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身处“边缘”地位,有着独特的“边缘意识”的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关注与叙述着“边缘”女性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萧红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是可互为诠释的。在其文本中,作者在对“边缘角色”所抱的同情、悲愤、反抗的姿态又表现出其对“温暖和爱”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天涯孤女”萧红对于故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故乡留给她的不仅有苦涩的创伤,也有记忆的芬芳。其写作背景从未离开过故乡,不过她的故乡情绪却是复调的,思乡的蛊惑使其作品始终回荡着还乡的旋律,对家的失望又让其作品深寓着不绝如缕的深深叹息。作为一位执着于现实的作家,小说《呼兰河传》的书写在温情脉脉的叙述中始终隐藏着一颗焦虑不安的痛苦灵魂,文本叙事中交织着批判与诗意的叙事张力,主题指向上则将民族国家的内容嵌入多元多质的文本深处。由于采用了复调叙事,萧红将深情的乡土眷顾与无望的精神皈依、国民性批判与启蒙主义、女性意识与国家意识融入文本之中。批判的意识与咏叹的声音同时迸发,从而使小说产生了仿佛复调音乐一样的审美效应。不同主题的融进形成了隐在的内文本间性,生成了小说文本的多声解读的批评景观。  相似文献   

3.
现代作家萧红的文本内部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一特征源于反讽叙事。诸如《生死场》中场景的并置构筑了文本的丰富主题;《呼兰河传》中叙述者与童年、成年的"我"三种视角的杂糅使得文本内部呈现温情与荒凉的多重色调;《马伯乐》中悲凉而倔强的萧红面对世人冷遇不惜反叛自己成熟的风格,实践着对男性文本的滑稽摹仿,人物自身、仿本与原文本之间存在多重差异,重复的反讽成了笼罩文本的叙事动力与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崔向敏 《兰州学刊》2010,(6):182-18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文章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早期乡土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这种散文化结构给萧红小说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身体意象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文本具有恒常的伴随性,为叙事提供动力性支持。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杜拉斯实践了身体意象在叙事进程中从物质要素向结构核心的还原。在审视身体叙事的阐释学意义时不难发现,作家的身体书写不仅暗合“阴性书写”理论,成功构建了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使女性得以走出"他者"的阴影,同时也释放了历史话语的哀悼声音,是书写社会历史隐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萧红生命意识中的父亲情结与祖父情结问题 ,认为 :由憎父情感、恋父倾向矛盾交织而成的父亲情结 ,使得萧红在向男权社会猛烈抗争的同时 ,又从成年男性那里寻求父爱的补偿 ,而祖父情结则一方面强化了她的渴望心理 ,一方面又为其提供了理想之爱的标准、尺度 ;由此而成的女性意识与行为背离铸就了失败的女性萧红、成功的作家萧红、特异的“这一个”萧红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1):131-137
现代女性写作与现代文化的转型共生,现代女作家是现代文化转型最直接的受益者,她们的涌现依赖于从晚晴开始的西学东渐的维新思潮,由民间、新派士人与官方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现代文化转型。从戒缠足的身体解放,废科举、倡女学,到女子就业的社会需求与现代报刊出版制度的繁荣,都为她们的成长提供了历史文化的风土,萧红的命运与创作道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首先是天足与现代学校体制内的课程与国民教育,帮助她们完成了身体与知识结构的转型,以全新的形体姿态、着装与写作内容、情感方式与发表方式,完成了文化身份与作家身份的转型,尽管承受的文化压力与心理压力都是巨大的,但已经是属于自由职业者的现代文化种群中,以稿费为生的职业作家。萧红以宗教式的热忱投入文学事业,以自己丰厚的创作实绩,在司马迁开创的史传文学、悠久的哀祭文功能、基本的汉语修辞语用与时空同体的时间形式等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成为一个经典作家。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小说文本表现了两性关系/性别意识与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双重主题.在民族国家文学之外,女性文本的多元特质在她的文本书写中进一步得到延续,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遗产开拓出富有符号性意义的女体空间和女性乡土想象书写.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萧红大量地书写了女体空间所可能载的各种符号形态,特别是有关跳大神的仪式化女体现象.萧红笔下女性所构成的女体符号空间,其根基建立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与乡土想象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萧红对女体的想象书写和乡土的文化空间建构是双线并行的,缺一不可.此种女体/乡土叙述突显出历史文化交织的符号空间,乡土的象征功能是女性作家藉以窥探女性内宇及社会文化系和人生命运不可或缺的书写策略.在萧红的<生死场>中,女体的符号化和乡土的女体化,让萧红笔下的农乡女性归属于此以富有女性意识的土地,也让乡土同样归属于这些生活其上的女性团体.此种乡土经验有别于传统父权/男性视下的乡土经验.  相似文献   

