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的状态、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描述的动词。视觉行为动词的语法化具有渐变性,在词义的"虚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语法化现象比较典型的是"看""见""望""相"四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由于语义特征方面的不同,它们在语法化的动因和过程中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语法义素存在于可语法化动词的微观语义结构中,它作为一种范畴化义素,决定着一个动源虚词的生成。在动词语法化过程中,理性义素溶解,语法义素凸显增强,最终成长为完整的语法意义。语法义素通过结构激活或主体识别加以凸显,前者主要凭借一个句法渐变机制,后者则在主体认知域的转变中实现语义的跃进。语法义素的确立,构成可语法化动词深层的语义理据,使我们对“语义相宜性”问题的认识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精"是北方方言特有的一个程度副词,它由名词演变为动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精"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域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语助动词是哈萨克语语法体系中很重要的范畴,本文把副“动词+助动词”这种语法形态作为表达体的意义的手段来论述泛指体,开始体,进行体,短暂体,反复体和完成体等动词的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5.
满语动词ak·"无"的语法化轨迹为词缀∠助动词∠实义动词。此外,动词ak·"无"有形容词的特点,其后面可附加词缀-mbi而派生新词ak·mbi"变没有"。连词ak·ci"若不"、"若无"是ak·mbi"变没有"的条件副动词形式。  相似文献   

6.
满语中,o-一词使用频率较高,除了具有实义动词的功能,它还有虚义动词的功能,充当联系动词与助动词。当充当联系动词时,可表达连词、语气词与后置词的作用;充当助动词时,可表达能愿助动词与时态助动词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满语语法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中"怕"分别有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其中副词"怕"的形成是经历了"怕"动词实义的逐渐减弱及其句法功能的扩大.在副词"怕"的基础上,由于本身的语义及所处的句法位置,加之语境的诱因,最终"怕"产生了表假设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于某种实际需要,对一些动词进行必要的语义强调,其手段主要是强势语,既包括以just、away、up、on、off、out为代表的强语势副词,又涉及以up and和ever so为主的强语势副词短语,强语势助动词do和强语势行为动词begin(to)、go(and)也强调后面的行为动词,shall、will、must、must needs或have to等情态动词也具有强化动词语义的功能,有时名词短语something like、代词it或介词短语for it、of it也可加强动词的语义,实现强调表达的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9.
当代汉语中“说不准”从动词短语发展出情态副词用法.语料显示这个演变是突变的,考察后发现这种语义突变是语言内部发生的类比语法化的结果,而不是一般语法化过程的结果.类比语法化具有很多不同于一般语法化的特征,能够解释一些低频结构的语义演变.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书中语言较严谨,是汉语言语法研究中专书研究可利用的宝贵材料之一。助动词是动词内部的一个小类,它有自己特有的语法特征。本文运用穷尽式统计和比较归纳法对《墨子》中的助动词"可"、"可以"进行研究,旨在接近当时的语言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2.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带有关联的意味。这四种"不免"的先后产生体现了语法化的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通过语料分析,探析副词"偏"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认为副词"偏"的语法化是以词义变化为基础,同时受到认知变化、句法位置、语义预设、主观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动词配价语法的概念以及基本内容和特点,指出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注重句法,而忽视语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造出的句子大部分只符合语法而不符合语义,而且明显具有母语的特点。通过动词配价语法与传统语法的比较,指出如果在以传统语法为主的英语教学中引进动词配价语法中有关知识,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连动结构的融合、使动式的衰落、谓语内部结构的变化及动补结构的产生等四个方面,揭示了汉代以后语法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同时通过与先秦汉语的对比,说明由于语法环境的变化,汉代以后动词语法化的具体途径和实现方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因此产生了一批新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做主语的动词之性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它既和语法有关也和语义有关,对动词主语的全面的分析,即语用的、语义的、语法的,有利于明确其动词主语的真正内涵。根据当代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依据对动词主语的语义指向变化,动词主语中动词配价变化,动词主语的谓语特点,以及动词的历时变化分析,做主语的动词应为动名词,它同时具有动词和名词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8.
壮语动词语法化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导致其语法化的因素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完全相同。壮语动词语法化的主要因素是句子的分裂、与词义相结合的句法变化、语法意义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汉语介词短语在句中可出现的位置有四种:主语之前、主语之后和否定词/助动词之间、否定词/助动词和动词之间以及动词之后,决定以上位置的因素有语法、语义、语用条件和虚化程度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