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为同志是当代享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浙江定海人。他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抗战前夕,当时他还是十五岁的中学生,就在著名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路》。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抗日战争期间,何为参加了上海的救亡慰问团,秘密前往皖南新四军总部访问,返回上海后写成散文特写集《青弋江》(一九四○年出版)。解放后,何为在上海、福建长期从事电影工作,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先后出版了《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和报告文学《张高谦》等。“四人帮”覆灭之后,他青春焕发,文思飞涌,写出了许多散文。一九八○年出版了《临窗集》,这是他建国三十年来优秀散文作品的自选集,其中一半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作品。去年又出版了两本集子,《闽居纪程》是作者迁居福  相似文献   

2.
散文创作,可以借助多种艺术于段来抒情表意,人物描写当然也不例外。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何为颇善于写人。他自己就曾说过:“将我过去某一时期发表的大部分散文一经梳理排比,确乎或浓或淡留下一些人物的投影”。确实,在何为的散文作品中,有人物形象较为完整、叙事情节较为曲折的,如《第二次考试》、《千佛山上的小树》《山乡的渡船老人》,有以某个人物为贯穿线索结构文章的,如《大地的脉息》、《最  相似文献   

3.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 ,随着经学的式微 ,诸子学勃兴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 ,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 ,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 ,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 ,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探讨新的研究路向 ,对进一步深化《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周同宾是我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创作题材的新颖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白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如《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上安州裴长史书》、《泽畔吟序》等。本文试就李白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一)李白自述其文章是“清雄奔放”的,这颇能确切地概括其散文的的风格特点。李白并没有能自觉地从事散文创作,其作品则是表书序记一类。其形式基本是骈  相似文献   

6.
<正>沈从文先生是位著作甚多,风格鲜明,卓有成就的现代散文大家.艺术衰落,就在于形成定格.艺术常青,就在于不断创新.定格易,创新难.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又无情的从正反两极证实了这个铁的问题.一国一代一个作家的文学概莫能外.文学上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前进的.沈先生虽不是这方面的完人,但在创作上是一个永不满足的探索者.《湘行散记》《湘西》是我国现代散文里写得颇具特色,自成一格的名篇.探求它的特色,总结它的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力。意境美和动态美是他的散文的两大特点。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意境中意与境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典范。优美的散文,还必须讲究构思,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构思方面,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眼”的安设。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在动态的过程中创造出动态美,这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特点。他在写散文时,有意识地追求艺术审美表现的动态化,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就有着多姿多彩的动态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八十一字,在我国争奇斗胜的散文园地中,以短而精取胜。文章言简意赅,中心突出,是一篇优秀的短散文。下面就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谈两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话;“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皆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课本上对其中的“客何为者”未予加注。查王伯祥先生选注的《史记选》,其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你是干什么来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史记选》第44页)又,《古代散文选》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这个)客是作什么的。”(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古代散文选》上册第186页)从这两个权威性选本的注解中不难看出:一个是把其  相似文献   

10.
杨朔是描写人物的能手。从三十年代后期起他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先后写过几十个短篇,《红石山》《望南山》《三千里江山》等七部中长篇,为我们制作了一幅众多的生龙活虎的人物画廊。看过杨朔全部作品的读者,感到他散文中的人物比他小说中人物更美,更动人,如果说一位作家的早中期作品是为他后期创作做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准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杨朔的小说创作为他后期的散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他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丰富经验,用于他艺术性散文的人物刻划,以至达到大朴之巧、娴熟自如的地步。这是多数读者偏爱他散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刻意集》与《还乡杂记》在何其芳较为漫长的散文创作历程中无疑占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因为这两本集子既带有他前期散文集《画梦录》那种疏离现实、迷恋自我的特点,又在某种程度上流露出他后期散文集《星火集》所具有的参与社会、向往革命的思想意向;更重要的在于这两本集子集中展示了处于人生转折期的作者所特有的那极为复杂矛盾、深奥玄秘的心理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作者的散文创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双重变奏的内在心理依据。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何其芳的《刻意集》与《还乡杂记》,必然会  相似文献   

