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田制史上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从产权演进理论视角分析均田制历史沿革,从中可以看出:土地产权主体的演变具有由模糊性向明晰性转化的趋势;土地产权内容的演变具有由残缺性向完整性转化的特点。即均田制历史沿革符合产权制度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2.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了均田令,此后根据这项法令推行了均田制。尔后北齐、北周、隋一直到唐玄宗末年(公元755年),前后历二百七十年都实行着这项由国家调配土地使用权的制度。这一均田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个创议均田的是李安世。本文就李安世的经济思想和北魏实行均田制情况作点评述。  相似文献   

3.
均田制在中国中古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四八五)开始实行,至唐建中元年(七八○)完全废止,它差不多存在了约三百年之久的时间,经过了北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代。关于均田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去年,邓广铭先生在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一文中,重新提出唐代均田制根本没有实行的意见,并认为租庸调与唐代的均田制之间并无甚么关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准备结合唐代均田制是什么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租庸调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4.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因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制度是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农地制度变迁中的非正式制度可以划分为价值观念层→习惯习俗惯例层→村规民约层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非正式制度的层次越高,其规范性和约束力越强,个体行为的不确定性越低,制度运行的成本就越低。当非正式制度所导致的制度成本小于正式制度所带来的制度收益时,会发生有效制度变迁,否则相反。进一步地,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互相抵抗、冲突又彼此约束、补充,共同决定制度变迁的演变路径和均衡状态。非正式制度主要影响制度变迁的速度,非正式制度的层次越高,制度变迁达至稳定状态的速度就越快。由此,政府除了积极引导农民价值观念以及尊重和维护对改革有正向作用的习惯习俗惯例外,还可将村规民约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6.
中古均田制度的农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之一,它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古时代社会变迁与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相联系:均田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相关联,既是中原既有生产关系与少数民族新型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也与民族迁徙而引发的农牧结构大调整和农牧技术的大发展密切相关。从这一视角出发亦可见均田制实施与隋唐盛世之联系。  相似文献   

7.
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必须从它的各方面的联系中去理解.均田制是社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制度,对于它,也应当这样.不能认为均田制是无规律性的、不受任何条件所制约的偶然现象.一切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都应当给以科学的解释,还给它一个合理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在均田制的研究上,曾经有过一种突出的意见.这  相似文献   

8.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北齐北周隋唐各代相继推行,直至唐中叶以后,才逐漸消失于历史舞台。存在了三百年的均田制,會經在当时的社会經济生活中,留下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为我們研究中国社会經济史的重要內容之一。 許多同志对于这一制度的各个方面,都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的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非正式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变迁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响应”,同时非正式制度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迁。该文结合塔里木盆地居民特有的习俗和生态观念分析非正式制度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提出人们应从培养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梳理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发现其在变迁模式、变迁路径与变迁过程上呈现出三重变迁逻辑,而制度环境、制度系统、观念与行动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则构成其变迁的动力机制。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为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制度变迁轨道,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征地思想、确立依法征地的制度原则、融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 ,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 ,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 ,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休假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经济学是研究旅游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文章从休假制度变迁的历程着手,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休假制度变迁的目标、影响因素,并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方面分析新休假制度取代"黄金周"制度的过程,最后本文作者认为,未来休假制度变迁的方向是全面实施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休假和根据不同区域实行国民休闲计划.  相似文献   

13.
邱海洋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无论哪一种制度变迁方式,意识形态均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到一致的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工具。它能修正个人行为,从而减少或克服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促进制度变迁的实现,减少制度变迁构成中的交易成本,它必须具有灵活性、崇尚创新性、敢于纠错性和不断开放性等特点。(聿土摘)刘军民在《华中师范…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制度建设是信息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社会生物学的理论视角,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思想,分析了网络传播制度形成与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网络传播制度变迁的社会生物变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推演。  相似文献   

1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妇女组织的制度变迁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当时背景下有其合理因素,但是也受到统治者的偏好、有限理性和一致同意原则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变,在制度选择集合和制度服务需求两个方面导致了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引起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因此,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探寻适合我国妇女组织发展的制度变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初统治者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朝的授田原则与隋朝相比,有许多新特点,唐朝前期均田制的普遍推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唐朝最高统治者抑制高门世族地主所有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唐代前期西北地区的关中、西域、河西等地区均田制的实施情况、粮食生产,以及实行均田制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法律范畴的土地所有权是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土地私有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历史上的井田制以及后来的屯田制、庄园制和租赋制度等土地占有形式,丰富了土地法律制度的内容。南诏的授田制与唐的均田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其授田制实施的范围远较唐均田制为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企业尽管被主流经济学斥之为落后的组织形态,但它却依旧强劲地发展着。绝大多数私营企业都倾向于"锁定"家族企业制度,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具有对传统文化、已有的制度安排和现实制度环境的路径依赖性,而且家族企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性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将对家族企业的未来演变产生重要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不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羌族民俗文化对羌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本文从羌族民俗文献的产生、发展、变迁的历史沿革分析,阐述了羌族民俗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价值,并且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图书馆开发利用羌族民俗文献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农村经济的兴哀、农民收入有紧密的联系。当前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诸因素中,土地产权主体缺位、土地分配“均田制”、土地资源流动滞后、征用土地补偿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因此,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是要以市场导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南,设计出新的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大力推行租赁经营、抵押承包、有偿转让、投标承包、土地股份经营等有效组织形式;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以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