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坤 《求是学刊》2006,33(2):121-125
清代杂剧作家深化了明中后期杂剧作家个人化的观照方式,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融己身入剧,注重主体情感与个体趣味,使个人化特色表现在戏曲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一个人化倾向有其产生的独特原因,它在推进清杂剧案头消亡的同时,亦促成了文人杂剧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
尤侗是清初最著名的杂剧作家之一,他的杂剧作品《读离骚》等创作于沦落不偶之际,既是他才情不得伸展的不平之作,也揭示了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无处诉说,只能以历史扣问现实,并通过杂剧创作逞示才能、表达真正自我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3.
赵星 《社科纵横》2013,(11):134-136
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习惯于在祝寿之时观看曲艺演出。延至明清,祝寿已成为戏曲演出的一大契机。在寿辰当日,戏班以演出祝寿类戏曲为主,其中便不乏祝寿杂剧的身影。由于时代环境等原因,在乾隆时期,祝寿杂剧迎来了演出和创作上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9,(4):123-132
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并刊刻于元刊杂剧与《元曲选》之间,在我国戏剧形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也为认识宾白不全的元刊杂剧提供了参照。朱剧揭示出"楔子"本指套曲之外的一两支曲牌,可与元人的论述相印证。朱剧不分折,但剧中却常有"××一折了"的提示,与元刊杂剧相同。朱剧中往往在两个套曲之间插有歌舞、弹唱场面的提示,这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曲杂剧的演出形态。廖立、廖奔的《朱有燉杂剧集校注》,治学态度严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元末明初杂剧的剧本形态,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5.
元明易代,杂剧这种艺术形式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日趋衰微,而南戏兴起。在杂剧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明初藩王剧作家朱有燉以其丰富的杂剧作品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类型明显,与他的经历紧密相关。作为藩王,他有闲情逸致,有经济实力来写赏花庆寿剧。同样作为藩王,残酷的宫廷斗争又使他不得不借杂剧作品韬晦表忠。本文将以朱有燉的《神后山秋狝得驺虞》一剧为例分析明初政治环境如何造就了这位藩王的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6.
雷蕾 《社科纵横》2006,21(1):93-95
元明易代,杂剧这种艺术形式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日趋衰微,而南戏兴起.在杂剧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明初藩王剧作家朱有餝以其丰富的杂剧作品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类型明显,与他的经历紧密相关.作为藩王,他有闲情逸致,有经济实力来写赏花庆寿剧.同样作为藩王,残酷的宫廷斗争又使他不得不借杂剧作品韬晦表忠.本文将以朱有餝的<神后山秋餳得驺虞>一剧为例分析明初政治环境如何造就了这位藩王的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7.
杨潮观是清代最著名的戏曲作家之一。统观其一生行事,以循吏为路径所达成的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关切,乃努力追求之所在。他的《吟风阁杂剧》多取古譬今,因事感发,专注于君臣遇合、政体兴衰的深刻思考,体现出较深厚的民本意识和强烈的国家观念;艺术上则注重通过语言和典型环境的描写,突出戏剧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表达循吏的人生理念。《吟风阁杂剧》是杨潮观从政济民的循吏心态映射于杂剧创作的生动艺术文本。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杂剧从娱人到自娱的转型过程,通过诗词吟诵抒发内在情志的文人转而也成了杂剧的“表演者”。曲体的特殊规定性如诗词的体式、宫调乐式和代言体的抒情方式等为吟诵提供并促成了文本的诗化追求。这种从“观演”到“阅读”的转变实际上是审美方式的转变,相应地,杂剧的文本形态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徐渭经历奇特 ,又往往表现出“畸”的心理状态 ,导致他人格上一些病态特征 ,也激荡了他性格中的反叛因素 ,形成了他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独特心理机制。《四声猿》对真性情的写意式抒写、对世俗情怀的酣畅表达、对身世悲愤的刻意展扬 ,以及徐渭对杂剧体制的独辟蹊径的创造 ,都与这种心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左鹏军 《求是学刊》2003,30(1):90-95
大量的剧本材料表明 ,近代传奇杂剧在服装、道具、烟火、灯光、场幕、布景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旋转舞台也开始出现。这些舞台艺术变革与创新是中国戏曲传统的扬弃 ,更是在外国戏剧文化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近代传奇杂剧的舞台艺术转变与其他方面的重要变革共同促进了近代戏曲的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传奇杂剧的式微与消亡。这种深刻的历史转变是古典戏曲向现代戏剧转变的一道津梁 ,对中国传统戏曲格局的终结和现代戏剧格局的建立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魏强 《社科纵横》2004,19(6):128-129
《王兰卿》与《中山狼》是康海杂剧创作的双璧 ,都蕴藉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特别是《王兰卿》 ,通过主人公王兰卿勇于追求平凡生活和强烈的自尊意识等一系列与其身份、世俗观念反差极大的行为描写 ,揭示这个普通的歌妓品格中的特质 ,同时 ,也表现了妓女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2.
赵文学 《社科纵横》2009,(7):132-133
元人鬼魂杂剧现有17本,依题材可分为公案、爱情、忠义三类。此类作品借鬼魂外壳写人之真情,独具美学魅力,是人类抗争精神的升华,表现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相似文献   

