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中间制度”的性质“中间制度”这一概念的产生应该归功于M·卡莱茨基,他采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一种被他认为是新历史现象的制度①。“中间制度”既不全然是资本主义的,也不全然是社会主义的。它在许多方面都是“中间”的。首先,它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这是  相似文献   

2.
王中江 《浙江学刊》2002,6(4):30-44
一般把严复看成是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到梁启超的思想世界中,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把梁启超看成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最合适代理人。梁启超通过把进化主义设定为普遍的公理和普遍的价值,建构起了他的合群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世界秩序观,建构起了他的社会政治变革观和社会历史进步观。梁启超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但他对进化主义原理和价值的信奉,前后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处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的梁启超,不仅用进化主义来解释中国的困境,而且也用进化主义来促进中国的富强。他把进化主义与强权主义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急于使中国用物质力量迅速武装起来,同帝国主义展开生死竞争,但这同时也把帝国主义的掠夺正当化,他本身从而也失去了“人道”和“公理”的立场。进化主义使梁启超焦虑,但它也使梁启超具有了期望未来伟大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样,中国一时的危机,似乎又成了加强梁启超未来快乐的催化剂。以上的这些看法,是本文对以往关注不够的梁启超的进化主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所得出的。由此我们揭示和展现了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 他们都指出了巴尔扎克通过他的作品显示出他对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以及由这个关系所决定的各个阶级的命运亦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刻理解。不过马克思是在《资本论》中以巴尔扎克的《农民》来论证“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者也受资本主义观念的支配”这样一个规律时说及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①的。而恩格斯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谈她的短篇小说 《城市姑娘》,从现实主义的特性的角度来论巴尔扎克,说他“看到…  相似文献   

4.
J.熊彼特的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出版已经40年了,经过这样长时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验证,他的论断究竟是否正确?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先不说熊彼特写文章的风格常常富于挑衅色彩,我们首先看他对于资本主义体系前途的论断。他在该书中写道:“资本主义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呢?否,我不相信它能够生存下去。”不过在这种斩钉截铁的词句下面,他打了埋伏。他说,至少在短期内(在论断这类问题时,一百年也算得上是短期),“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这一论述,笔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基本理论套出来的 ,也是用形式逻辑推导出来的。1.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 ,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从广义上说 ,也研究各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那么 ,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建立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这个命题就是这样推导出来的。2 .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篇就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和社会主义公…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思想家,他继承了晚清今文经学派的经世致用的传统,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始终坚持儒家的思想信仰,并以此为本,不断探索西方的政治思想与社会思想,将儒家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从单纯的政治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并积极探索与西方自由主义的融合问题,并最终完成了国家主义的理论,这一探索的过程基本可分三个阶段。初期将个人权利作为出发点,以促进国权的强大;在认识到集体的巨大力量后,其权利思想开始了群的向度的发展;并在对欧美国家的考察之后,深入思考了儒学与国家主义的融合问题,并最终完成了国家主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9.
《创新劳动价值论》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促进《资本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创新性著作;同时,也是从价值论层面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著作.它的原创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超常价值,圆成超常价值与正常价值辩证统一的完整价值范畴,破除了创新形成的“价值黑洞”;建立创新劳动价值论,系统研究和回答了“创新价值”课题,应对了当代国内外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挑战;概括剩余价值二重性理念,明确了其代表生产关系剥削性与生产力先进性的完整属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知识经济形态充分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论证了新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实现、发展并完成使命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是对马列主义的一次重大发展,而且也是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的新贡献。它把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欧洲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以后,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后一种私有制已日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只有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来取代,才能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这个任务的完成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