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茵 《殷都学刊》2010,31(2):71-74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也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中国当代文论的前沿话语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其重要语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张力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张力场中,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如何为中国文化艺术和人的精神发展定位,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反进化主义这四个方面揭示和论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共通之处 ,并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这一辩证关系出发 ,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意味着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自我深化、自我反思 ,而且也预示着中西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其隔阂对立走向理解和沟通 ,预示着文化上的“万里长城”的坍塌瓦解、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业将成为地球上绝迹的文化恐龙。文章最后认为 ,人类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不仅带给人类的是资金、技术、资源、信息的共享 ,而且也必将使人类各种文化传统共存共荣 ,必将使人类文化跨越民族而走向真正的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做了总体的回顾与评析。作者认为 ,对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 ;就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而言 ,现代中国文化走过了一个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的过程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包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中国文化之民族慧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化具备了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框架、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迈出了坚实步伐等三个方面 ;人类文化发展中后现代转向的出现在使中国文化面临两难困境的同时亦为其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面向 2 1世纪 ,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 ,切实完成既实现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又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反动,在哲学上,它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实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纷纷对后现代主义思想模式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立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这些批评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启了新的研究议程,推动了边缘群体解构总体化的现代性历史的努力,但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问题是,它无法用于建构和解构我们的后现代实在,只是又一个现代神话而已.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它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只有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合理价值内核,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回到主体性和理性至上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论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世纪,但内在精神特质却具有某种同构性与相通处。这两种哲学都属于批判性的哲学,而且从某些侧面看都可以定性为文化批判理论。二者在思辨层面上都致力于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都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批判。由于思想旨趣与时代状况的不同,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批判与解构又各有不同。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主义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诞生后便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了世界各方面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化,造成文化生态失衡,出现精神危机和伦理道德失范。为此,应充分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本质。完善社会制度,建立有效机制;创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立正确的生活范式,以抵制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晶 《阴山学刊》2005,18(6):50-52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汇集了多种文化、哲学、艺术流派的庞杂思潮。既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反思,又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后现代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它的扬弃也是对它的反叛。反理性、肤浅性、非中心性和商品性就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中国已经遭遇了后现代主义,透析这股思潮的文化观,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抵御西方不良文化观念的影响,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思潮:解读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经过发展,呈现出极端否定性与建设性两种向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追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包容、衔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立足于自身语境,批判性地吸收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成果,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果,以绕过西方现代化所走过的弯路.并立基于合理的学术态度与文化立场,对"拒绝后现代主义"的口号进行批判分析.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经过发展 ,呈现出极端否定性与建设性两种向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追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包容、衔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应立足于自身语境 ,批判性地吸收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成果 ,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果 ,以绕过西方现代化所走过的弯路。并立基于合理的学术态度与文化立场 ,对“拒绝后现代主义”的口号进行批判分析。  相似文献   

10.
屈菲 《北方论丛》2007,(3):127-130
后现代主义及其思想的发展对哲学思考方式和文化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文化及其孕育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解构,反对现代化的消极成果,同时后现代主义也从否定性、批判性的视角,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和思想方法,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后现代之后,仍然是对传统的不断解构与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后现代主义在90年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一味地夸大或拒绝阐释这种影响,都将遮蔽后现代主义的本真意义;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采取了拒斥、话语平移和双重确认的文化策略;面对后现代主义,我们不以僵硬的理论来阉割现实而应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寻找适合阐释当代中国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从而,它没有可能构想某个与当下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15.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层根源即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的背景形成的,认为整体有机论和非二元论的生态方法是解决现代性危机的途径,从而消除现代性的危机,重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地方的关系.作为克服现代性的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世界观,生态后现代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九玉 《东岳论丛》2000,21(3):102-105
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已经传入当代中国。尽管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于西方社会的批评具有其合理性,不乏真知灼见,但后现代主义哲学所宣扬的基本思想不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情况。因而,当代中国应当拒绝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层根源即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倡建立"返魅"有机论的后现代生态主义,是解决现代性危机的途径,从而消除现代性的危机,重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地方的关系。后现代主义主张在保留现代性特别是现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扬弃"现代概念中的消极因素和破坏因素",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有机主义的世界观回归。这对处于"现代化危机"和"现代性危机"中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深刻反思,虽然它对现代性诸多后果的批评基调悲观,而且不无偏激,但它在这种批判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仍对我们不无启迪。我们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必要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赖大仁 《学术界》2008,(3):25-33
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与超越,其思想观念包含着解构与重构的双重特性及其复杂意义.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渗透,既与新时期以来社会变革中的反思性与怀疑论思想观念的内在诉求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改革和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的现实相关联.如今后现代主义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哲学文化观念、大众文化形态、日常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它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当代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真切体会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蕴含的精神意蕴,就会发现:后现代主义哲学不仅不会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相矛盾,相反,它将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具体来说,“后现代精神”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后现代意识”是中国高起点的现代性战略的必要内涵:“后现代向度”是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