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禹文 《理论界》2022,(5):65-71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历了三次法治目标的飞跃。“法律信仰—法治信仰—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演进理路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过程中从现代国家建构到普遍法治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进程中国家经验积累和政治认同的结果。法律信仰体现了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规范的核心地位,法治信仰从价值维度、目标维度和实践维度三方面对法律信仰实现了超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文化传统和文化自觉的历史逻辑以及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逻辑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未来期待。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淳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代表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的高度概括。笔者认为:“法治国家”较之于“法制国家”,是对依法治国思想更深刻的表述。一、“法治国家”的提出,总结了我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经验教训法治国家的标志,不仅仅在于制定了多少法律,建立了如何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在于对已制定的法律实施、贯彻得如何,整个社会执行法律、遵守法律的效果如何。有法必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是法治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养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预防社会犯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劳动教养法治建设曲折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法治化建设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了改革与完善劳动教养制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失信”是任何商品经济社会都存在着的一种客观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社会,诚信问题仍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分析了诚信缺乏的主要原因,诚信与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法律信用规范和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巫建忠 《学术论坛》2005,(10):124-126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客观上要求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成为法律文化的承载者。法律文化的社会化是目前高校教育培养合格成员所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文化观念、法律文化素养,使法治社会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最终养成其法律理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从人治到法治的伟大变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人治与法治涵盖了传统法律与现代法律之间分野的一切特性,构成了区别这两类不同的法律价值系统的基本尺度.法治,即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高无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属性,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践行现代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成,人民法治信仰的形成是前提、关键和根本。法治信仰既强调的是共同体对法治的认同、依赖、信奉和遵循,也强调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的实践中践行法治原则,将法治内化为人们心中真诚的信仰。法治信仰社会化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追求的社会化目标之一,法治信仰社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实现和完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两大特征:其长期性体现在根除人治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艰难性体现在法治政治决策的滞后性、公民法律素质提升的紧迫性和根除人治的非制度性影响等三个方面。因此,实现法治信仰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法治的政治决策机制、法治的宣传引导机制以及公民的法治教育提升机制协同发挥作用,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对法律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各国法律文化。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主体性标准,构建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确立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不仅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掌握法律知识、强化权利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参与法律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法治文化是相对于城市人治文化而言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实践的累积和全体市民法律信仰水平的体现。把我国城市法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是城市法治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城市在城市法治文化建设中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古代礼、德、法兼容并举的历史证明,法治与德治两种手段可以同时并用。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法律与道德的经济、政治基础基本一致,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内容广泛交叉,其功能作用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使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有机地发挥它们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公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仍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良法”的制定,使法律深入人心;对国家公职人员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在其公正执法中树立法律权威;改革普法教育中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着力进行基本价值观和基本运行原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自中世纪以来,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事务的处理和社会成员的活动都必须服从法律的权威与规则的整合性治理,这使得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律师应该具备的社会角色是社会中的政治人、社会中的法律人、社会中的经济人和社会中的文化人。更充分而有成效地发挥律师在中国法制建设中的社会职能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处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到全面建设法治体系的过渡阶段,法治建设瓶颈的突破,有赖于法律职业群体的培养和壮大.构建我国法律职业伦理体系是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共同价值观的要义之一.在我国当下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语境之下,职业伦理应该成为调整法律职业层面各种交叉与循环关系的指导性理论,而梳理我国法律职业伦理发展的脉络,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法律人正在苦求着定位与突破——何为法律职业伦理的正当性以及如何辩明法律职业伦理的研究路向.因此,从“人本诉求与生态伦理”的视域来建构法律职业伦理正是我们当下最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法治即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国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既应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中法文化的法治主义传统,又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其内涵主要是奉法律为最高权威,全面保障公民的权利,造就公民法文化内在素质,以法律制约权力,真正实现独立行使司法权力。中国现代法治目标的实现,既应是一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过程,又应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其生成有赖于法律发挥社会整合、利益协调、权利保障和制约权力的功能逐步到位。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国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稀缺的状况愈加明显,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校在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法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对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探索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党首次以党的文献形式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它标志着我国法治化的历史进程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严格执法是关键。一、建立法治国家的任务相当艰巨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做到第一,立法机关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并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政府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社会事务。第三,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严…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宪政层面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过法律引导、规范、评价和保障的法治社会。在当代社会,政府的法治性是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的关键,公共权力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强化对公共权力的法律控制,保证其取得的合法性和行使的规范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李哲 《兰州学刊》2015,(2):131-135
法治中国建设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法治理论体系,既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传承,也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理论的完善和创新,为我国今后的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法治中国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着力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和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的实现要求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合理配置和行使行政权力以及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相似文献   

20.
范忠烽 《南方论刊》2010,(8):44-45,54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生活的基本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他们的法律意识状态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法治走向和法治水平。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应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拓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大学生犯罪心理教育与预防,也有赖于整个法律环境的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