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钧 《东方论坛》2009,(6):62-66
文学需要创作主体将感性与知性、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既属于时代又带有个人特征的作品。丁玲1930年代的创作转向是以牺牲感性和个体意识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2.
写作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精神文化整体,是人类精神智慧的一种精致的符号化生存形式。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写作文化,业已发生深刻的危机,原因既来自转型期的以“物化”为标志的现实社会,又来自失落了人文精神理想的写作文化主体。作为写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学科,在曾经受到“补课论”、“取消论”的责难后,目前又遭到“多余文化论”的指责。本文强调:当代写作文化应振作主体精神,强化使命意识,在重塑人文精神品格、营造时代文化氛围、建构民族文化素质、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主动积极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的"忠实"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忠实”与“创造”,“翻译即叛逆”所引发的翻译悖论切入,以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以意义翻译和文体翻译为参照,对比分析了《浮躁》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与主体文化密不可分的地域风俗、方言、习语、土语的“忠实”与“创造”性翻译,论证了“既要创造又要忠实”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度,揭示了“叛逆”即“创造”性“忠实”的旨意。  相似文献   

4.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从灵晕、震惊、经验等角度对机械复制时代社会文化的批判解读具有怀旧倾向,既执著于古典艺术灵晕的神圣感,又觉察到自身受限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话语情境而倍感焦灼,技术、市场与消费加快着对艺术和思想的庸常化解构。"怀旧"成为当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文学母题,诗歌独立的精神指向和人文关怀,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冲突中确立彼此的存在,乡土内涵的外延超越地理空间而成为想象的场域。以怀旧为切入点,可阐释当代诗歌乡土经验的书写、怀旧的范式、认同的危机以及写作资源的贫瘠,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转型变化,区别于乡土的传统意义而成为对当下生活场域的文化反思与理性自觉,聚焦于"当代性"而非乡土意象本身。  相似文献   

6.
在喧哗的市场文化语境中“个人化写作”是一道鲜活景观。它呈示了当今时代对文学内在品质、个体言说的正视与宽容 ,也是个体生命的深度释放给予写作主体及文学的馈赠。在高扬个性的主体价值的同时 ,建立起其与历史、现实的紧密关联 ,重建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是新世纪文学所须思考和拥有的一个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7.
李建中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撰文《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指出,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悲伤的寡妇,并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界裂变为“主旋律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我们不能把这种分化简单地视为“炒作”行为,相反,应当将其看作当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多元化趋势的一种表征,也是文学独立主体意识增强的征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不是一种对立的写作立场,而是优势互现、不足互现的,应重组为“第三种写作”。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青春理想”主题进行梳理 ,认为在历史转型时期 ,当人生观和价值观标准发生扭曲的时候 ,个人理想往往和时代理想产生错位 ,个人理想不再指向时代理想 ,而是表现出多元纷呈的状态 ,面对理想选择的青年往往表现出迷惘和尴尬。某一时代“青春理想”主题的文学表现 ,既受制于时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环境 ,又离不开文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翻译界“忠实”与“背叛”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直到“创造性叛逆”概念的产生,较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纷争。“创造性叛逆”把人们的视角引向对“文化”的关注。《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英语世界里广泛传播。文章以“创造性叛逆”的视角,选取《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典型的例子,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忠实”和“创造性叛逆”现象及其所用的翻译手法,旨在揭示其文化价值,为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考察历史文学的创作主体意识及与时代的精神联系一向为研究界所忽略.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因为确立了以发掘王朝衰变时代的功名文化人格为基点的创作主体意识,并将自我的创作生命状态、文化身份、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个体精神特征渗透于艺术境界之中,使文本的审美内涵超越一般的"历史官场小说",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此形成了在时代精神文化和文学语境中复杂的接受效应.  相似文献   

