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准噶尔部贵族对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统治了近八十年。这一段历史,无论是研究新疆地区史,还是维吾尔史、准噶尔史,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页。本文试图就准噶尔部贵族在南疆统治的确立,准噶尔部贵族对维吾尔族人民的统治,以及维吾尔族人民反抗准噶尔贵族统治的斗争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准噶尔贵族进军南疆之前,广大的维吾尔族人是在察哈台汗后裔建立的叶尔羌汗国统治之下。十七世纪中叶,在著名的叶尔羌汗王阿布杜·拉西德(一五三八——一五七○年)之孙阿布杜拉汗的努力下,叶尔羌汗国与刚建国的清政府建立了政治、  相似文献   

2.
对清代汉文史籍中有关叶尔羌汗国记载的一些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清代汉文史籍中出现的“吐鲁番国”及其一些统治者,利用穆斯林史料进行了印证和考释,纠正了清人记载上和前人研究上的一些误失,基本上理清了叶尔羌汗国晚期及其亡后汗室的活动情况,特别是他们与清朝的交往情况。  相似文献   

3.
苏联学者О.Ф.阿基穆什金在1984年出版的《东突厥斯坦与中亚》(论文集,李特文斯基主编)提出了一张新的《察合台兀鲁思东部统治者年表(秃黑鲁帖木儿汗系)》(以下简称《年表》)。这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新的穆斯林史料,多年深入研究的成果。它不仅修订和补充前人的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年表的错误和空缺,而且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叶尔羌汗国统治者的世系和年表。但是《年表》所依据的穆斯林史料对年代并不太注意,或不精确,或无年代,而由作者推断。这样,《年表》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些不确之处。汉文史料对这时期的西域情况的记载,虽不系统,但据公文档案写成,年代月日相对准确,可以  相似文献   

4.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西域蒙古人融入维吾尔族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蒙古人经济生活方式由游牧逐步走向居的农业生活,其宗教信仰也由萨满教、佛教改为信仰伊斯兰教,其语言文字也逐渐改变为操察合台语了。由此,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蒙古人逐渐融入当地的维吾尔族之中,为叶尔羌汗国时期维吾尔族发展为一个近代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东察合台汗国,系本文对1347年蒙古察合台汗国覆没以后,由察合台汗后裔在西域诸地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的统称。其前后延续达三个多世纪。穆斯林史料将其称作“蒙兀儿斯坦汗国”,同时代的汉文史籍则作“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建立以后,历经秃黑鲁帖木儿汗,黑的儿火者、沙米查干、马哈麻、纳黑失只罕、失儿·马哈麻诸汗执政时期。到了公元15世纪歪思汗卒后,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势力渐衰。后迄16世纪中叶,随着东部满速儿汗和西部拉失德汗的先后过世,东察合  相似文献   

6.
察合台及其后裔的统治是我国新疆及中亚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本文梳理了察合台及其后裔统治的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的历史脉络,对我国新疆及中亚地区在特定时间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近年国外刊布的穆斯林史籍抄本,勘比汉文史籍,对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阿不都·哈林汗和马黑麻汗三朝的政治史作了阐述,揭示了汗国走上繁荣昌盛的原因——抑制游牧军事贵族,加强法制,归并东察合台汗国,统一了天山南路广大地区,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东察合台汗国,亦即古波斯文献中的蒙兀儿斯坦,汉文史料里的别失八里或亦里把力。其由建国迄没落,时达3个多世纪,是新疆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其建国前后的有关史实进行一些探讨,不周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萨亦德汗创建叶尔羌汗国及其巩固政权的具体过程;探讨了一个游牧部族进入农业地区创建政权后遇到的根本矛盾——兀鲁思人畜两旺,而牧场狭小——和萨亦德汗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及其效果;评述了萨亦德汗的历史功过及其所受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0.
近读《文史知识》1999年第10期钱志熙先生《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一文,深为其学术眼光之独到、理论分析之精辟而折服。然而,该文就“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这一概念的辨析却不能尽如人意,窃以为钱先生对其所引黄氏《次韵杨明叔四首》诗序一段话之读解有失允当。原序云: 庭坚老懒衰堕,多年不作诗,已忘其体律,因明叔有意斯文,试举一纲而张万目: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 战百胜,如孙吴之兵……公眉人乡先生之妙语震曜一世.我昔从公得之为多,故今以此事相付。 钱文以为,“这里容易误解的是‘试举一纲而张万目’这句话,‘一纲’的‘纲’是针对‘体律’造句而言的,即‘以俗为雅’等8字只是体律造语的一纲,并不是为诗的全部宗旨”。笔者以为,就晚年黄庭坚来说,因“多年不作诗”而“忘其体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仅仅是一种托辞而已,只是他晚年已不再只是追求“体律”故而不愿多谈,却巧妙地导之以东坡之言罢了。否则,他又何必郑重其事地“以此事相付”呢?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的生成,有二层意思,其一指玄学一词形式的生成,这在任继愈先生的《汤(用彤)先生治学的态度与方法》一文中讲及:“汤先生于1936年在北大开始讲授魏晋玄学课。这一哲学形式与内容与以前都有显著的差异。当时我国学术界人士也都感到这一特定阶段的哲学有它的特点,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名称,有人称为‘清谈’之学,也有人称之‘思辨之学’,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今天魏晋玄学这一名称已为多数哲学史家所采用。我记得用魏晋玄学概括这一时期哲学的特点的是汤(用彤)先生。”(载《燕园论学  相似文献   

