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后脱贫时代,如何实现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是值得研究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特色小镇的兴建是实现振兴老区的一种方式。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是2020年安徽省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红色、绿色以及人文资源区别于其他特色小镇。分析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的区位条件,以及小镇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根据小镇建设的现状提出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4.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大多基于个案进行分析,尚未系统揭示影响特色小镇发展的要素及其内在机制。以陕西省西安市首批创建的35个特色小镇中的8个典型案例为样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编码并构建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耦合,其中“产业丛”“文化源”是必备要素,“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因此必须聚焦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此外,缺乏核心产业、特色不彰、急于求成、变形走样、缺乏管理和机制不活等问题制约着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寻求帮助,谋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旅游的人口反虹吸效应、经济提振效应和基建带动效应能够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然而,在两者衔接的路径中,乡村旅游业又存在市场发育不健全、产业联动效应不明显以及战略衔接不系统的问题。通过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多层次分析,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路径为:微观层面以市场培育为核心,兼顾生态文明、创新竞争、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中观层面积极发挥政府的产业引导作用,探索现代化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系统发展模式;宏观层面以中央政策为核心,因地制宜论证各项战略在本区域的有效衔接路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因事关农民美好生活与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而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热议的重要话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推进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认知、结构和参与三大困境,集中表现在公共服务重视程度亟待提升、社会民生领域供给短板突出、公共服务参与路径缺乏等方面。解决措施应着重于从以党建为引领,重塑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固有认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拓宽农民公共服务政策参与渠道等方面推进,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7.
8.
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智力支撑,但存在着乡村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完善、人才专业化程度低和人才引进难、流失严重等现实困境。培育本土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回流,鼓励社会人才投入乡村建设,成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路径。为此,应当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机制保障、加快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人才部署、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吸引人才回流。  相似文献   

9.
传统农业文化源于传统农业与农耕,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当代的丰富内涵出发,提出传统农业文化在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的现实作用,联系实际提出了从传统农业文化普及化、产业化、品牌化与信息化等方面拓展其精神育人功能与经济发展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发展传统农业文化,让传统农业文化服务于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青年返乡创业具有丰富的经济社会意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基于河南信阳农村的田野调查,立足对青年返乡创业案例的深度刻画,分析青年返乡创业的实践基础、实践类型和社会功能.结果表明:与一代农民工把返乡当退路不同,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是青年发展的新出路,进城是青年创业失败的退路.农民生产方式非农化释放土地规模化经营空间,"政绩"压力倒逼基层政府营造支持性创业环境,共同构成青年返乡创业的客观基础.家庭本位下的生活导向型返乡创业和自我实现驱动的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是青年返乡创业实践的两种主要类型.青年返乡创业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增加农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政府应遵循促进乡村发展而非"造点"的逻辑,通过公共资源的均衡性分配支持青年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1.
12.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有着巨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而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储库,对它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可以为乡村社区的文化重构起到关键作用,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具有治理、整合、教化的功能。目前而言,由于城市的虹吸作用,让乡村社会表现出文化撕裂的状态,其存在文化空间遭破坏、文化网络存断裂、文化礼俗少传承、文化遗产缺人才等问题。如何振兴乡村文化,传承农业遗产,本研究认为根据“空间情境——互动网络——仪式认同”的互动仪式理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活态保存乡村文化空间、重构新型乡村文化网络、再建乡村文化认同感、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以此把优秀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于乡村社区生产生活之中。让乡村文化得以振兴,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刻研究,在批判性吸收和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阐释了城乡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目标归宿、价值追求三方面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精髓,指出其是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基本前提和关键之处,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品牌培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知识产权是农业品牌确权的基本工具,是农业品牌的创制、管理和运营的重要路径。虽然我国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在农业品牌培育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生物遗传资源、动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产地、字号等关涉“三农”的特别知识产权类型不明确。为此,乡村振兴战略下需要对农业品牌培育的知识产权路径进行梳理和优化,明确关涉“三农”的特殊知识产权类型,健全涉农知识产权法治和管理,引导农业主体有效经营知识产权,以加速农业品牌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主要任务而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繁荣乡村;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设农业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稳定乡村;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建设盘活各种资源的活力乡村。就现实挑战而言,要厘清城市与乡村、粮食与经济、主线与底线、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城乡二元结构、粮食安全危机、规模返贫风险、农村资源固化等具体挑战。就实践路径而言,要从协调性、高质量、共同性和活力性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共同繁荣的城乡关系,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铸牢农民富足的保障底线,唤醒农村改革的资源生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注入可靠力量。  相似文献   

17.
蔡亚荣  郝鑫 《国际公关》2023,(7):121-123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环,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整个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铸魂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是重中之重,却不可避免要面临许多发展困境,想要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难题需要从以下工作着手:依托科技媒体,实现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思想培训,发挥基层干部骨干作用;加大资金政策帮扶,优化人才资源保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层化现象严重、信息化程度不高、优质师资匮乏、乡土意识薄弱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遵循系统性、开放性、统整性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坚持梯次发展策略以解决乡村教育的层化差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支撑乡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选择多样化发展路径以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构建产业经济与教育发展共生机制以破解乡村教育的效益难题,构建乡村文化发展体系以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利用技术赋能释放出均等化的市场机会,重新统筹城乡关系,并使得多元化、大众化的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可有效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发挥信息惠农的作用。要实现数字乡村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应从数字乡村对“乡村经济、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政治、乡村主体”五个维度的赋能机理出发,明晰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直面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源性阻碍、要素支撑不足、发展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的现实困境,构建“产业优先机制、协同联动机制、要素支持机制”等机制并进行优化,构建与数字技术相匹配的高效平台与能有效激发农民主体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技术对于乡村振兴的精准赋能。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