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筠至迟在嗣圣元年(684),被度为道士,主度者应是潘师正。其后,兼修儒经。因科举不第,才笃志于道。道名日振后,被征至京师,入官方道士籍。后,入嵩山,师从冯齐整习正一之法。后,再次被诏。有感于政局将乱,东下游居。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宣城。  相似文献   

2.
吴筠作为一位道士诗人,无论在唐诗史还是在宗教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他曾有过。朝避地的经历,又处文人世俗化的“天使”地位。其诗在内容上以道为体;以儒为用,是列仙之趣的代表,多近乎迷醉的幻想,虽不乏社会批判,但主要为全身远害。他的诗作在形式上偏爱五言、古体;喜爱联章组诗;具浪漫的幻想色彩。  相似文献   

3.
唐代道教兴盛,留下了大量的道教组诗。内容涉及道观场景、导引服气、炼丹服药、研习经书、斋醮仪式、道俗交往、女冠生活等方面,其中展示道教修炼理论的部分最有特色。异乎世俗生活的题材和神秘莫测的境界,增添了道教诗歌的神秘感。而组诗特有的包容性又使道教重视生命、渴望长生的好生意识和享乐主义得到了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教兴盛,留下了大量的道教组诗。内容涉及道观场景、导引服气、炼丹服药、研习经书、斋醮仪式、道俗交往、女冠生活等方面,其中展示道教修炼理论的部分最有特色。异乎世俗生活的题材和神秘莫测的境界,增添了道教诗歌的神秘感。而组诗特有的包容性又使道教重视生命、渴望长生的好生意识和享乐主义得到了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5.
唐代咏史赋的源流与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一 为咏史赋在赋史上的渊源;另一为咏史赋与魏晋史论的渊源关系。咏史赋在形式与创作手法 上是对汉赋的继承,而咏史赋在题材上是史论的延伸。综合这两个方面,唐代咏史赋这一特 殊的文学样式实际上有两个源流;而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形式上,即唐代律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道教外丹术的“黄金时期” ,然而 ,这一时期亦是外丹术发生深刻的世俗性变异的阶段。对此 ,本文运用充分史料 ,分析证明 :外丹术活动在唐代社会已呈现出了主体杂芜化、目的功利化、手段任意化的特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 ,外丹术活动由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方术转变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时俗。  相似文献   

7.
唐代组诗的声律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盛唐的组诗声律是初创期,杜甫对组诗声律技巧进行了重要拓展;中唐是组诗声律全面发展阶段,元白极大推动组诗声律的发展。晚唐组诗声律技巧的发展以皮陆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刘沧是晚唐时期一位很有特色的诗人,也是一位被遗忘的诗人。他的诗歌以七律为主,尤其是咏史怀古诗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刘沧的咏史怀古之作,牢笼朝代的沧桑之变与人事衰落,以历史反映现实,映衬现实。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示和认识,讽刺和告诫当朝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晚唐的咏史怀古诗增添了别样韵味。  相似文献   

9.
吴筠既是唐代著名高道,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赋歌颂了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展现了崎岖坎坷的修道历程,对现实世界往往也具有批判的精神。他的赋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忧世情怀及向往山林、追求逍遥自由、希求延命成仙的道教文化意蕴,对当时的假隐之风也进行了批判。同时,还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及丰富的道教哲学思想。在语言表达方面,善于化用或引用前人语句、篇名入赋;在赋的表现方式方面,善用比兴手法,不愧为唐代卓有成就的赋家。  相似文献   

10.
组诗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体的独特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使其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了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考查唐代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发展历程,认为六朝兼擅经学与文学的陆氏,唐代前期以经学为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玄宗朝开始渐重文学,中唐以后在继续保有经学优势的基础上,文学修养大为提高,对仕进意义重大。陆氏家族文化结构的转变伴随着内容与风格的转变,经学从章句、记诵之学转为义理之学,文学则更重现实功利性。文化结构的转变与家族政治地位相关,而内容与风格的转变与家族文化的功能转变相关。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 ,探讨唐代《道藏》的编撰与道经的传写及经法传授的有关问题意义重大 ;唐代道经传写是《道藏》经典得以传播的方式 ,反映了唐代崇道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3.
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在"宗教与文学相互关系"方面成果最为丰硕,在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仍待加强。唐代首次形成遍布全国的道观网络,多部道经在国家制度的支持下成为全民熟读的典籍。唐代形成了一套融合所有道教传统的科仪经系以及相应的道经位阶体系,这决定了唐代道教文学独特的知识谱系。六朝时期不同经派背景的仙真被整编到唐代道教仙山地理系统之内,仙山地理的相关道教文献是唐代道教文学尚待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王传龙《“九僧”生卒年限及群体形成考》一文以为,九僧群体形成于京师,形成于馆阁,《九僧诗》是类似《西昆酬唱集》一样的馆阁吟唱结晶,其清邃淡泊的诗风并非真实山林景色的映现。实际上,从《九僧诗》之结集与诗歌内容考辨可知,九僧诗人群体的形成于九僧四处云游期间,且其周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九僧所结交之名卿也非达官显贵,而多为文士词臣,彼此是基于文学互动的交游。  相似文献   

15.
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土家族诗人田九龄的诗作中亦有道风禅韵.具体表现为"昆仑玄圃漫悠哉"的求仙意念,"处处烟波泛短艘"的生活意趣,"真人曾未竺西游"的尘世慨叹.  相似文献   

16.
元代王构《修辞鉴衡》卷一"诗评"多辑录宋人诗话、文集及杂记等,并在每条之下注明出处。其中有一条:"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其下出处已佚。在以往关于唐诗分期的讨论中,这一记载一直被当作重要材料引用,多数学者认为这段话出自北宋杨时。而通过对《龟山先生语录》《修辞鉴衡》《对床夜语》《唐诗三体家法序》等的考察及其他材料的分析,可以确定这段话实际上出自南宋周弼而非杨时。这一结论亦可补足《修辞鉴衡》中"诗体之变"一条之下的佚文。  相似文献   

17.
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我国道教最为鼎盛、道教信仰最为虔诚的时期,在其三百多年中,统治者对道教都大力提倡、倍加尊崇。与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的举动相呼应,唐代社会形成了一股求道学仙、追求现世幸福、永恒生命和自由心境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同样也影响了唐代女性,从而使她们的诗歌和心灵世界弥漫着迷蒙的道教情怀。  相似文献   

18.
道教对唐代三大女冠爱情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冠诗歌是唐诗中特殊且重要的一类,其中爱情是其最重要题材。李冶、薛涛、鱼玄机三大女冠的爱情诗受道教影响颇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女冠道观生活对其爱情意识的催化;道教重阴、房中、辩证、无为淡泊的思想对其爱情诗内容的影响;道教典故在其爱情诗中的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