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就业歧视。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平等就业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工政策已经趋向相对公平,但是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农民工在就业准入、从事行业、劳动工资、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方面遭遇到了歧视性对待。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主要在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三个方面。要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必须转变对农民工的歧视观念,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农民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发挥企业工会职能;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逐步消除社会歧视。  相似文献   

2.
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取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本文在回顾就业能力概念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就业能力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即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和个人适应能力,并指出就业能力探讨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就业歧视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美国和英国都有一套比较健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而我国反就业歧视法长期缺位,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司法救济也显得力不从心,劳动行政管理机构在反就业歧视方面的作用仍不够.因此,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树立就业平等的观念,设置具体的法律责任与司法救济途径,设立专门的反歧视法执行机构,以确保法律实施,从而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口、素质、就业与犯罪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 ,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 ,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过盛 ,必将成为政府财力及其它方面的重负 ,从而导致人口素质的下降 ,继而造成就业压力的增大 ,由此成为引发犯罪的因素之一。正确认识人口、素质、就业及犯罪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6.
弱势、准弱势劳动者公平就业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中劳动就业的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它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这种不平等现象可以称之为就业歧视,它包括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城乡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年龄歧视和生理歧视等。遭遇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划分为弱势劳动者群体和准弱势劳动者群体。公平就业包括就业机会的公平和就业结果的公平。公平就业的途径:完善立法,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实行就业扶助与法律援助,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及企业家的社会道义感等。  相似文献   

7.
"一次就业,两年升级,终身服务"的就业保障体系是在金融危机、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延伸学生的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将现实和网络有机结合,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推力,使学生在企业中继续得到系统的专业教育,更新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一致,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吸引力.这种方式在调研和试开展阶段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认同,是一条探索高校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难点 ,本文仅就此及相应的对策结合工作实践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强弱及能力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找到的职业的满意程度。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意识有待加强,能力准备应更为充分。就目前来看,不少大学生的能力准备状况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期望值过高、能力准备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满意程度不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鸿 《河北学刊》2002,22(1):60-64
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如何缓解我国巨大规模的就业压力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当前就业压力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意味着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变以及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农民大量、集中地从农业转移出来,给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失地农妇"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遭遇更大的就业困境.虽然在土地征用和补偿安置的政策安排及政策执行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歧视,但是,与男性农民相比,农村妇女在接受教育与技能培训方面更处于弱势,也正是因此,她们求职的成功率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参与感也比较弱,自主创业比例很低,在征地后她们的就业更加困难.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为她们提供接受再教育与培训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就业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显得愈发重要,它既关系国计民生,也关乎社会稳定.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以后,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女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文化传统、性别区分、法制缺失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明显多于男生.从女性主义和性别视角来看,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折射出我国女性所扮演社会角色的局限性,改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助于我国社会结构的改进和社会稳定.可以从社会文化、法制体系建设及推进女性创业等方面入手改进.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间隔两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考察求职行为、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是否影响就业,意在探讨大学生就业的预测因子。结果发现,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和就业的预测效果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求职行为对求职满意度有显著效应,对社会支持有中介作用,但对自我效能和求职满意度却没有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求职和就业辅导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素质。中国要现代化,关键自然是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素质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说它差吧,会有人说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充满着智慧,有几千年的文明史等等等等。说它高吧,汪洋大海般的文盲半文盲、法盲半法盲、科盲半科盲就足以使人汗颜。我们曾经自豪过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一特点,已被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地不大物不博,更被严  相似文献   

15.
尽管国债投资和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内需内生性增长机制还没有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造成我国当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把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作为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为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1984-2009年的我国省际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分解、计量模型回归、完全信息的静态和动态博弈分析方法研究了FDI流动与我国区域就业转移和就业差异的关系及促进就业和谐的公共政策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984-2009年我国三大地区的FDI与就业的区域分布差异T总平均值分别为0.9911、0.397811,区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分别是64.84%、66.94%;对我国区域就业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发现,FDI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究其关联机理,囿于传统制度缺陷,各地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下,会陷入引资政策博弈的“囚徒困境”,导致区域间就业转移、就业差异和就业失衡.因此,应通过政策制定参与主体多元化、执行监督过程的透明化、效果评价的价值取向长远化和科学化的公共政策创新和选择,实现引资和就业在效率与公平上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鲁全 《社会科学》2021,(6):12-19
社会保障制度内嵌于经济社会体系之中,是应对劳动者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本质是对不同类型社会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设计。在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特征的新业态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必须澄清社会保险权是基于劳动还是基于受雇劳动,平台就业是就业新形式还是资本新形式两项理论误区。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保资格、缴费方式、基数确定等均存在不利于新业态劳动者参保的弊端。应当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在优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前提下,将新业态从业者按类型纳入到现行社保制度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4、2016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三期混合截面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OLS估计实证检验就业质量对女性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表明,就业质量对女性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利用2SLS估计和ERM模型尽可能缓解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旧稳健。机制检验表明,当期阶层定位、预期阶层定位在就业质量对女性幸福感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从技能使用、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工作进度自主中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且这些就业质量分类指标对女性幸福感的积极效应依次减弱;照料压力大的女性更关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就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人力资本较低的女性在超时工作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可见,为提升女性幸福感,应畅通女性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的渠道,充分发挥女性的市场劳动力价值;进一步健全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满足女性对当前及未来生存保障的渴望;充分关注女性雇员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就业关乎民生,也关乎高校的全面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构筑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拓展就业服务外延、提升就业服务内涵的需要,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更好开展.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就业质量议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的重大课题。文章利用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的农民工调查数据,对两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新生代相比,老一代农民工的劳动报酬综合情况较好,工作较为稳定,工作环境更人性一些,劳资关系也更加和谐;而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享受、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情况要更好些。这种差异,与两代农民工不同的价值追求与权利意识、企业非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等因素有关。两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总体上还比较低,可以通过加强法制保障、提高就业能力等路径,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