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於清 《创新》2014,8(5):37-39
生态自觉归根到底是人的自觉。人是个体性、群体性和类性的统一,因而生态自觉也具有个体自觉、群体自觉和类自觉多重维度:个体生态自觉表现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群体生态自觉表现为理论自觉、制度自觉和道路自觉,类生态自觉表现为人类整体化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用正确舆论引导人应讲究科学方法孙岩用正确舆论引导人要不要讲究科学方法?这是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阐明的问题。舆论是因意见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意识流。其流动的方向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别。正向舆论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真实情况,反映客观规律,维护大多数人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3):104-107
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自我评价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对于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客观条件。因此,基于自我评价论视域,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个体对自身的辩证否定,在自我人生的忧患意识中自觉地进行人生的塑造;又需要社会主体对自身予以反思,努力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触摸,已经在情爱和性爱两个领域中执着地突现出来了,这是电影超越了讲故事的层次,开始讲人的征兆。作为生命体的情爱和性爱意识,是极其活跃,极其自由、极其不安定的因素,它的张扬是以摆脱限制为前提的。然而,一定的社会的人又表现为群体的人,为了维护这种群体的生存,使社会得以安定和延伸,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来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于是,个体在某种意义上受到了限制。对于情  相似文献   

5.
尹征宇 《探求》2000,(4):54-56
群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它以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为主要特征,同时也并不完全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从历史上看,群体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了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治安定,也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丰富和发展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原则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群体精神的合理内核,形成了鲜明的价值取向。 一、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一)把群体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民族的群体精神的主要特质 人不但生存于自然…  相似文献   

6.
武梦超 《求是学刊》2012,39(4):84-89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权益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但不能确定具体加害人的情况下,危险行为人能否通过证明自己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而免责问题,我国学界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尤其《侵权责任法》第10条的模糊性规定使得学界和实务界对于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的认识更加混乱;将“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理解为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构成要件,而不是证明具体加害人的责任,或许是解决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认定方面面临的现实尴尬的一种尝试性途径,但理想的方式仍是通过司法解释的模式明确《侵权责任法》关于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
当前,第三者插足这种畸形的婚恋现象似乎是社会的“流行病”。社会对第三者插足问题的评判主要停留于道德的层面,而舆论对于目前这种呈上升之势的婚变行为的道德调控确实又显得过于宽容。如何运用法治手段来有效地遏制这种不良社会现象是时下大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应该承认,我国的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的法律、法现很不完善,而执法情况又不尽人意,有些人认为第三者现象是“法律管不着,道德管不了”,因此第三者有恃无恐,明目张胆,甚至公开“妻妾同堂”。透视这一问题的本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不道德行为几乎是与不法行为相伴而行,不…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的社会秩序意识与政治行为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人的社会秩序意识与政治行为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政治活动是政治社会的成员解决纷争、调整对立、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社会活动。人们在从事政治活动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但从深层次上持久作用并规定着人们的政治活动和行为方式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个体、群体与类三种主体形态中,个体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存在者,它近距离地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要实现环境代际正义,道德个体的塑造至关重要,需要从自觉个体走向自由个体,从认知个体走向价值个体。  相似文献   

10.
舆论即民意,是一种能够在社会空间扩散并且有时间延伸性的公众之议论和意见。它代表了公众在一定的时空范围里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及国务政事等所表示的主观倾向性。在现代社会,舆论形成为公众的概念中心,便对社会民主化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人类有语言产生,即便有众人的舆论。但在现代人看来,古代社会之舆论,由于科技不发达,社会未有现代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介系统,舆论影响范围小。况且当时社会的民主程度低,公众的舆论观点,与其说是“得到了个人自主的、理性的承认,毋宁说是它在理论上反映了共同体秩序所支配的思想,是根据习惯和命令行事的”。(日本社会学家横川宁夫语)这在封建社会尤其是这样。近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舆论的发展提供了  相似文献   

