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士林 《学术研究》2002,1(4):111-117
西方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理性图式”取代“审美图式” ;中国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伦理图式”取代“审美图式” ;后现代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以“欲望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 ,它本质上是一种“被理性异化的欲望本身”。这是中西美学走向其历史沉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符码性质与符码组合层面讨论柳宗元愁苦愤懑情感的意象化,解析其流寓诗文创作的隐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承载柳宗元隐喻思维的意象图式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源域与目标域只存在一组对应关系的单质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三种隐喻建构方式:一是基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流寓心理,选择带有民族印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表象”以构建意象图式;二是在传统隐喻结构上添加语码,赋予已有意象图式新的隐喻功能;三是进行个人化的“表象赋值”,在特定语境中自然生成单质意象图式。单质意象图式在柳宗元的流寓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第二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对应关系的化合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两种隐喻建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古代典籍中的人和事作为“表象”,通过化用、截取、转喻、串连、融汇等方式,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域(子集)的隐喻结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表象”的复杂属性作为映射源,构建源域与目标域存在多组对应关系的隐喻结构。化合意象图式能够高效阐释柳宗元特殊而复杂的流寓心理。  相似文献   

3.
关于“主体认识图式”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浩东 《兰州学刊》2003,8(6):62-64
认识的能动性具有主观方面的根源,主体认识图式就是认识能动性得以产生的主观根源.本文在康德的"先验图式"、皮亚杰的"认知图式"以及库恩的"范式"基础上,构建起我们自己的"主体认识图式"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图式"理论的研究,以期不仅仅是原则地,而且是具体地来认识"能动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所出现的理性与感性、先验与经验、主体与客体的二者之间的非此即彼的两难对立,以一种更深入的方式体现在康德的哲学里,成为其哲学的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康德经剥茧抽丝般的分析工作后为我们所还原和昭示出的著名的两个‘物自体”的命题,即《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谓作方‘先验对象”的“物自体’与作为“先验自我”的“物自体”。前者是感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地(即“先验地”)设定的认识对象方面的条件;后者是知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设定的认识主体方面的依据。而“认识…  相似文献   

5.
关于先验批判的回应与阐释(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4,24(1):18-23
在理性精神的再生产过程中,尽管充满思辨色彩的先验批判不是最直接的,但作为一种原理却无疑是最根本的。如果这个深层结构中的诸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其他一切的经验批判在根基上就不会变得真正牢固起来。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先验批判的一些疑问和批评,本文从先验批判的概念问题、先验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先验批判话题本身的意义、先验批判作为学术批评的合法性、先验批判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先验批判与意志独断论、先验批判与思想生产的关系以及先验批判的实践意义等八个方面阐释了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6.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4,24(2):20-26
在理性精神的再生产过程中,尽管充满思辨色彩的先验批判不是最直接的,但作为一种原理却无疑是最根本的。如果这个深层结构中的诸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其他一切的经验批判在根基上就不会变得真正牢固起来。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先验批判的一些疑问和批评,表文从先验批判的概念问题、先验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先验批判话题本身的意义、先验批判作为学术批评的合法性、先验批判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先验批判与意志独断论、先验批判与思想生产的关系以及先验批判的实践意义等八个方面阐释了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7.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自然美观念.从“畏威”到“敬德”,代表了商周之际人的自然观念的转变;相应地,在原始先民的审美世界中诞生了从“尚力”到“尚德”的审美图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对于自然的人性化理解和对于自然的伦理内涵即善的意味的发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崇高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12,33(3):88-96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9.
卡西尔是马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代表人物。马堡学派把康德的见解应用到自然科学的理解上,强调每一种必然知识的先验的性质。卡西尔的《人论》不研究旨在发现“实在”的本体论,他象康德那样,不是研究客体,而是研究我们认识客体的方式。他进一步扩大康德“批判方法”的应用范围,把康德的“静态的”理性批判改造成“动态的”文化批判,把康  相似文献   

10.
一、先验批判与学术批评对把先验批判引入学术批评领域中 ,有一种比较有深度的质疑是 ,尽管觉得这套先验批判方案看上去不错 ,它对于粗制滥造的当代学术生产也有一种警醒作用 ,但由于对“纯粹理性结构”的标准及其合法依据感到比较玄乎 ,因而觉得与其寄希望一个难以把握的思辨哲学概念 ,毋宁去借鉴一些当代西方学者的那种更实在的知识社会学思路 ,比如采取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寄托在“一个围绕学术理性的信念建立起来的具有自主性的学术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讲 ,对于作为学术批判之尺度的先验批判来说 ,当然应该有一…  相似文献   

11.
"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及其学生程颢、程颐对该问题一再探索。周敦颐的诚中之乐,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之乐,程颐的循理之乐,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境界,是远大人生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孔颜之乐的乐境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乐境,贯通了"道德境界"与"天然境界",并将天地顺化万物的德行与人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合为一体,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书画家是根据他所植根的文化传统通过合乎自然秩序的艺术秩序进行创作 ,从而突出他所在文化背景的“个性”。书画家应是个体敏感心灵的守护者 ,而自然秩序的完美已先验的决定了艺术创作之秩序。书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有其视知觉的先验性 ,而真正的艺术批评的准则与发言权应归于优秀的书画家本身 ,书画传统是被历史承认了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过程 ,书画的创作有其独立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下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战 争的性质、“和亲”的实质和作用、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异同等问题展开讨论,作者简明 综述了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与人的人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云梦学刊》2000,21(1):44-47,57
根据中国传统人性教育模式,提出审美教育的理论硬核是人的人性化,其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本身.这是它与德育、智育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人的伦理本体,智育的目的是建构人的理性本体.它们最终使人发展成为与它本身相区别、相对立的存在.审美教育则是以人的美学本质为尺度,以人的审美活动方式的建构为间的.在这一发展方式中,人摆脱了与它的对象在现实中结成的功利性关系,从它与对象世界的异化关系中超越出来,成为自由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6.
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是什么,这是西方几千来思想家一直探讨的大问题.本文考察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塞尔、柏格森等关于"自我"的思想发展,认为柏格森关于"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的论述,较好解释了自我、尤其是审美实践中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世界开发出在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中真正综合的心象世界。审美教育以体验提升审美心象力①及培育审美心象思维。审美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以心象力开展美育活动,将自身融于自然,发现自然之美,而且以自然之美为出发站探寻人类的社会美。审美心象力推动审美心境及培育审美心象思维不仅在自然之中,而且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也可以说,人类将自然赋予的美融于社会生活之中,推动培育具有美德价值的心象力及美好生活中的具体心象感及心象思维。  相似文献   

18.
曾晖 《云梦学刊》2003,24(5):105-107
通过对四省45所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和体育行政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分析得知,当前高校体育审美素质教育可供采纳的方法主要有:艺术教育结合法,审美内容互动法,美育环境优化法,主体作用发挥法,人际关系融洽法,审美行为训练法等6种亚宏观方法,这些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审美知识素养、审美心理品质和审美能力三个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均有较大作用。与其他智育文化学科审美素质教育方法相比较,体育审美素质教育方法具有实践性强、直观性显著、愉悦性突出等重要特征,在体育审美素质教育过程中可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灵活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老年人赡养支持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走"养老保障社会化"之路.但目前这种建议和对策实施的效果如何?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是否被社会养老模式所代替?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回答.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故乡》的审美价值,可谓多多。如果从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可以得出新的认识:一是自然神话世界的撕裂与变异;二是“我”与闰土互补互渗,展示出古道悠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撕裂与变异;三是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总之,《故乡》中的人们,都处在自然、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中,经历着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