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卡塔尔调停外交在阿富汗变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塔尔对阿富汗局势的影响始于允许阿富汗塔利班在多哈设立外交机构,随后卡塔尔又促成美国与阿富汗塔利班达成和平协议。阿富汗变局发生后,卡塔尔协助美方人员从阿撤离,展开密集外交调停,成为阿富汗临时政府与外部沟通的桥梁。卡塔尔投身阿富汗调停外交的动机包括:将油气财富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实施扈从战略,加强与美国的盟友关系;推行伊斯兰主义的价值观外交;实施国家品牌战略,增强软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卡塔尔的调停外交实践为小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了启示,然而缺乏巩固调停成果的长效机制、内外政策相悖、调停外交反噬自身等制约因素,使卡塔尔调停外交存在明显局限。  相似文献   

2.
伊朗是阿富汗的西邻,在阿富汗有着重要影响力,尤其是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从美国发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后至今,伊朗在阿富汗政治和经济重建、民族和解、打击毒品走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朗反对美军在阿富汗长期存在。2014年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将大部分撤出阿富汗。伊朗会继续推动阿富汗政治、社会稳定,防止“塔利班”东山再起,参与阿富汗经济重建,但其政策也会根据地区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在复杂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安全利益背景下,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对立时期(1996~2001年),伊朗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拒绝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为其对手“北方联盟”提供军事支持,并在2001年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二阶段是从“秘密接触”到“有节制的支持”时期(2002~2020年),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遏制其影响力,伊朗为阿富汗塔利班提供了有限的支持,并与后者开展了高层接触和政治磋商;第三阶段是务实合作时期(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新政权建立至今),伊朗虽未正式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但双方在多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双边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的存在,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关系具有多重不确定性,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阿拉伯国家正经历着对美关系、地区格局、发展竞争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面临提质升级的新局面,也存在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共同利益更加广泛,合作空间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中国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针对"中东向何处去"的"中东之问",一方面要加大在中东地区的促和力度,增强与阿拉伯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和人文交流;另一方面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和产能合作,助力当地工业化发展,推动双边贸易结构多元化.在中阿合作的进程中,尤其要关注美国因素.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为深化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应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经济合作为主线,低调务实地用好政治优势,推动中阿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5.
塔利班的数年藏匿及其卷土重来构成了韩国阿富汗战略中潜在和实际的挑战。由于立场的不同,韩国与塔利班对于彼此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认识存在差异:第一阶段(2002年~2007年7月),反恐与恐怖主义、重建与反重建(韩国)和反侵略和侵略(塔利班);第二阶段(2007年7月~2009年底),维护人权与反对人权(韩国)和捍卫伊斯兰教与反对伊斯兰教(塔利班);第三阶段(2009年迄今),承担盟友义务与国际责任与反对其义务和责任(韩国)和维护普什图部落荣誉与蔑视部落荣誉(塔利班)。在美国阿富汗新战略并不见起色及韩国塔利班新旧矛盾交织的情况之下,韩国的阿富汗战略很难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阿拉伯国家正经历着对美关系、地区格局、发展竞争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面临提质升级的新局面,也存在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共同利益更加广泛,合作空间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中国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针对“中东向何处去”的“中东之问”,一方面要加大在中东地区的促和力度,增强与阿拉伯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和人文交流;另一方面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和产能合作,助力当地工业化发展,推动双边贸易结构多元化。在中阿合作的进程中,尤其要关注美国因素。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为深化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应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经济合作为主线,低调务实地用好政治优势,推动中阿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年来在中东变局中实施了建设性介入的政策,这是广义干预概念下一种灵活的政策行为,即依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强调客观中立地提出政策建议,超越了西方的传统干涉概念。中国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巴以和平等问题以及促进中东总体和平稳定的政策立场上均体现了这种政策的核心要素。中国在中东变局中的建设性介入政策,是其和平外交政策的一贯性表现,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仅有助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且有利于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提供了重要范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海湾地区的小国,卡塔尔近年来在中东事务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凭借资源优势和雄厚财力,卡塔尔投身于大众传媒、文体教育及金融旅游的建设,精心塑造开放进步的新形象,以此增强软实力、建构良好国家品牌;以"缝隙外交"为切入点,致力于冲突调解,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贡献。"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卡塔尔积极介入利比亚冲突、大力援助叙利亚反对派以及高调支持埃及穆斯林兄弟的立场和做法,尽管引发了外界的诸多质疑和不满,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其"小国大角色"外交的独特效应,堪称是当今国际关系中较为成功的"妙实力"之范例。  相似文献   

9.
