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帝辛十祀征夷方卜辞数量多,内在联系性强,据此可以编制帝辛十祀征夷方日程表。由于利用董作宾先生首创的甲骨复原法,对帝辛十祀征夷方的材料重新搜集整理,因而获得征夷方卜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本文结合帝辛十祀征夷方甲骨复原的实例,阐述甲骨复原法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和甲骨、金文资料,对殷周时期北方疆域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甲骨缀合是甲骨资料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甲骨脆弱易碎”的特点,给出土甲骨的缀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勤勉的学者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成果显著。但是,现存的甲骨中尚有研究和探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是中国地下出土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甲骨字的考释是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回顾了计算机技术辅助的未识甲骨字语义预测研究。上下文语境和字形信息是预测未识甲骨字语义的重要因素,首先,以复杂网络为工具,通过构建甲骨字网络捕捉上下文语境信息;以部首为字形信息,并结合图卷积网络进行语义分类,进而预测未识甲骨字的模糊语义。其次,以甲骨字演变为基础数据,通过建模学习甲骨字的演变规律,根据学习的演变规律推测未识甲骨字的演变过程,以达到精准预测语义的目的。本文提供的计算机技术辅助的未识甲骨字语义预测期望能推动甲骨字考释进程。  相似文献   

5.
序《殷墟花东H3卜辞主人“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8,29(3):152-154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有重大甲骨发现,这就是编号H3的一个甲骨窖藏坑,集中出土了甲骨1583版,其中有刻辞的689版,而且大版和较完整的卜甲不在少数。如此之多的甲骨集中出土,是继1936年YH127坑和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现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而花园庄东地H3所出卜辞,是目前发现内容最重要、数量最大的“非王卜辞”。特别是此坑甲骨材料单纯、完整,  相似文献   

6.
甲骨复原法是根据一个以上的甲骨残片复原成整版甲骨的方法.董作宾先生在《殷历谱》一书中大量使用甲骨复原法编制祀谱、旬谱、夕谱,为殷历和周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上(毚)甲骨复原实例对殷历中的大小月和闰旬以及帝辛廿祀周祭祀谱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甲骨复原法是根据一个以上的甲骨残片复原成整版甲骨的方法。董作宾先生在《殷历谱》一书中大量使用甲骨复原法编制祀谱、旬谱、夕谱,为殷历和周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上■甲骨复原实例对殷历中的大小月和闰旬以及帝辛廿祀周祭祀谱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计算机辅助甲骨学研究,建设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因此,有必要设计和实现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系统。这个标注系统结合人工标注、机器标注和人工审核,循环作业,快速、高效地建设甲骨刻辞语料库。  相似文献   

9.
续论西周甲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甲骨自五十年代以来陆续有所发现,但早期的发现都是零星的,直到近年陕西周原的甲骨出土,才有可能对西周甲骨作系统的考察。一九八○年作者访问周原,蒙当地考古界惠助,观察释读了岐山凤雏和扶风齐家所出甲骨。次年,以周原材料为主,写了小文《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以下简称《几点研究》),对西周甲骨的卜法文例试加讨论,并以之与殷墟甲骨相对比。这篇小文是探索性的,加之那时凤雏的甲骨大部尚未公布,我们的论述自然不能全面。近来风雏材料已有两套摹本问世。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本篇是《几点研究》的续篇和补正,有些以前已谈清楚的问题,这里不再重复,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甲骨形态辨识甲骨部位,是进行甲骨缀合的方法之一。对甲骨形态的研究,肇始于董作宾《商代龟卜之推测》,之后学者关注渐多,主要从甲骨学、生物学两个角度对不同属种龟甲的特征、结构及各部位名称进行了界定,为我们缀合龟甲或验证缀合的正确性提供了便利。随着甲骨形态学的深入发展,关于龟甲称名系统、甲桥范围、胛骨左右判定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安涛 《兰州学刊》2007,(3):166-168
传统社会政府向民众传达法令告示等国家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纸质的,张贴于交通要道,供人们学习参考;另一种是在交通要道刻石立碑宣传政府的法令政策.前者不易长时间保存,时间效力有限,后者具有永久性.刻石立碑是传统社会政府公布官府法令的重要方式,是国家管理民间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在树立政府权威,维护地方社会经济秩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知行两相难: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云 《学术探索》2007,4(4):112-117
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在中国早期人类学史上充当了要角。1928年,他奉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派,率队赴云南调查罗罗。这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但史禄国惧险,仅留在昆明作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调查,其表现引起中山大学同人的不满与质问,从而放弃了对他的聘作,因此他改为由中央研究院单独聘任。此事牵涉的并非仅仅是人事纠葛问题,更揭示了民国学人当时对诸如民俗学、人类学等新学科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尽管许多学人的治学观念已有所转变,但在具体实行时,仍然难以摆脱自身固有知识的牵绊,导致学术认知与实作两难的境况。  相似文献   