12.
云里风 (马来西亚华文作协主席 )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 ,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读他的每一篇散文 ,都感受到鲁迅精神的闪光。他对鲁迅的《野草》钻研透彻 ,烂熟于心。他的散文似有模仿《野草》的痕迹 ,但能袭故弥 ,他从现实的压迫和人情的冷暖中 ,从“虚无飘渺的梦境中”吸取了灵感 ,精心地构造他的散文。云里风注意改选、移植鲁迅的作品并加进南洋色彩 ,这一艺术经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巴金是我国继鲁迅、郭沫若、茅盾之后影响最大的作家.以往的研究者们多偏重于他的小说创作的研究,而对他的散文则注意极少,这是不公平的.夏衍说:“不论是小说家、剧作家、报告文学作者,他们最先学的、最早写的,都是散文”.(《精炼与清新》见《文艺报》1982年第1期)巴金也是如此.其实巴金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就数量来说,民主革命时期所写的作品,结成集的就有《海行杂记》(1927)、《从南京回上海》(1932)、《旅途随笔》(1933-1934)、《点滴》(1933-1935)、《短简》(一)(1936)、《短简》(二)(1935-1937)、《梦与醉》(1937)、《控诉》(1931-1937)、《旅途通讯》(1938-1939)、《无题》(1936-1940)、《黑土》(1939)、《龙、虎、狗》(1940-1941)、《废园外》(1938-1942)、《静夜的悲剧》(1945-1946)等十八本之多.就种类来说,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就体裁来说,有通讯、报告、速写、杂感、书信、序跋、随笔、游记,回忆等等.就质量来说,他的散文犹如一朵朵美丽的彩云,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巴金的散文以题材的广泛,感情的真挚,风格的朴质清新等形成了他的特色.可以说,巴金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是用他很高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技巧进行写作的。他的一生,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的《荷塘月色》,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如果说月有园缺,花有荣枯,朱先生笔下的“荷香月色”,则永属清新生动,永葆艺术的魅力。 下边就几个主要方面,谈谈本文的艺术成就。 露与不露。古人云:“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朱自清在揭示本文的旨意上,是既藏也露的。他劈头一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显然是他当时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茅盾,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小说巨匠,也是特具风格的散文大师。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先后结集的有《速写与随笔》、《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多种。一九八○年出版了《茅盾散文速写集》,全书共收一百三十篇,是他一部最有代表性的散文自选集。茅盾散文的创作,早在“五四”前后就“多产”了。“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他的散文,确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如果打个比喻,这一篇篇散文就象一颗颗光波斑驳的珍珠,通过历史这条引线汇成一串,以其不同的色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斗争风貌。  相似文献   

16.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子》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善于辩论。孟子说:“我知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说明孟子掌握了一套辩论技巧。正是由于“不得已”而“好辩”,才必须讲究辩论的艺术和效果,形成了《孟子》散文雄辩犀利的艺术风格,《孟子》散文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唐宋以来,《孟子》文章一直为许多古文学家所取法,潜移默化地继承和发展了《孟子》散文的艺术传统。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梅尧臣共同评判试卷,梅尧臣曾对一代才子年仅二十二岁的苏轼的文章大加赞赏,“以为有孟轲之风”,取为第二名。苏轼之文如行云流水,功力却来自《孟子》,可见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7.
检巡当代散文作家队伍,周同宾无疑是富于特色的一位。这特色在于他把自己的审美视角凝固于养育他的故乡热土,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以其浓郁的乡土性、地域性文化特色标定自己的存在。曾先后出版《乡间小路》、《葫芦引》、《情歌·挽歌》等散文集。《皇天后土──九十九个农民说人生》更是以其思想性和艺术的创新性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尽现他散文创作的艺术功力。守望乡土:本土化文学观与乡村情感的聚合孙荪先生在对南阳文学星空散点透视时,曾称南阳作家为“故乡的痴儿”,这是一种极富理性的洞见。诸多的故乡痴儿中,周同宾最痴情…  相似文献   

18.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手段之一。“作家如果离开了想象,联想和幻想,他就根本无法进行创作。”(刘叔威《文学概论四十讲》,第155页)散文,作为文学体裁之一,它的创作离不开想象。秦牧的散文之所以脍炙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流光溢彩的想象艺术。  相似文献   

19.
读李广田的《画廊集》,会使人得到一种静美的感受,这不仅是《画廊集》,也是李广田早期散文(以《画廊集》和《银狐集》为代表)的特色,本文试就李广田早期散文的静美特色作一初步探讨。首先,李广田的早期散文,表现了田园的和平的静美。李广田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故乡、田园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写乡间的人们。”(《画廊  相似文献   

20.
徐开垒同志是人们熟知的散文作家。早在学生时代,他便酷爱文学,开始了创作活动。十四岁那年,在叶圣陶主编的《新少年》半月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两个泥水匠》。以后,曾在柯灵主编的《文汇报》副刊及《鲁迅风》、《春秋》、《译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散文和诗歌。四十年代担任文艺杂志和报纸副刊编辑工作,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建国后,长期主编《文汇报·笔会》。虽然,他也创作过小说、诗歌,但主要的还是在散文艺苑里辛勤笔耕,获得累累硕果。冰心同志说他是一位“功力很深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雕塑家传奇》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反映了他四十年来散文创作的艰辛历程和成果。诚然,四十年在历史长河里不过是一瞬间,但它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十年内乱和粉碎“四人帮”五个时期,这对于经久在崎岖道路上跋涉的旅子来说,就不是很短的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