13.
迷宫巧填字     
《东西南北》2009,(10):79-79,21
横行提示: 1.女明星,主演电影有《伊莎贝拉》《刺青》等。2.指当事人反而糊涂。3。世界知名的门户网站。4.指在皇宫中服役的女子。5.多形容一个人在某方面的造诣、修为达到了一般人不能比肩的境界。6.一句诗下旬为“一夜乡心五处同”。7.元曲家马致远所作的讲述王昭君出塞的一本杂剧。8.用以在不良道路或无路的野地上行驶的汽车。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8):127-130
在戏曲史上,迎銮剧是乾隆一朝所特有的戏曲形态,它的出现与乾隆时期较为太平的时局及皇帝本人的好尚密切相关。迎銮剧演出于皇帝南巡期间,叙写皇帝南巡之事,进而歌颂其丰功伟业。虽然在演出上,迎銮剧务求奇巧,在社会功能上却显得十分单一,即歌颂君王、鼓吹升平。迎銮剧的主要作品有厉鹗、吴城合编的《迎銮新曲》及戏班演出本《太平班杂剧》。  相似文献   

15.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07,(10):154-160
关汉卿在杂剧中寄寓的婚恋理想,蕴涵着超时空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择偶标准上,注重人品高洁和相互敬重等关键要素;在恋爱方式上,能打破"一见钟情"的传统模式,写出双方由友谊发展到爱情的动态演化过程;在男女形象塑造上,作者将美貌、才能、善良、智慧等美质赋予了社会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女子形象,使她们超拔于男人之上。从元代社会历史层面审视,这种婚恋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从跨时代的角度纵向观照,它集中体现着人类的高层次感情形态与美好追求,是人性真、善、美的高度凝聚与亮丽闪光。  相似文献   

16.
略论南杂剧     
1 南杂剧崛起于北杂剧的衰败的 土壤上。元代初年,当北杂剧以一时之盛,独霸风雅,领一代文学之风骚时,其作为中国戏剧初级阶段的形式已露出了固有的缺陷和不足。这种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北杂剧的体制上。北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每折限一个官调,每个宫调押相同的韵,一本只限一个角色演唱。这种固定的体制促使作家进行创作时必须时时注意本文的起承转合、首尾相应,以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人物出场时必须自报家门,且有一套格式,即使在内容截然不同的剧本里也大同小异;由于北杂剧曾受说唱文学的直接哺育,说唱文学长篇直叙、有头有尾的特点亦被…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乾嘉文坛的领袖人物,袁枚与当时的戏曲作家交往甚为广泛.这促成其戏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并借助题词、评点等行为对当时的戏曲创作和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袁枚与戏曲作家尤其是杂剧家的交往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其"诗"或"诗人"身份的显赫位置及其对戏曲的强烈挤压,戏曲创作和演出则更加趋向于成为人际交往或遣兴娱宾的工具.袁枚非常重视人际交往,其身居文化中心的空间位置优势,杰出的文学才华与年高寿永的生命长度等,也是促成其影响的有力元素.  相似文献   

18.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刊刻最早的元杂剧选本,也是最早的戏曲刊本.它保留了元杂剧体制、内容、版本最原始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元杂剧分折的不规范,题目正名使用的不规范,诸宫调形式的影响等.若以戏曲的标准衡量,某些作品在许多方面还没能达到今日戏曲史所云之规范.  相似文献   

19.
论康熙“博学鸿儒科”之旨在笼络明遗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定芳 《唐都学刊》2006,22(3):94-98
在明清更迭的历史进程中,“遗民因素”几乎始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变量,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就清初遗民史的演绎而言,遗民现象随明清易代而衍生,因满汉文化冲突而凸显,也谐应着清廷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整合而消解。其中,康熙“博学鸿儒科”的诏举无疑为遗民蜕变的枢纽。就主旨而言,博学鸿儒科既不在于粉饰太平,也不在于彰显文治,更不在于招揽人才,而在于笼络遗民士人。所以,是科虽有考试的形式,却只有游宴的实质;虽以“揽才”相标榜,却以“揽心”为归趋。  相似文献   

20.
“元曲”发展与时代特征如果进一步把它凝缩,从时间上划分可以前期杂剧为代表;从流行区域看,又可以大都杂剧为主体。而前期杂剧实际上是以大都及周边地区的兴盛发达为标志的,所以,大都杂剧体现了“元曲精神”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