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诗人叶芝在现代中国三十年(1919—1949)间的翻译和形象变迁,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即接受者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语境对外来文学和作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改造和重塑。叶芝从1919年被介绍到中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三十年间经历了从爱国者到现代派诗人的形象变迁,其诗歌和诗论则历经了从参与新诗创作到参与新诗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国文学尤其新诗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叶芝的翻译和在中国的形象变迁产生了过滤与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是凡尔纳创作的一部完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2010年才在中国有了首译本。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在18世纪欧洲掀起的"中国热"风潮余温的影响下,凡尔纳笔下的中国人集体形象。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形象在中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49年到现在,俄罗斯(苏联)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友好——对抗——正常化”这样一个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俄罗斯(苏联)在中国的形象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天使,魔鬼,友好邻国。在前两个阶段,不论两国关系是友好、还是敌对,苏联在中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歪曲的,不同的只是50年代苏联的形象被美化,60年代.70年代苏联的形象被丑化。到了第3个阶段,俄罗斯的形象变得比较真实、客观。相互营造客观、正面的国家形象对中俄两国极为重要,需要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剖析。单就其诗学意义而言,从语言形象、表征形象、神话形象、家族形象、干部形象等层面梳理《蛙》中的中国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言这一中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土小说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从祥林嫂、阿Q等典型形象到小二黑、小芹等人物的思想、性格、生活现点的变化,从盛佑亭到新时期的陈焕生等形象,无不反映了中国农民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巨变,但这些形象作为中国农民,他们本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文学推动作用.中国21世纪乡土小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图的改革开放服务,应是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形象学、伦理学、心理学、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出现实中国、伦理中国、虚幻中国、英雄中国四种"中国形象",并从写作语言、时代语境以及作者身份三个维度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里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形成机制及功能效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散文中描述了丰富的日本形象,诸如日本的风俗宗教、自然风光、教育艺术、人物形象等等,从散文当中考察作者们笔下的日本形象,可以较客观真实地窥探中日文学的交流和相互关系,并且从日本形象这样一个远距离和广阔的视角来反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文学里的母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演变阶段,第一阶段的母亲形象往往是政治理想的寄托,女性特征不明显;第二阶段的母亲形象开始向女性身份回归,母性开始被描绘为一种女性的力量;第三个阶段的母亲形象丰富多样,在传统母亲形象依旧被歌颂的同时,还出现了世俗母亲、无爱之母、精神之母等具有解构性质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新中国性别文化从单一到多元、从无性别意识到性别意识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剖析 ,并从含蓄性的产生根源、哲学基础以及形象构架作了具体深刻的阐述 ,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为 :形象的重叠、情趣的曲灵、语言的跳跃。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是其哲学渊源 ,含蓄性的形象构架是“象外之象”。最后论述了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现实、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漫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五四”以后的中国小说虽然只有几十年历史,但它的发展非同寻常,不仅篇幅浩繁,变化巨大,而且成就冠于其他各种文学体裁。要想准确而又概括地描述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是摆在小说史研究者面前一个不算容易的课题。一些研究者正为此探索着多种多样新的角度和方法。近年来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田仲济、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许就是这种探索精神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成果。这部著作系统地考察了现代小说人物形象的发展状况,全书八章,从第一章“反映着时代脉搏的知识分子形象”开始,二、三、四章分别考察了“解放途中的妇女形象”、“斗争中成长的工人形象”、“从昏睡到觉醒的农民形象”,第五章论述了“具有前驱者和领导者姿态的革命党人形象”,第六章论述了“改造和变化中的市民形象”,第七章写的是“嵌着时代印记的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最后一章列述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土小说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从祥林嫂、阿Q等典型形象到小二黑、小芹等人物的思想、性格、生活观点的变化,从生佑亭到新时期的陈焕生等形象,无不反映了中国农民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巨变,但这些形象作为中国农民.他们本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文学推动作用.中国21世纪乡土小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应是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对中国染织图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染织图案的题材、形式、风格和色彩等方面分析了在丝绸之路开辟后 ,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中国染织图案的影响。题材方面主要体现在新的植物形象、珍禽异兽形象、神的形象的出现 ;形式方面 ,西域文化对染织图案影响最大的是联珠形式 ;色彩方面的影响 ,织金织物的出现和发展使织物在用色上变得更为华美和富贵  相似文献   

13.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形象内涵与形象意蕴。作为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升级版,五大发展理念在不断形塑创新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开放中国、幸福中国等国家形象的同时,日益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向世界呈现良好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现时期,要在保持五大发展理念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基础上,从升华中国形象的视角出发,崇尚创新发展,重塑创新中国形象;注重协调发展,建构和谐中国形象;倡导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形象;厚植开放发展,提升开放中国形象;推进共享发展,展现幸福中国形象。可见,树立并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塑造和彰显中国形象提供了战略指引和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4.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是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代表 ,祥林嫂形象出现后 ,现代作家塑造了一大批命运及精神气质与祥林嫂十分相似的劳动妇女形象。阶级、父权的压迫 ,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共同造就了妇女的悲惨命运。从祥林嫂妇女形象中 ,可见到鲁迅思想家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5.
赵俊贤《中国当代小说的演进特征》则从思想系列、纵向形象系列、艺术表现系列、审美特色系列几个方面对近四十年的中国当代小说进行了有意义的解剖,既对其演进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究和勾勒,也对各个历史时期小说的功过得失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颇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徐东日教授《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运用形象学理论,对众多朝鲜使臣《燕行录》、《朝天录》进行了全方位、大面积研究.该著不仅灵活地将文化阐释学等理论整合到形象学研究实践中,揭示了满族人习俗描绘的“他者”形象,还注意到汉族人形象在朝鲜朝燕行使臣笔下也有一些选择性和部分扭曲,并且动态化地剖析了异国形象生成变化的多重成因.著者成功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着重从域外视角反观中国文化,具体考察朝鲜士大夫看待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特殊视角、价值取向,以及朝鲜民族对中国的总体想象,拓宽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  相似文献   

17.
花溪是贵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当地政府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出发,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花溪大旅游形象推展的咨询与策划。专家们从六大形象体系入手提出了“花溪———中国第一爱河”的形象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溪大旅游的形象推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花溪是贵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当地政府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出发,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花溪大旅游形象推展的咨询与策划。专家们从六大形象体系入手,提出了“花溪-中国第一爱河”的形象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溪大旅游的形象推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狂欢诗学理论中明确提出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的形象体系--怪诞现实主义.它为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指出,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民间艺术的怪诞形象体系,是表达民间思想感情的形象载体.它与巴赫金所提出的欧洲民间诙谐文化的怪诞形象体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所显示出来的诙谐、怪诞的艺术特征方面,却具有很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二者的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文章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考察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神话与传说色彩。距离产生美,无论是幸福宁静的"希伯尔波利安人",还是盛产丝绸的"赛里斯"、"秦尼",早期西方中国形象都充满了理想化的神奇想象和强烈的物质诱惑。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与传说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