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重华 《大庆社会科学》2013,(5):157-158,161
文如其人,这是中国文化批评的常用语、习惯语,读《阳雨诗词》进一步验证了此语之内涵在认知层面上之毋庸置疑.从真挚热烈的祖国颂歌、浓墨重彩的山河画卷、细腻甜美的心灵咏唱、根正苗直的慎终追远、赏心悦目的西方文明、落到孜孜不倦的默默追求,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还用再特别研究和立论吗?“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这就是我们所捕捉到的作者的心灵轨迹揭秘.  相似文献   

2.
黎鲜 《广西社会科学》2004,(11):125-127
马致远的《陈抟高卧》有着浓厚的道教思想 ,道士陈抟强烈的神仙归隐之心即是一个重要体现 ,这也是作者马致远心灵的外化。仙隐有出世之意 ,却并非意味着脱离社会 ,陈抟仍是有入世心念的 ,二者形成矛盾。  相似文献   

3.
金莉莉 《学术研究》2002,(11):124-128
本文用叙事学理论对童话语言的表层和深层特征做详尽分析 ,认为成人作者与儿童读者需要通过叙事话语达到心灵的对话 ;叙事学界定的转述语与叙述语分别在文本中所占比例的不同 ,直接影响童话审美性的强弱 ;童话叙事话语的深层特质是幽默和隐喻。在具体言语的修辞表达上 ,童话叙事话语又具有“模糊性”、“不可信”和快节奏等特点。成人作者对儿童思维与审美心理的模拟既在话语中传达自身的意图 ,又唤起儿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从而真正实现对话。  相似文献   

4.
山水文学作品总是作者以心灵之爱乐,审美观照山水景物之后创作出来的,是作者山水情致的表现.许多山水文学作品之美,即美在情致.但是不同作者的审美情致有各种差异存在,就形成了山水文学作品有不同面貌,甚至被读者以高低优劣去评  相似文献   

5.
情感的退位与理性的反驳——铁凝小说《秀色》解读西慧玲铁凝被读者认知是从《哦,香雪》开始,她用饱蘸情感之笔为读者勾勒了一幅至真至纯的乡村女孩子的心灵画廊。在这篇小说里,人们读解出的是隐匿在贫穷落后之中的希望与向往。而铁凝的新作《秀色》,却用冷静凝滞的语...  相似文献   

6.
胡作友  张小曼 《学术界》2006,(6):212-217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诸要素的关系。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语境因素的作用,这样在翻译时才能达到与原作者的心灵契合。在翻译表达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关照语篇翻译的七要素,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原语语篇的题中之旨及题外之意,又要充分照顾原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原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得当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克服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美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美感和如何建立美的判断依据这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从生命进化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美感的建立过程会发现,美的判断依据是生存竞争。这可以从形体与色彩之美、声韵与语言之美、智慧与心灵之美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心灵之美是在人对于人间关系有较多的认识之后才建立起来并随着认识的深广度的增加而变化的一种美感。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认为诗源于人之情感,理本于人之天性,如一车之两辕,本不矛盾,只要能真正反映人的情感心性,以"理语"入诗同样可以写出佳作。他对以理语入诗的要求是"立风旨以生议论",反对纯粹的以议论为诗,以注疏、帖括、经语入诗。他对宋明性理诗的肯定与仿效主要原因是他要借性理诗之讴歌孔颜乐处、适性自然、流连骀宕来湔洗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某种超越;用纯素少雕饰的性理诗风格来改变自己昔日所学习过的马(司马迁)、班(固)、颜(延之)、谢(灵运)的精美富赡,以实现诗歌风格之多样化。但他对前人陷入禅学有所"修正",对多以道学语入诗、有类语录等缺点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9.
先秦语类文献在编撰方式上可分为"国语"与"家语"两种形态,"家语"文献又有大夫"家语"和诸子"家语"之分。大夫"家语"存在明显的家族化特征,形成两种文本形态:一是编集某一个体与家族内其他成员之间的言论;二是编集家族内不同时期成员的言论。这种家族化过程不但彰显家族延续性这一"不朽"观念,同时又达到个体借助立德、立功、立言方式以期达到"不朽"之目的。诸子"家语"的生成方式大体有三种:弟子编纂老师的言论、师徒文献的合编及经传体式,这些方式反映诸子"家语"的学派化特征,其目的是担负起维系学团稳定与学派建设的重任。从文学史的立场来看,"家语"文献的家族化、学派化现象开启了后世文人集团与文学活动这一常见文学现象之序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语用的视角探讨了酷语的概念、酷语模因传播和构造的方法及其特点.并且指出酷语模因是语言模因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易于社会的传播.但只要是模因,都有好与坏,利与弊.强与弱之分.在文章的第三章还探讨了某些酷语在社会语用过程中的一些偏误和损坏现象.最后作者提出对酷语或新词模因的社会话用研究有利于语言教学、词典编撰、语言的雏护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小说杂语理论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在任何时候都是以杂语样式存在的。进入文本中的杂语是观察世界的不同视野,它们共同折射式地反映作者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利用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能使我们真正契入小说的核心,理解由不同话语所代表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之间紧张而复杂地对话或斗争,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阳作家群”中的重要散文家,周同宾的散文创作以对乡土与心灵的守望而形成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情歌·挽歌》咏唱的是乡土之歌,《绿窗小品》吟咏的是闲适之歌,而《星天后上》则以“无言之歌”熔铸着作者更为深邃丰厚的感悟与沉思。  相似文献   

