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香山形成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奠基石。在思想理论方面,她是启封建之蒙的先行者;在人文精神方面,她是近代化进程的领头雁;在科教文卫方面,她是开风气之先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2.
熊月之 《社会科学》2006,(9):146-155
香山人在近代上海移民人口中最高时达3万多,绝对数字不大,比例也不算高,但影响却不小。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中,出自香山的成功者、著名者灿若群星,其中四个方面的影响最大:一是买办集团起步早、势力大;二是环球百货、四大公司,开一代风气,极大提升了上海商业中心地位和服务形象;三是小刀会起义,四是外滩公园交涉。前两条学术界论述已多,本文对后两条作了论述。上海香山人身上的四个特点,即目光远大,视通中西;善捕良机,决策果断;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融会中西,植根中年。这也是香山文化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3.
香山文化实中国海洋文化的典型。这个优良的“蓝色文明”传统,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发展经济和守土抗敌的斗争中不断发扬光大。在中国走向世界、中西文化汇合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香山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自身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王远明 《学术研究》2006,46(8):110-115
本文对香山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内容构成与基本特点、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作进一步分析,并对香山文化在当代中山的传承与创新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玲 《北方论丛》2002,1(3):33-36
近代中国,学西方反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民族存亡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政治上的救亡.思想启蒙由于政治救亡的迫切性未能完成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6.
启蒙的自主性这一概念表明,启蒙只有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基础具备的条件下,才是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前提。中国的“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启蒙,而只是文化启蒙。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进行的工作是社会基础与社会启蒙的双向建构。中国真正的、全方位的社会启蒙只是在今天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领头人.是他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动荡中意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率先在思想领域发起了一场革命;他富有远见地援引"西学"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向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开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香山文化:中山发展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国潮 《学术研究》2006,7(6):108-111
香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文化熏陶下的香山人有着强烈的爱国传统和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深入挖掘香山文化,实现香山文化在传承中的创新,已经在实践之中,这对于促进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增强城市软实力,推进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香山文化的表征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社会科学》2006,1(9):156-163
香山文化于近代横空出世,引领了岭南文化的方向,影响着中国的命运走向和社会转型。作为岭南文化的奇葩,它承沿于传统文化,又在时空上逾越了地域与血缘之(?);从历史地位来看,它跻身于近代政治文化的前沿,肩负起引领时代潮流的使命;以现代文明价值审视,它在承传中超越历史,自尊自觉,将文化资源内化为文化资本,为中山的文明建设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探求文化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香山文化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波 《学术研究》2006,(6):115-121
本文认为香山文化主要是指,以包括今日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香山为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是中原士族移民入徙香山带来的汉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并与西方文化交汇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质文化。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保守正统与开放创新并存、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合一,并具有传承性、包容性、先导性和民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杰  胡波 《学术研究》2007,(10):151-155
2006年10月16-18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市社科联、珠海市社科联和澳门基金会协办,岭南与香山文化研究所和香山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香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市香格里拉酒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到多边,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与公众外交均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光芒 《北方论丛》2001,5(4):82-88
“五四”启蒙精神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叙事传统,分别表现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阳性主义叙事”,它既是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的体现,亦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根据。从审美表现上说,理性浪漫主义叙事的特点在于以情绪化、情感化为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但在其深层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对理性的判断与解构,对理性的要求及向往,突出强调的是情感对理性的作用;后者则是理性崇拜精神在审美上的反映,从艺术表现对象来说,它又表现为探讨理性对人的意志、信仰等情感世界的作用。这两大叙事传统共同表现了以清理激荡为人的解放动力的启蒙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苏琪 《齐鲁学刊》2006,(2):75-79
隐士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政体和小农经济的产物,但是他们的人格追求和文化活动却具有时代的超越性。隐士人格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其对人格尊严的坚守、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及其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对当代人尤其是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北方论丛》2005,(5):138-141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它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它的变化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运行机制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它将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阐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并从政治权威结构、政治参与以及政治结构分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可以深入分析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析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构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达到政治理念的一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改变原有的臣民心理,构建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民主实践、民众的心理结构等各个层面为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现代政治文化具有世俗性、自主性、开放性与融合性。民族国家治理是国家公共权力控制和引导政治、社会活动的运作行为。政治文化现代化与民族国家治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现代政治文化对民族国家治理提供支撑与协调,民族国家的治理活动推动、引导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嬴 《阴山学刊》2005,18(4):32-34
今天日本在亚洲的孤独十分清楚地揭示,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已成为其现实进取的包袱,而现实进取中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日本要实现政治抱负,有必要对其政治文化进行一番改革扬弃。日本应不要执迷于“明治情结”;不要再让人民成为“国家怪物”的奴隶;发扬日本文化中礼待他人、善待生命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稳定是具有深刻蕴义的文化问题。中国特点的社会稳定取决于人民 ,由人类的自身和谐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亦即通过修身实现人际和谐 ,通过治国实现群体和谐 ,通过平天下实现天人和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向 ,是其中心价值系统的现代转化 ,即对优秀传统实行弘扬超越 ,实现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成为中国特点社会稳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需要满足、人的能力提高、人的主体性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丰富等方面。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主体性欠缺、方式单一的弊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亲和力;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增强针对性;立足人的社会性,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