12.
部编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基础知识》(1984年9月第一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在讲述“什么是词”的一段文字中是这样阐述的:“一个词可能由一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一个字,如上面例句中的‘来’‘喂’‘了’‘的’;一个词也可能由两个或几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两个或几个字,如‘我们’‘春天’‘社会主义’。”从这段话推出的结论就是:一个词可能由几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几个汉字,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书面上写成几个字是由这个词所含语素的数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一) 什么叫做本?本始见于刘向论述雠校:“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毛春翔先生认为本即书本,没有特殊含义。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吾谓书本由卷子折迭而成,卷不如折本翻阅之便……刘向……不曰持卷,而曰持本,则为折本可知。”张舜徽先生赞同叶的意见并发挥说:“‘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这话是对的。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本轴而言,可以称根,也可以称本。那末,‘版’的名称,原于简牍,‘本’的名称,原于缣帛……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  相似文献   

14.
一八六五年一月,浩罕军阀阿古柏侵入我国新疆南部,于一八六七年建立了“哲德沙尔”政权(即所谓七城汗国)。“哲德沙尔”按维文来说,哲德是七,沙尔是城,就是七城。即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和乌什。“哲德沙尔”政权,就是指阿古柏政权。关于“哲德沙尔”政权的性质,在过去苏联出版的历史著作中,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粉饰与歌颂”阿古柏,指出阿古柏的政权性质是“反动的反人民的”。解放初期,我  相似文献   

15.
车师(姑师)是汉文史籍对突厥语OБUZ(乌护,乌古斯)一词的音译,应读作gūsī/gūzī。OБUZ的本意为“初乳”,鸟孙国为其源头。该部族的得名及其狼图腾文化的形成,与汉代乌孙首领猎骄靡婴幼时为狼所哺养的神奇经历密切相关。其后,进而演变为包含有24个部落的部族名称。其中分布在东部天山地区的8个部落后以“滑”“八滑”“滑国”“八部”或“高车”等名见诸于史籍,民众则以OБUZ的略音便译形式“滑”或“车”为姓。乌古斯属蒙古人种,是部落及人口最多的一个突厥语部族,也是构成前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主体部族。  相似文献   

16.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17.
码头名称的流变,主要是由一词多义的“马头”向一词一义的“码头”转变的过程。这一名称的转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头”一词被赋予了舟船停泊之地的含义,同时也被视为码头得名之始。其次是明清时期,码头在功能完善和形制变化的影响下,“码头”的用法开始出现,并与“马头”一同表示舟船停泊之地,于是出现了两词并用的情况。到清代以后,“码头”开始成为主流的表达用语,而“马头”则逐渐退出使用,码头之名最终得到统一。码头名称的流变也带来了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是消除了“马头”的歧义理解,另一方面则是统一了码头之名的书面表达。通过对码头名称流变的把握,我们在研究具体码头问题时,就不能以名称变化而割裂其历史源流,也不能忽视对码头其他名称史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立国于天山以南广大地域的叶尔羌汗王朝,通过吐鲁番以朝贡的方式,同中原的明朝保持着经常的政治、经济关系,尽管间或也有矛盾、冲突乃至战争,但从未中断朝贡,他们视同明朝往来为“金路”。所以在汉文典籍及私人著述中都保存着大量而可靠的关于西域,特别是吐鲁番的情报,可以同穆斯林史料相互补充,参证,校堪。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论“叶韵”和“读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韵”和“读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专文讨论过。但是,有些专家在探究“读破”的起源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杨伯峻先生在《破音考略》(《国文月刊》七十四期,1948年)一文中曾怀疑“乐”字的“五教反”这一读破可能起于陆德明《经典释文》给《诗经·周南·关睢》“钟鼓乐之”句中的“乐”字所注的叶韵。洪心衡先生在《关于“读破”问题》(《中国语文》1965年第一期)一文中把杨先生的怀疑变成了肯定。他说《释文》“在‘钟鼓乐之’一例,既注‘音洛,又音岳’,又提出‘或  相似文献   

20.
《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羊、从儿,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人、焦侥从人,蓋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段玉裁于“此六种也”下注道:“上文只有四种,不得言六。或说当作‘有谓羌有六种’,《明堂位》、《尔雅》所云‘六戎’也。今按亦非文义,当云‘皆异种也’,以引下文从人、从大之字。”并谓“牧羊人”当作“羊种”,“各本作牧羊人,似取《风俗通》窜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