13.
心灵哲学有两大论域:一是以究心之体、心之本来面目为目的的求真性心灵哲学;一是以究心之对于做人成圣的无穷妙用为主旨的价值性或解脱论性质的心灵哲学。一般认为,西方心灵哲学属于前者,中国心灵哲学属于后者。中国哲学除了有自己的带有明显价值论倾向的心灵哲学之外,也有知识性或求真性心灵哲学。综观中国古代的知识性心灵哲学,在近现代以前,无论是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还是在认识的深度上与西方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我们在心灵哲学上的落伍,主要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黄怀信 《东岳论丛》2003,24(1):85-86
上博简<诗论>第十简开端"<关雎>之改"等七句的语主问题,关乎传统<诗>学传承及学术史之研究,意义重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七句为<诗论>作者引孔子语.实际上,该七句非孔子语,亦非作者引文,而是作者自设之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于自己的作品《心头飘过……》创作过程的再现,向读者展示创作这部散文诗集的过程中,作者用美的感受、美的文字、美的心境来书写生活。指出创作过程中作者注意了唯美主义的生活再现,却摒弃了唯美主义的艺术高于一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宁静之美、意象之美用白描的书写方式揭示于读者面前,让读者在城市的喧嚣之外体会一种都市女性的心灵之美。  相似文献   

16.
李娟 《阴山学刊》2021,(1):29-32
青年女作家李娟,每出一部作品都受到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屡获大奖,其中的过人之处,不仅是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多的是其足迹所到之处都深深烙下作者独有的心灵体验。《我的阿拉泰》是作者的定鼎之作,源于其中鲜见的地域环境以及作者创作思维的灵动与独特,新疆阿拉泰地区的风土人情、极端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的匮乏是其创作基础,作者的独特视角、多棱的生活体验、精准的描绘、幽默的语言等,构成作品的独特表达。  相似文献   

17.
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中“益之为封也,春以授夏之时也”、“授(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一语,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说图式之损、益两卦所处的节气位序正相吻合,这表明帛书作者已具备汉易卦气知识。据传世文献看,二十四气的确立不会早于秦汉之间,汉易卦气说之形成当在汉初,故帛书《要》篇的成书,不会早于西汉之初。  相似文献   

18.
<正> 诗有两种时空,一是自然的时空,一是心灵的时空。自然时空与心灵时空的完美融浃便会诞生诗美的境界:“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灵心巧手,磕着即凑,岂复烦其踌蹰哉!天地妙合而成化者。”(《古诗评选》卷一)“化”什么?化自然为诗心,化诗心为宇宙,用心灵的时空去重塑自然的时空,在主体心灵与客体对象之间搭起一座审美的桥梁。化,也就是“化境”。艺术“化境”是船山心目中的诗美至境。“化境”的时空意意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的语类文献是在重言、记言传统的背景之下形成的."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这些类型.由于这些文体形式是历时性生成的,这就意味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大体而言.先秦语类文献形态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向演进的:一是格言体内部的散见之"言"向结集之"言"的转变,一是对话体向事语体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作家的创作心态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纵深切入曹植当时的心灵世界,在观照其雄心壮志与命运多舛交相冲突引发的忧郁痛苦之心态定格中,揭析了曹植从诗文及其彼岸世界中寻求寄托的心机理念。作者隐喻了这样一条结论苦难正是造成文学家之大体验和大表现的精神动力与创作福祉。曹植的创作心态极大地影响和成全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心灵独白之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