阶段 ,而且还增加了批判传统、反思历史、文化启蒙与学术性、知识性等理性内涵 ,从而形成了以追寻“现代性”、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理性精神”。“学理性”与“理性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三 :一是在理论上补充和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 ;二是在实践上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是在精神上启迪心智、激励斗志、陶冶情操。以往学界对报告文学的轻视 ,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文体。实际上 ,注重文学价值的“功利性”是中国现代文论现代性的重要特色。报告文学“学理性”与“理性美”的凸显 ,说明我们的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高扬“理性”而没有进入“真正的审美”的时代 ,也说明文学的“功利性”价值观仍值得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的我国民族解放斗争史上最壮观、而又最灿烂的一页。这个时期的报告文学正是这一页历史的真实而又形象的记录。它继承和发扬了报告文学的战斗传统,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纵横驰骋,传递信息,鼓舞斗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磨炼,发展繁荣。正如周扬所说,报告文学“在战时的文坛上演了最活跃的角色”(《新的现实与文学上的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在我国萌生、发展以至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一百余年的途程。从它的发展史来看,它的繁荣、壮大,绝非偶然。一时代需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诞生与发展,首先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我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近代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报刊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报告文学的萌生准备了物质上的前提条阵。自1833年8月在我国境内(广州)出版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这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后,1858年11月15于香港创刊了第一家中文日报《中外新报》,1861年11月创刊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随之,《华字日报》、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我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少有的报告文学热,它以显赫的业绩活跃于中国文坛。本文试图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加以美学的分析,以期争鸣。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当我党粉碎了“四人帮”,翻开了中国历史光辉的一页的瞬间,当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时代“惯性”中跳出,尚未从余悸中解脱,报告文学就以其敏锐的洞察时代风云的嗅觉和触及社会生活现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向宛如庶出的报告文学从叙事散文中脱颖而出,以新的笔墨、新的姿态,和着新旧交替、转机纷呈的时代脉搏,跃上了当代文学的浪峰。它正以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向小说、戏剧、诗歌挑战,并赢得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在这支异军突起、活力充沛的报告文学作者群里,由诗歌、散文创作而转入专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徐迟,则是开风气之先的勇敢的探索者。他不但开拓了报告文学新的领域,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诗的想象写报告文学,而且还给报告文学熔铸进美学因素,使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充溢着时代的美感,表现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报告文学理论中,真实性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是研究报告文学的基础.从报告文学的发展来看,真实性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被提出来讨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尖锐的.当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刚刚产生的时候,它基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正由于它的根是扎在“新闻”这个土壤里,所以人们对它的真实性问题没有什么争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报告文学逐渐从新闻领域走进文学领域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就引起了作家和读者的关注.报告文学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当报告文学在某一个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繁荣局面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往往也提得比较尖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包蕴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成了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根红线,它不仅是作品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内在风骨。民族精神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发挥自身真实性的同时,比小说、诗歌、散文等更贴近时代和人民,因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表现在知识分子题材、体育题材、有关记叙“两弹一星”的作品、改革题材中,甚至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爱国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报告文学史无前例的迅速发展,已经受到国内外文坛的广泛瞩目。伟大变革时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提供的丰富养料,党中央正确的文艺政策的春风化雨,促使报告文学这个年轻的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民报告时代的变化,状写人民在四化征途中的业绩。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 回顾一下报告文学(Reportoge)的兴起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无产阶级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新型文学,因而它是人民的文学,战斗的文学,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的文学,是最富于时代精神的文学.报告文学不同于诗歌、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文艺散文等文学形式,它不是古代早就产生了的,而是近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近代政治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十九世纪末期,欧洲曾出现过比新闻生动一点的反映战争场面的速记,如德国记者写的短篇战地速写;反映民主主义革命者生活的特写,如俄国民粹派领袖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克拉甫钦斯基写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已经走进了以利益分配的多极性、文化观念的多元性、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和媒体运作的网络性为基本特征的趋异时代。在文学艺术整体性地被边缘化的趋势中,报告文学文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位移。从宏观的文体生态层面考察,报告文学既没有占据中心位置,也不可能被挤向文体和文化的边缘。辩证地说,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作品本体和读者主体在趋异时代的位移表现及其原因都是复杂的,需要具体分析。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确有必要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审视“边缘”思维的创新价值,以“文学性”建构为新的出发点,稳步确立最终迈向“中心”的信心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解放区报告文学以一种特殊方式参与了新历史的建构和创造的过程。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化”倾向的呈示和“史诗”化品格的追求是历史巨变时代对作家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历史语境规约下,知识分子作家最终消解掉自身的学院化色彩以及单纯的社会批判的心态,以文学的方式建立起个体与历史发展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