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湟区域在宋夏战争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制夏、拓土的需要,北宋在河湟区域大量修筑堡寨。堡寨成为北宋镇守蕃地和河湟地区发展农、牧、商贸业的重要基地和民族融合、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熙河、河湟之役后,北宋攻占了熙、河、洮、岷、叠、宕、湟、鄯、鄜等州,为了稳定蕃部,巩固边防,解决兵饷,北宋在新复地区置州军、动甲兵、开营田,展开了全面经营.本文就北宋在西蕃地区的屯田作一论述.一公元842年,朗达磨赞普被弑,吐蕃王朝崩溃.原驻守在河陇一带的吐蕃军队以及随军  相似文献   

3.
所谓联蕃制夏,即指北宋联合散处在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政权共同抗击西夏军事进攻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存在于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宋神宗熙宁间发动熙河战争,收复吐蕃所居之河湟地区,联蕃制夏的策略被弃用。笔者拟就北宋朝野对联蕃制夏策略的非议及其原因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4.
宋神宗熙宁年间,河湟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突显。为了加强统治,北宋在此地开始置蕃学,推行文治教化活动。作者认为蕃学的设立和宋王朝的治边方略密不可分,它始终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蕃学的设立还具有一种开创精神和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宋王朝在神宗以前一直对河西、河湟吐蕃诸部采取笼络、联盟之策,以期达到“联蕃抗夏”的目的。然而,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却对河陇吐蕃诸部发动了一场民族征服战争——熙河之役。之后,宋朝控制了原来古渭以西的“化外”之地,在熙、河、洮、岷、宕六州之地设置郡县,史称熙河开边。从而  相似文献   

6.
宋代河湟开发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宋代,建立唃厮啰地方政权,并与北宋王朝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形成汉藏等族杂居格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河湟,通过屯田农耕、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疏通交通、建设城镇、促进贸易等,河湟一度经济繁荣。它昭示人们,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与民族间的和睦交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宋县沿边蕃部生存的河湟、陇右地区既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汇之处,又是宋夏两国缓冲地带,宋朝抚御蕃部,以固沿边藩篱,而西夏争夺蕃部,作为巩固边防,进攻宋朝的前沿阵地。这种过渡性的生存环境影响着蕃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北宋神宗时期,在王安石变法的推动下,变法派展开了一系列开拓边疆的军事活动,成为变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王韶开拓熙河,由于提出复河湟、灭西夏的重要主张而受到有着同样愿望的宋神宗和为振兴国势、力行变法的王安石的高度重视。因而,从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到战后熙河地区的开发建设,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宋王朝的大力支持。宋王朝在西北地区不单注重对经济领域的开发,而且注重对蕃部少数民族智力资源的开发及中原封建文化、科技的传播,并成为当时的一个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西夏归明族帐数量很多,其中有党项的蕃部族帐(包括党项、西夏的职官),也有西夏政权统辖下的其他民族的蕃部族帐,这些归明族帐大多被安置在宋夏沿边地区。考证西夏归明族帐对于研究宋夏关系以及宋夏沿边人口的分布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汉唐羁縻制度在蕃部地区的应用。宋初,西北地区就有蕃官出现,蕃官的分布呈现出随宋夏斗争区域的转移而变迁的时空分布特点。伴随着宋夏关系的发展,蕃官制度逐渐完善。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宋夏矛盾的产物,是北宋“以夷制夷”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北宋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物,北宋社会淡化处理蕃部民族特征的态度也是蕃官队伍不断扩大及蕃官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的独特习俗。这种习俗主要受蒙古族以及西域民族的影响,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古代西域民族和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12.
北宋政府为了防御西北边患,建国伊始就积极利用边疆少数民族组建蕃兵队伍。采用一系列不同于正兵的措施,引蕃部入边并赐给闲田,采用“以夷制夷”、“以家守边”战略;从蕃民本族内选拔壮勇充当蕃兵,分出战蕃兵为四个等级,且依据战功进行晋级与嘉奖;赐给蕃部及有功的蕃官蕃兵爵位、官职、钱帛,实行推恩等羁縻政策。这些措施使出战蕃兵“乐其效用,尽其死节”,并使蕃兵成为了北宋西北防务的主力。  相似文献   

13.
河湟地区的回藏关系是我国、特别是西部重要的族际关系之一。历史上,河湟地区的回藏经济交往表现为"互补共生型"的特征。这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互动,不仅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边疆地区的封闭状态,为民族间的文明交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公元九世纪中叶,藏族社会在吐蕃奴隶制王朝崩溃之后,进入了地方政权割据的状态。适至十一世纪上半叶,在我国甘青一带逐渐出现了一个以河湟流域为中心、以藏族为主体的确厮啰封建地方政权。它以青唐(今西宁)为首府,辖区“占河湟间二千余里。河间有鄯、廓、洮、渭、岷、叠、宕等州。”在确厮啰政权存在的百余年间,和北宋王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河湟地区的政  相似文献   

15.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山歌,由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族共同用汉语演唱,习惯上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是主要的一派)。两大流派内又有较细的分类,如甘肃省卜锡文同志根据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河湟花儿分为临夏花儿(主要由回、东乡、汉族演唱)、循化花儿(主要由撒拉、保安族演唱)、互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三个方面就发展河湟教育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建构河湟现代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河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确定对待河湟多元文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7.
宋真宗、仁宗时期,为了对抗辽、夏,北宋竭力经营甘青藏区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迪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藏区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规范,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此法律规范对当时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河湟失陷,在唐代君臣和朝野上下引起极大震动。百年沦陷期间,唐朝君臣时刻梦想着收复失地。张议潮起义,驱逐了吐蕃人在这一带的势力,表示归顺唐朝,曾令唐人欢欣鼓舞。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唐诗中表现了唐人痛失河湟的悲伤、收复河湟失地的呼声和欢庆河湟收复的心情,歌颂了朝廷的决策和河湟恢复斗争中的英雄张议潮等人,也反映出唐王朝与归义军在河湟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相似文献   

19.
河湟皮影戏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一种以汉民族文化为主、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本文以青海河湟地区影戏班社为主要调查对象,对河湟影戏与民俗的关系加以考察,认为河湟地区的民俗活动是河湟皮影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河湟皮影戏的内容和形式又充分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事象,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祈福禳灾、寓教于乐中成为了河湟民众表达村落传统、实现族群教化的一种方式和途径。鉴于河湟皮影戏目前面临的濒危状态,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再生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摘要]本文立足于青海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的实际,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田野调查情况,着重从语言、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族际通婚和经济交往等方面,分析并论述河湟地区各民族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和谐的民族关系,探寻其兼容并包、寻求共识、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发展特点及原因,从而为我国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