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土耳其等中等强国或地区性大国在大国博弈中积极寻求外交平衡,避免选边站队,在区域政治和全球政治中的影响力持续上升。作为北约成员国、欧盟候选国和黑海沿岸国家,土耳其之所以在俄乌、俄美(北约)以及俄欧之间采取平衡外交是基于维护国家利益、赢取民意支持、谋求战略自主、彰显多元身份等诸多原因。不过,土耳其的平衡外交也有其限度,如土俄关系的非对称性、土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土耳其的反西方主义情绪等。土耳其未来在大国之间仍将寻求外交平衡,这对于提升其地缘战略价值、缓和外交孤立、增强全球影响力均具有重要意义,也从根本上有利于其战略自主地位的形成。然而,随着反对党力量不断增强,西方国家希望土耳其反对党在2023年选举中上台,土耳其的平衡外交因此面临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0.
当国际冲突影响本国关键利益时,作为冲突第三方的国家即使缺乏用于调停的资源和影响力且调停策略选择有限,也可能介入国际冲突并成为小国调停者。介入冲突后,小国调停者围绕实现本国利益这一根本目标,除提供调停外,还将依托其调停国身份,采取一系列务实的外交举措。小国调停者的介入在对消弭国际冲突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将对调停国本身产生复杂影响。俄乌冲突期间,由于以色列判断本国的国家安全、立国合法性、经济运行、社会稳定等国家利益受到冲突的实际或潜在影响,于是选择介入其中。一方面,以色列的调停增进了冲突双方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其在调停过程中面向冲突双方的一系列务实外交举措,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所指涉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以色列的介入致使以俄、以乌、以美双边关系均面临不确定性,背后折射出以色列政局与社会的碎片化态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更加轻松便捷地通过公共演讲了解领袖们的主要政治见解,外交政策及思想内涵,并得到价值观认同。而在本文中,作者将重点解读美国第一夫人在2014年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米歇尔借着留学这种和学生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话题,以她亲切平易近人的夫人外交魅力,通过劝导性演讲很自然地抛出了利益攸关、公共外交、进行国际上的合作等重要关系到中美外交政策上的大概念。  相似文献   

12.
埃及长期重视发展对德国关系。当前,德国是继中国之后的埃及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埃德两国在安全、能源、文化等诸多领域享有共同利益,不断开展务实合作。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埃德关系在历经波折后呈现“新常态”,即由对抗性的价值观摩擦逐步转向互惠性的多领域务实合作。埃及国内的民主转型失败、中东变局的负面溢出效应以及两国经贸发展的现实需求,促使埃德搁置价值争议、谋求交往合作,双边关系由此呈现出价值张力与务实合作并存的局面。两国在地区反恐、难民及非法移民治理、维护中东局势稳定等方面保持着良好互动与合作,并持续至今。然而,德国国内社会对塞西政府普遍存在负面观感,导致德国当局在发展对埃合作时始终面临较大压力。随着新一届德国政府的上台,价值观因素对埃德关系的消极影响犹存,且具有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土耳其"积极进取"的外交舞台主要在以中东地区为核心的周边地区,集中表现为人道主义援助和军事打击为主的硬实力对抗.在国内政治竞争日趋激烈和2023年即将迎来建国一百周年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进取"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是对内确保埃尔多安政权的稳定及其连任,对外努力使土耳其由传统的"桥梁国家"上升为全球国家,并争当逊尼派伊斯兰国家的领袖.实践中,"积极进取"的周边外交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遭遇来自国内外的普遍质疑与严厉批评.未来,"积极进取"之周边外交既要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下土耳其经济的持续衰退、威权主义带来的政治危机和库尔德问题等内部困境,又要面临来自周边地区动荡、域外大国的制约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敌视等外部压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阿拉伯国家正经历着对美关系、地区格局、发展竞争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面临提质升级的新局面,也存在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共同利益更加广泛,合作空间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中国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针对"中东向何处去"的"中东之问",一方面要加大在中东地区的促和力度,增强与阿拉伯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和人文交流;另一方面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和产能合作,助力当地工业化发展,推动双边贸易结构多元化.在中阿合作的进程中,尤其要关注美国因素.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为深化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应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经济合作为主线,低调务实地用好政治优势,推动中阿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15.
