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乃法哲学基本问题,纵观法哲学发展史,法哲学理论研究无不是围绕着法的思维与法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而展开的,因此法哲学基本问题则应界定为法的思维与法的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法哲学基本问题对于法哲学理论研究与法治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哲学奎历史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维度:历史哲学的未及研究人类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哲学的维度则是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实际上屯就是唯物史观和现实历史的关系.社会哲学不同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社会哲学是从社会和人的相至关照中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哲学应着重研究社会转型,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工持建构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新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新的世纪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态;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的生长点;四是关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人类思维方式至少包括两种: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它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起作用的领域是不同的。哲学思维本身也是有层次的。认真搞清哲学思维的属性,对于搞好哲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从法哲学的角度对法律领域中因果关系的本体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已有的因果关系理论范式的分析是总结和提出新的理论范式的前提。客观规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和经验范畴上的因果关系相结合的本体范式是正确认识和分析法律领域中因果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于政治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法在我国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门美素有争议。文章从辨析政治的基本概念开始,结合法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确立政治法的地位、加紧政治立法的意义;同时认为,在政治法研究中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生态学的几个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首次讨论了社会生态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哲学问题。在简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社会生态学的基础上,文章初步讨论了社会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天观,社会生态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社会生态学与唯物辩证法等诸方面的哲学问题。据此,本文得出结论并强调指出:社会生态学遵从系统科学的系统结构原理、系统功能原理和系统最优化原理;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正实现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方法、从孤立研究到综合研究、从静态描述到动态预测,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方法论转变与过渡;人天观是居于社会生态学学科体系中的哲学理论层次;社会生态学不仅遵循与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和原理,而且绝妙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哲学反思是推动生态文明的一股积极的力量。站在哲学高度反思生态文明,有利于有效定位其涵义、内容及其所遵循的规律,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从多个视角探析如何建构生态文明,将对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永续发展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在新世纪开始不久的时候,认真回顾与审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反思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评述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法律哲学怎样辅助法律的成长,卡多佐指出,法律哲学将告诉我们,法律如何产生,如何成长,发展的未来又会怎样。正是法律哲学的这些普遍性和抽象性,指导法律思维,左右法官意志。在卡多佐看来,每个判决提出的问题其实都涉及一种有关法律起源与目的的哲学,这一哲学尽管非常隐蔽,实际却是最终裁判者。法社会学具有将法定义泛化的特征;依法判决只是法律运作的外在形式,法官的独断还要经受实践和理论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法哲学是关于法的哲理的一般学说,其理论基石是法哲学体系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法哲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回答"法是什么"和"什么是法"的问题,对前者的回应揭示了法的本原,而对后者的答复说明了法的表现形式亦即法表象.从而法哲学体系相应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法本原论,一为法表象论.法本原是人类理性、阶级意志和社会经济要求的整合,法表象是观念法、实证法和存在法的统一.法本原论和法表象论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辩证地构成法哲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以劳动哲学为基础的法哲学主张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法律事实与法律价值的辩证关系,法律价值既要适应法律事实,同时又要超越法律事实,引导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改造.马克思既反对资产阶级自然法学和理性法学的法律价值绝对主义,也反对实证主义分析法学的法律价值相对主义.马克思认为对正义、自由、平等等主要的法律价值观念的理解都不能停留在抽象概念层面,它们都是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物质生产劳动发展不断变化.法律价值观念的具体价值取向取决于物质生产劳动发展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价值观念是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捍卫资本的利益所得.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念是劳动者的价值观念,其本质是维护与劳动创造等比例的利益所得.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那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相似文献   

13.
在法律推理中,实现形式正义的首要条件是法律必须具有一致性、可预见性和可计算性。在制定法律或立法时,鉴于已经发生的事实通常需考量一般的情况;在涉及到交叉性问题的时候往往难以就边缘性问题予以周延的思考与制度性的安排;在现实与规范的平衡中,需从内容极为复杂的法律体系中寻找大前提即确立法律规范,同时这个过程又涉及小前提即法律事实;就链接过程而言,需要不断探索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间最合理、最密切联系的策略;对事实向规范的转化以及由规范向审判的转化中,需探索建立关于事实、规范与价值的结构体系,使一般逻辑涵摄模式充分兼顾法律事实对法律规范的映射,以及法律规范对法律事实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法律实证主义有其自身的悖论。它批判了自然法传统中法的不确定性和任意性,以自己的方式拒斥了传统的法的形而上学,并促使了法律的客观化和精确化。但是,它的理论基础和目标诉求是可疑的,并与自然法学说一样仍然分享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种种前提,也导致了法的绝对技术理性化以及权力与法、法律与法一体化的后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治建设在吸取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成就的同时,要尽力避免其可能导致的"法哲学的安乐死"倾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哈耶克法哲学的挑战来自三方面:一是调和休谟和康德两种不同认识论指责;二是对哈耶克保守主义的指责;三是对哈耶克功利主义的指责。这些指责误解的成分多于真实的成分。哈耶克现代自由主义法哲学的困境在于,忽视了道德情感在现代法治社会的纽带作用,把"厚"实的古典自由主义变"薄"了。其出路在于重新回到古典自由主义,在法律正义的主导下,营造出温情、友爱和互助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出现过高超的法哲学思想.董仲舒的天命论、度制论、人性论、经义论,深入探究了法律的本源、本体和价值目标等法哲学的重大课题.天命制衡王权,理正法律;度制划定权利界限;人性论、经义论为法律确立指导原则和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7.
韩非是战国末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他将老子的自然无为主义与荀子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人性论、认识论相结合,为其法哲学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韩非子对人性弱点的认识,对君主时代权威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对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批判,尖锐深刻。韩非子的霸权主义及强力意志论为秦富国强兵、吞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前导。  相似文献   

18.
刑法的空间效力规定一方面可作为处罚条件而把握,另一方面可作为指引刑法适用的冲突规范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采取后一种理解,可以促使我们以国际私法学为借鉴,运用直接适用法的理论,突破不适用外国公法的传统,为刑法空间效力冲突的协调找到新的途径,现实意义极为重大。  相似文献   

19.
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以民法典制订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洲和亚洲的民法移植过程表明,移植国的法律文化对于所移植的民法体系最初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但其自身也会受到影响,进而接纳这一法律体系。中国传统的礼法文化与西方民法固然有冲突之处,但其自身也在演变,民法典的移植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0.
对《白鹿原》中的一个事件的分析表明,法律文化的多元可能导致法律意识、心理层面和法律行为、法律实施方面的混乱和冲突;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利益、需求的多元性,是引起矛盾的深层原因。法律文化从混乱走向融合的途径,是以"理解、对话"去取代"消灭、征服"的认识模式,以现实的、多元化的眼光和慎思,去处理法律多元情形下的种种矛盾。但这些矛盾的解决,最终还取决于需求和利益结构的变化,及其背后包括生活情景、经济条件在内的社会条件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