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392-395
奈达博士曾断言“任何翻译名著只有50年的寿命”,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王科一和孙致礼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版本,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文学翻译的灵活性和译者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好的译本会相得益彰,其“寿命”也不会局限于短短的“50年”。 相似文献
2.
"manner"一词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受到格外重视.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该词总计出现了一百四十二次.研究从王科一和孙致礼两人的译本入手,对小说中"manner"的语义和翻译风格进行了对比分析,阐释了译本在再现原著思想内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译者逾越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芹芹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99-101
文学翻译不仅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之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根本原因就在于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对比《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从语言、文化和审美三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认为:在语言层面上,张译用词过于大胆,而孙译则较为贴切;在文化层面上,虽然两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不同,却各有特色;在审美层面上,孙译在准确表述原文意思的同时,还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加形象。 相似文献
4.
侯奇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1-105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讨论的焦点之一,由此产生过不少诗歌翻译理论。论文结合钱钟书"化境"论圆览中和的翻译思想,分析人类思维的"普遍核心"意识与诗歌可译性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中外译者英译汉诗的策略和技巧,探讨汉诗英译时诗歌意象的传递和共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在既有汉语新词的分类基础上从认知角度对汉语本土新词进行重新界定,并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认同"观和关联理论中的"明示"说角度通过对汉语本土新词英译的实例探讨对传统的"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三类翻译策略进行全新阐释,最后证明了英译汉语本土新词时应首先遵循"认同"原则,对待不同种类的汉语本土新词的英译要采取不同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黄淞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591-592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的“三化”理论不仅可以指导文学翻译实践,而且对非文学翻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化”为指导的译文可以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7.
李玉婷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汉语古诗词是作者情感、思想写照的浓缩,短短数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情感。叠词在古诗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使诗词的意境更加形象、生动。本文在探讨叠词在汉语古诗词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汉语古诗词中常见叠词的分类的前提下,分析了“三美”理论关照下如何实现含叠词诗词句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友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86-88
本文通过实例说明形式主义翻译是当前非文学英译汉中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三大类:没有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直译英语词的字面意思;对英语特定句型缺乏认识,犯理解性错误;拘泥原作的语言形式,译文欧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9.
从“三美”原则浅析许渊冲的汉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提出的"三美"原则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在"意美"方面,注重原诗的隐含意思;在"音美"方面,注重押韵;在"形美"方面,则注重对仗。 相似文献
10.
11.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邦俊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作家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梁林歆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84-186
文学翻译优于非文学翻译观点盛行已久,导致重文学而轻非文学问题的出现。现以非文学翻译文本类型为依据,结合本土特色词汇的英译语料进行举例分析,研究发现非文学翻译中有大量的本土特色词汇。而另一方面,非文学翻译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尚有大量研究空间与巨大发展前景,其研究框架还有待建构,与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标识语的国际化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现实生活中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都存在着一些翻译质量不高的标识语。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城市标识语英译中存在的汉语式英语(Chinglish)翻译失误,并结合标识语的特性,从实用角度提出几个改进翻译策略的建议,以提高翻译质量,准确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以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15.
于本凤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7):133-134
在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九种基本色彩中,"白"与"黑"是不同于其他七种色彩词(红、绿、黄、蓝、褐、紫、灰)的两个无彩词。这两个词的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现出共性和个性特征。本文试从共性和个性角度对它们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助于理解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6.
李海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此问题.《聊斋志异》英译历史告诉我们: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动;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处于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义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18-21
翻译文学这一概念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翻译文学在英译名上的混用却表明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翻译文学不同于文学翻译在于翻译文学侧重于对作为既定形态的具有文学性的译作本身的研究,因此英译名translated literature更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8.
西语姓名中译虽然只是翻译实践中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但在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应用极广。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同样适用于指导西名中译,只是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三美论"在西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一些优秀的译名,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丽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96-100
简·奥斯丁是善于描写人性的大家。自卑感作为个体心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不会为她所忽略。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都充斥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面对自卑,他们采取了不同的补偿方式,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赵长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2):8-15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