11.
谢亮 《社科纵横》2004,19(1):108-109
以往论及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时 ,固定话语模式表达下的历史信息误判都认为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是主观社会主义。这明显有违史实。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山先生都进行了深层思考 ,他对二者的肯定和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否定与肯定的相互联系更易使我们看到 :孙中山是把二者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他的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12.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明 《求是学刊》2004,31(4):20-23
以前人们较多地注意"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方面,实际上它还有对现代性的肯定与"治疗"方面.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而只要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就不难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一种辩证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对现代性的辩证的态度会给予正在追求现代性、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一、道德判断的内涵 1.判断是一定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凡是对事物的属性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都是判断。当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赋予某种道德属(如善、恶、正义,非正义等)的时候,这个判断说是道德判断。用语言的形式表示出来说:A认为B的行为是善(恶)的。“A”是判断主体,“B”是行为主体,“B的行为”是判断客体,“善(恶)”是判断主体以某种道德属性对判断客体的肯定或否定。 2.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道德”表示行为合于理,利于人,内含一种价值上的肯定。作为道德判断的客体,  相似文献   

14.
以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学者通过对"心"(天理、良知)的自觉改造,逐渐把心中之理的内容由封建伦理道德准则改造成人的自然生活、感性欲望,进而对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望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不同于正统理学理欲观的回答.他们肯定欲的天然合理性,反对天理对人欲的绝对限制,肯定个体的价值,提倡自我意识和人格尊严,初步提出打破封建等级区分的平等要求,反映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旧的社会秩序和传统道德的反思,形成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理欲观.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一书中分析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强调了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致性.他认为,共同体高于个体和社会,但是共同体中的批判和否定的要素则是由个体的批判本性所注定的;通过个体的批判、否定的实践,"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新型共同体才能得以实现;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社会学则强调了对现状的肯定思维和个体对共同体的绝对服从,这就使得实证社会学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如今,行为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不过,人们对于如何将现有的知识付诸应用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如果认为行为科学家们在应用的问题上意见完全一致,那就错了.他们在工作方针上肯定存在着某些重大分歧.有些人对这个领域的兴趣主要是学术上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验证理论或者至少是通过说明一些理论问题来增进对企业中的人的了解.他们从事研究的动  相似文献   

17.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4,20(3):110-114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信用价值"的实质性内容,主要体现在信用对于个体与社群共同体的存续良性演进所具有的主体性正效应,以及在此基础上个体和社群共同体对这种效应的自觉体认和一致追求;信用是现代人最重要、最健康的生存品质和最为合理的生存信念追求,是现代"公民社会"理性公民最为合理的行为价值取向;信用的自觉践履是现代社会公民高尚德性人格养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信用文明则更是现代社会与公民精神文明素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其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最难以弄懂弄通的。自从60年代,毛泽东讲三大规律可以归结为对立统一一个规律以来,人们研究辩证法,在对立统一规律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不少人把精力用于对肯定、否定的对立统一的阐述上。有的同志甚至主张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合并到对立统一规律中去,有的人虽不赞成合并,却主张改其名为肯定否定规律。这些是否合并或要不要改名换姓的论争,由于没有多大的实质性的意义,后来也就不约而同地偃旗息鼓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现行否定观就没有疑问了,就不再探索了。相反,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发现现行否定观存在很多误区。认真分析和探讨这些误区,将会使现行哲学的否定观更加充实、完善,更加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将会使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加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道德的本质、人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人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的阐述,指出道德的本质不是外在于人的,它是围绕人来旋转的,与人同在,道德永远把人看成主体和目的。作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的创造,一旦产生,便同人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作为道德的创造者,人当然是主体;但它一经产生并形成道德律令体系后又有相对独立性,以此规范人的行为,人又变成客体。这一现象就掩盖了一些人对道德的本质的认识,仿佛人不是道德的主体和目的,人在道德面前不是自我肯定,而是不断否定,不是自律而只能是他律。古往今来这种把道德本质仅仅归结为规范的认识实际上是理智的迷误。人是道德主体,人的道德最终指向是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于是人就以个性发展为坐标不断地摒弃旧道德,创造新道德。这种道德心理制约着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进入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20.
冲突与合作     
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单方面主义已经过时。美国事实上已经比从前更多地注意别人的意见了。从最近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情形中就可看到这一点。贝克的旅行,谢瓦尔德纳泽横跨大西洋的穿梭,联合国的秘密会议——所有这些都极不同于里根总统在巴拿马或更早以前入侵格林纳达时的单干行为。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世界政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使不把这种现象看作一个世界新秩序,我们能否认为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