13.
荀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群思想独具特色。群具有多层意蕴:群是人类理性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表现,是人的社会性生命的力量集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资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君者能群善群等命题诠释群的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群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世纪至16世纪之交地理大发现后,西欧殖民者先后来到世界东方,各地区间封闭状态被打破,明朝遇到了如何应对即将急剧强大起来的西欧殖民者的问题。明朝应采取的正确应对措施,主要者应包括四项:迅速调查西欧殖民者的情况、努力发展本国的对外贸易、积极学习欧洲先进的科技知识、大力发展能与西欧殖民者相抗衡的国防力量。而明朝在这几方面做得有正有误,消极和积极的两种表现大体平衡。这使其时中国的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殖民者,国力对比朝着有利于后者的方向演变。只是由于明朝土广民众、原有国力相当强大,其综合国力直至该朝灭亡也没达到小于西欧殖民者的地步。后来清朝发展了明朝以上四个措施的消极面,加速了中国的衰弱。明朝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地理大发现后,各国必须在全球性的国际交往中应对得法,才能使之避免被动,保持富强;而时刻注意即将发生深刻影响的新动向,才能保证应对得法。  相似文献   

15.
世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到底是否李白所作?历代以还,未有定论,但又都归于李白名下。其实,我们只要对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剖析,就可以发现,这首词的作者并非李白。至于作者究竟是谁?在没有取得确切的证据之前,似乎还是不作定论为好。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下半年中国传媒法治发展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下半年,我国对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法制建设逐步推进、互联网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继续发展、著作权保护加强、媒体名誉侵权认定仍存在争议、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舆论监督出现新特点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秘鲁货船马里亚老士号因拐运华工在日本横滨被扣并引起一场国际诉讼,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亲自指挥,神奈川县长官大江卓自任审判长,终于将被拐华工全部解救出来,并通知清政府派人赴日将其接回中国;而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政府大员也相当重视此事,公文往来,讨论处理办法,积极回应,并派遣上海地方官员陈福勋赴日将被拐华工带回中国.陈福勋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赴日办理交涉的外交使节,而该事件使刚刚起步的近代中日关系第一次产生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胡义成  张燕 《阴山学刊》2001,14(3):39-45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系.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料分析,<西>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之作者.  相似文献   

19.
罗敏中 《云梦学刊》2001,22(3):28-32
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屈氏的始祖,是楚熊渠之长子熊伯庸.熊渠立伯庸为句亶王.句亶即屈地,伯庸一系因以封地为氏,姓屈氏.屈原的乡里,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倡为秭归之后,历代相从,但据近年考古勘察,秭归没有可资证明其为屈原故里的文物,也没有确凿的出土文物证明其为楚熊绎始封之丹阳.熊绎始封之地丹阳,仍以《汉书·地理志》扬州丹阳说比较可靠.而屈原的故里,以郢都(江陵)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20.
葛亮 《河北学刊》2004,24(5):99-104
在汉代,所谓的民族"和亲",是指有仇怨、相互战争的民族,彼此商定,捐弃仇怨,消弭战争,进而缔结和平亲近的民族关系.因此,在和平时期的西汉竟宁元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本是巩固、强化汉与匈奴的政治整合,而并非什么民族"和亲",因为汉代史籍中从未出现过"昭君和亲说".然而,随着"和亲"词义在北朝隋唐之际的衍增,民族"和亲"与跨民族的"政治联姻"叠为一体,于是,王昭君出嫁就被唐代的学者引申联想为是一次民族"和亲",从而世代流传,延续至今,遂成定论.事实上,"昭君和亲说"既无助于阐明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的真正历史意义,又会导致人们在释读汉代史料时思维混乱.研究汉代历史,应该摒弃"昭君和亲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