12.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而忽略了“创造”与“叛逆”,强调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忽略了文化层面上的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成为研究对象。文章试图通过对“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阐释,证明“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摧伤的寡妇,分别寄寓着他们热烈的追慕与冷静的怜悯。但是,魏晋诗人对于这两类女性形象的认识和塑造,井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和“寡妇”却一如既往地唱着昨天的歌,并千年不变地承传着古旧的文化心态。这种由男权文化所预设的“女性意识”,借助着“美艳”、“哀怨”的文本,在“怜香”,“悯孤”之心态的支撑下,流行几千年而很少遭遇文化意义上的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女性诗歌写作之翼“一再沉降”,紧贴着此岸世界行而下的世事万物与世俗生活,又能向着彼岸世界的理想与梦想抽身而出;既俯首委身于消费时代的物质文化,又君临超度在主体意识渐趋成熟的精神王国;不仅表现出女诗人对物品、物事、物象、物态的高度敏感和兴致,而且表现出她们向着物质与精神同构、鱼与熊掌兼得、玫瑰与诗心共赴的自信与努力,使女性诗歌在抒写女性经验、张扬主体意识、澄明人性本真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富有活力的写作策略和艺术表现力———物性抒写,映现出女性诗歌以其特有的艺术张力呼应并推动着消费文化,显示出一种新的女性诗歌写作场域的拓展和审美向度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时期文学作为中国历史变革时期的一个活跃的文化角色,在与现实的和记忆的历史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纷纭零散的现象和复杂的个体经验,组构成艺术的完整体,不仅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参与了时代的文化排演,成为这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而与生活、历史和其它文化领域发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由这个历史变革时期的历史选择而产生的经济特区,它的建设、运动和种种新鲜奇异的文化现象,恰恰浓缩了这个历史转型的社会文化景观和发展态势。因此,以特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素材而创作的文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不宜忽略的一面。又由于特区有着特殊政策、特殊的经济结构,构成了与内地有所差异的文化环境。这种种不同的文化条件,就会在特区生活素材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施加影响,使得特区的文学创作既同整个新时期文学一样投射出时代变革的冲动,又带着一种从经济特殊区域走出来的文化风尘和精神气息。本文试以特区的小说创作为范例,探究特区文学创作的文化视野及其在把握文学这一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辨"诗"     
诗 ,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之诗”演变成狭义的“文学之诗”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言志”的“诗”与“诗缘情”的“诗 ,本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诗。文化之诗借用了古歌的形式 ,传达的是规范和禁忌、法度和礼仪 ;《诗》是古歌与文化之诗的合流 ,它利用弦歌讽谏来履行其政治使命 ;而文学之诗则是个体意识和文学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之“诗”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性作家,是现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她们以勃朗特姊妹与乔治·艾略特等入为代表。维多利亚女性文学已具有了“主体意识”,但是由于时代与自身的原因,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亦具有潜在的悲剧性,并导致主体意识的失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底层写作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辨析底层写作与“纯文学”思潮的关系,它们虽然取向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底层写作不能无视“纯文学”在形式探索等方面的成就;底层写作与“左翼文学”传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充分借鉴“左翼文学”的经验与教训,底层写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近代中国社会的外部情状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 ,中国文学也随之发生了某种局部的意识分野 ,即由原来的崇尚诗赋传统变为对小说功能的片面强调。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对域外小说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 ,同时也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中学“位移”有关。由此 ,“他者”视野和“改良群治”的目标使得中国近代文学的生长环境变得既单一又复杂 ,而这又本源于用文化和文学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很长时期,文学在我们的社会话语体系中一直拥有着相对显赫的话语权。然而在市场经济全面激荡的今天,文学却日益显示出“失语”的态势。文学享有尊宠社会话语地位的基本社会动因已然淡逝,淡出社会注意力中心成为它的一种必然归宿。以新闻、资讯、娱乐为内容主体的大众传媒文化,活力空前彰显,自有它内的社会机理。文学昔日的显赫社会话语权,让渡给大众传媒文化,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