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马陆亭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5)
高等学校现实存在的教授行政化和行政学术化现象,揭示了学校看人准但用人有误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和制度基础,这种现象虽然体现了过去的繁荣,但却有碍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重新界定学术规矩,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建设教授共同体,在行政与学术之间做出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2.
3.
4.
形容词的语义可以形式化描述为某个属性的值。只不过有的形容词表示的属性比较单一、明确,如久,而有的形容词表示的属性则比较多样、模糊,如长。本文通过对单音节形容词长和久的语义属性的形式化描述,对比分析了它们在构词及构句中的表现,进而指出,长和久的语义属性对比并非个别现象,它们的语义研究对形容词的语义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居民论坛”,通俗地说,就是将居民生活中的事拿到居民中去论说,说出个道理之后,大家照办。然而有谁知道,这个如今风靡全国的解决邻里问题的做法,竟出自武汉市江汉区的一场楼道风波。论坛缘起“楼道风波”1998年的时候,搬进拆迁还建楼——武汉市江汉区德兴村5号门栋的居民用旧物创造了一个楼道“奇迹”,用当地老居民的顺口溜来形容,进门“脱鞋子”,出门“提裤子”,上下楼梯“侧身子”。也就是说,从老城区搬来的居民,大都舍不得把旧东西扔掉,家里的地方又小,于是就想到了占领楼道空间。一开始只有几户在门口堆了一些旧东西,后来,效仿者紧随其… 相似文献
7.
2004年,当原油价格还在每桶33美元以下徘徊时,美国的史蒂芬·李柏博士就预言石油价格将达到每桶100美元。这个当初被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数据,被近年来飞速上涨的油价验证,并不断刷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黄湘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95-102
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女性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的先锋。当通俗小说家对“自由结婚”的现象进行批判和思考时,她们也成了文本中的女主角。在民初的哀情小说中,践行“自由结婚”的女学生的价值取向被设定为“情之正”:其举动须“发乎情,止乎礼义”,同时尊重、遵从“父母之命”。她们对“情之正”的选择,正是对爱情的真挚、炽热性质的回避。小说家由此显示出其立场的局限性。因为通俗小说对市民庸俗道德观念的迎合,这类文本的使用在“小说证史” 的研究中存在一定限度:小说中女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宜等同于现实中女性的取舍,通俗文本只在心态史的层面才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媛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4-59
梁启超将孔子的"知不可而为"精神与老子的"为而不有"精神视为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责任心与趣味相统一的人生观。他强调人生的愉悦性、责任心、无功利性,指出我们要为生活而生活,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知行合一与宠辱不惊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青年学生人生观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零先生在其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第244页中注疏“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柴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96
空间隐喻对人类认知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感知构建出来的。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空间维度词语“长”的实指义用法进行了分析与解释,结果表明,汉语空间维度词“长”的隐喻投射主要体现在动态域、容器域、情感域以及语法域中。 相似文献
12.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多余人"一词虽源于19世纪的俄国文坛,但它本身却具有超时空性和普世性。夏目漱石《从此以后》中的长井代助就是一个与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有相似点,却又大有不同的"多余人"形象。代助是受过西方先进思想启蒙的"天赋的贵族",他对社会极度不满却不愿投入到改革社会的实践中去,只愿做个高蹈自守的旁观者。同时,他又敢于反叛日本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积极追求自我精神的独立,追求"自然"的爱情,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党组织纷纷发出类似“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三民大走访”的号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对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确有帮助,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114
现代汉语里X而不Y格式使用较频繁,特点较鲜明,留学生在学习它们的过程中会产生偏误。偏误类型涉及书写形式、生造词语、语用环境等方面,偏误原因则与格式的复杂性、母语的负迁移、教学的误导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量级性反义对(如"大"和"小"),"不很"常常只能后接大量级的词项,而不能后接小量级的词项。此外,"不很"对VP的选择限制有时还可能受语体、韵律等条件的制约。"很不"对VP的选择限制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不VP"的量性特征,即VP被"不"否定后整个"不VP"必须具有意义的单一性和非定量性;二是礼貌准则,对事物进行评价时通常避免直接使用贬义词。在层次构造上,"很不VP"应该是一种非线性组合,"不"是嵌加在"很"和"VP"之间的。对"不很VP"结构切分的分歧,反映了对"不很"的性质及"很"语义虚实的不同认识。本文认为"不很"这个合成句法形式还不能看做一个词。现代汉语的"很"经历了一个漫长语法化过程,其语法化路径为:A.动词→B.形容词→C.副词→D.语法词。目前"很"正处于C、D并存阶段,"很"的功能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予以动态识解。 相似文献
16.
M是某大学大一学生,家在农村、不富裕、学习优秀,在上大学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一切由父母照料。学习成绩很好。进入大学后,他感到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很大,同学们也反映M不爱说话,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在宿舍时间比较长,喜欢一个人听音乐,不爱和同学聊天。经常错过吃饭时间……M同学所表现出的症状在心理学上叫做“新生综合征”或“新入学症候群”。这种不适感。大部分学生都可能遇到。 相似文献
17.
先秦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的国家观念和边界意识十分模糊,比较发达的是"夏"夷"观念。其核心是中国即天下,视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为"夷狄"。这种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政策,既有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国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也有不能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弊端,尤其妨碍了对先进文化的吸纳和近代外交理念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19.
阿育几坡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20.
阿育几坡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