9.
萧红小说是以现代启蒙思想为精神特质,以女性眼光为描述视角,以乡土人物、乡土风情为描写对象,以对人生、对历史的悲凉之感为美学特征的叙事文本。本文着重剖析萧红笔下的乡土世界,展现女性视角下的乡土场景和乡土大众,进而观照乡土社会的历史本质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0.
邱培成  魏捷 《北方论丛》2003,2(5):102-105
萧红从20岁时开始了流浪飘泊的生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感情生活的屡屡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逐下,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方,萧红的学生涯始于这飘泊也终于这飘泊。在流浪飘泊的生活中,萧红没有什么可以永久的依靠。在现实生活中,萧红常陷于困境,生活的,情感的,萧红常常是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或妥协,或说,萧红总是难以把握她自己的现实处境,她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暂时的“稳定”,而最终又都走向了自己难以预感、难以忍受的一个个深渊。这是萧红生活的悲剧。面对如此苦痛的生活,萧红如何在她自己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是写作。正是因为写作,萧红才得到了一种力量,得到欢快、欣慰和可靠的支撑。对萧红写作意义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理解一位作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创作模式 ,她的一些小说淡化社会环境 ,注重文字的优美 ,体现出其个性化的审美意蕴 ,即呼唤人性的觉醒 ,叙述心态的童年情结 ,情结化的叙述人语言  相似文献   

12.
萧红小说具有精典品格与创新精神.思想内容意蕴丰厚,情感色调丰富多彩,形式新颖不拘俗套,特色突出风格独具.  相似文献   

13.
张玉秀 《齐鲁学刊》2004,(2):147-149
萧红小说浓郁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反映了其小说世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悲剧美的艺术特色。作家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人们对人类精神家园永恒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14.
申倩 《学术探索》2001,1(5):69-71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她对语言既敏感又稚拙.她坚持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文拟就她的表达特点,结合现代风格学关于风味、神韵、情调、气氛等风格要素的论述,从结构、语言手段运用、叙述方式几方面对其语言风格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潇湘八景"诗画题材东传韩国之后,从最初高丽朝的李仁老、陈澕的《宋迪八景图》,到朝鲜朝《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的群体赋咏,韩国文人在"潇湘八景"的题材里寄情理想山水,阐述义理,抒发情怀。这既有对中国潇湘八景诗画意蕴的继承,也形成了独具韩国文化特色的创作风格,呈现出某种历史和文化上的流变。韩国文人多是在意念山水的范畴中去想象潇湘意蕴,对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元素符号的"潇湘"进行了反复创作与玩味,并将外来的"潇湘八景"化入韩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从贵族精英阶层渗透到最底层的俗文化层面,充分体现出在民族文化交流中"自我"与"他者"间的积极互动,彰显出彼此文化互动中的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16.
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作家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题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这既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础,也与当时的生活现状及审美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也因此,萧红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7.
小令词是吴文英词中与长调词格迥异的另类,有着对现实的隐忧情绪的透露,饱含着对情爱的深厚与执著.其中有一些"很清蔚的小词",有些在清疏中带有一点瘦硬之风,有些颇有韵致.小令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善于炼字、炼意,善于观察,体物极细,超神入妙.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啸与唐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斌 《学术研究》2002,3(2):105-110
啸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在艺术音乐领域里,叶啸迅速兴起并进入宫廷,诗人与隐士之啸盛行,出现了对啸乐曲进行艺术总结的音乐著作《啸旨》,使啸曲在音乐上达到顶峰;在文学领域,啸音乐向文学渗透和转化,成为重要的文学题材和典故,啸参与到唐诗特色的建构中。唐人对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观察、描写男性,同时以现代女性的心灵去感受男性的,因而她笔下的男性形象与男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很不相同,与古代女诗人、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也不相同.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常见、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乡土农村的愚夫.另一类是处于城市文明中的市民知识分子.萧红对以上两类人物的群像式的刻画,不仅表现了对下层人民悲剧命运的深切悲悯,而且反映了她作为一名敏锐深刻的现代知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嘲讽以及对男性英雄神话的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20.
萧红作品中的女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作品中的女权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她赞颂女性,在<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女性描写中,她称赞:女性的人品高尚,性格坚强、刚毅,不向封建道德观念与黑暗恶势力屈服,敢于同命运抗争;另一方面,她鄙视男性,抨击和嘲讽男性,如在<逃难>和<马伯乐>中,对她的这种思想体现得尤为突出,她觉得:男人貌似强大,了不起的样子,其实思想卑微、自私自利.男人不仅胆小、怕事,而且比女性懦弱、愚蠢等等.萧红笔下的这些男、女形象的刻画都充分反映了她作品中的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