伊朗议会政治的显著特点是形式重于内容,议会选举是伊朗政坛派系斗争的风向标,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的派系斗争清晰地反映了伊朗政治的发展历程。基于领袖和总统在伊朗权力架构中的作用和地位差异,1989年以来议会选举中关于总统阵营与领袖阵营的票箱对决实际上是一个假问题,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的路线斗争。2012年以来,各派势力就后哈梅内伊时代的权力布局展开了激烈争夺,表面上看是保守派内部上层利益与底层利益的碰撞,是不同派系间的政治博弈,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伊斯兰政权下一步发展"依靠谁、服务谁"的路径选择角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中国的中东政策及其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对参与中东事务的态度经历了从"韬光养晦,总体超脱"到"有所作为",再到强调发挥大国作用的转变。中国的中东政策从开始主要宣示原则立场向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中国思路和方案,再向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深度发展,中东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也实现了从最初侧重政治上互相支持,到走向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和高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再到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阿玛尔纳书信和其他历史资料,分析了公元前十四世纪阿姆鲁王国与埃及第十八王朝及赫梯新王国之间的交往方式。本文认为,阿姆鲁充分利用了其地缘政治地位,作为一个小国在帝国主导的国际框架内开疆扩土,扩充自身实力。而这种策略反过来也加强了阿姆鲁与周边各国谈判的能力。阿玛尔纳书信中记载的两代阿姆鲁统治者的策略反映了他们对该地区外部干预力量消长的敏锐把握,同时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观。此外,鉴于古史能够为我们提供的大量细节资料,本文也呼吁古史学者和国际关系学者之间加强互动和合作,一方面将古代国家间的交往置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进行观察,另一方面也可以争取用古代史料修正和完善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8.
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都脱胎于塞尔柱王朝的废墟之上,它们在核心利益方面的严重冲突奠定了两国外交关系的基调。在苏菲派盛行的背景下,萨法维王朝的崛起及其以什叶派立国的现实对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和宗教秩序构成剧烈冲击。在应对萨法维王朝挑战的过程中,奥斯曼帝国进一步强化了逊尼派的宗教认同,并加速了自我身份的构建。在核心利益上的争夺以及围绕意识形态产生的冲突,使得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之间的外交关系呈现出以军事交往为主的显著特征,深刻影响了两国的外交关系格局,并由此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之前,巴西外交部一直处于国家外交决策的核心地位,这是巴西对外政策研究专家们的共识。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的再民主化及冷战的结束,巴西外交部这种传统的核心地位开始出现改变的迹象。来自国家和社会愈发多元化的决策参与主体在外交决策中提出自己的利益与要求,使得巴西外交部在外交决策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巴西对外政策制定系统逐渐由以往较为封闭、集中的形式转变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系统。  相似文献   

20.
补贴制度在埃及不仅是个民生和经济问题,也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埃及的补贴制度始于1952年之前,并延续至今。埃及的补贴种类繁多,不同时期种类有所不同,食品和能源是主要补贴领域。埃及补贴制度最重要的功能是发挥了社会兜底作用,有效保障了埃及底层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持了社会稳定,但也积弊重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不断攀升,二是价格倒挂,三是损耗与浪费严重,四是加剧社会不公和滋生腐败。自1977年起,萨达特政府、穆巴拉克政府、过渡政府以及塞西当局对补贴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的关键内容是提价与削减补贴支出,但总体效果不佳,陷入不得不改革、又难以彻底改革的两难境地。埃及补贴制度改革困境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贫困阶层依赖补贴维持生计,二是埃及粮食问题严峻,三是获益者反对。补贴制度是埃及政治与社会稳定之需,补贴制度改革的困境反映了埃及现代化进程的困境,其根本解决依赖于经济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