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导致我国的人民贫富两极分化也随之变大。所以扶贫工作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扶贫开发工作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帮助贫困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来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工作和职责,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但是现如今由于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各省市有一定差异,所以面对这些不同的格局,政府针对新阶段的扶贫区的开发"一慢二大三不足"的现状,相应的产生了连片开发与资源整合产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高校之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的总体素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升学率也逐步提升,但是,这也带来了高校学生数量过多的问题,这也就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性问题。在这些大学生之中,又以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最为关键。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具体的分析应当如何提高高校贫困生竞争力,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卢健 《经营管理者》2013,(16):103-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以区域贫困为基本特征的大量乡村贫困依然存在。为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因此对乡村区域性贫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主要从制度方面对乡村区域贫困进行分析并给出可行性的经济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4.
陈宝勤 《经营管理者》2009,(16):125-126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就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构成、生活现状和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建议,主要包括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配套经济政策等。  相似文献   

5.
龚羡  李振华 《经营管理者》2013,(15):148-148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缓解城市贫困、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福利依赖、边缘性群体主动趋向贫困和贫困群体、"社会排斥"等一系列的显性负效应。本文从资产建设理论出发,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如何降低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带来的负效应,从而促进我国反贫困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凉山州丰富的自然资源,贫困的教育制度以及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使凉山州陷入"富饶的贫困"。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接着阐述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依据,然后基于对凉山州民族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高校中出现了以无力支付学费为主的表现形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在这些学生中又出现了另一种贫困现象--"心理贫困".针对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的各种表现特点,本文探讨了解决这种"心理贫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妇女贫困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本文从贫困的一般概念出发,对农村妇女贫困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深入分析了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对导致农村妇女贫困的原因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从可行能力出发为突破口的农村妇女反贫困。  相似文献   

9.
李鹏飞  黄丽君 《领导科学》2020,(16):106-109
随着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将消除而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突出,并由一维收入贫困向多维福利贫困、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向城市新贫困阶层转型。治理相对贫困问题要发挥党总揽全局的制度优势,实施城乡一体化治理,并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具体而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维动态识别体系;建立返贫预警监测体系,提高治理预见性;构建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强化攻心为上制度安排,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健全大扶贫发展模式,释放社会力量治贫潜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包括助困和育人,本文论述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培养贫困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即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党员解决经济生活困难问题,同时也从精神层面对贫困大学生党员产生德育作用.最后,谈了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培养贫困大学生党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志 《经营管理者》2012,(9X):234-234
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证据表明,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生态贫困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的区域性特征。本文首先解释与生态贫困相关的几个概念,分析了自然生态环境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西部生态贫困的特征、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生态贫困问题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陈硕 《经营管理者》2009,(16):149-149
在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除了解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外,解决贫困问题也应是我们的目的之一,因为生态脆弱地区同样是贫困地区,环境恶化和贫困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把实施生态补偿和减少贫困结合起来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使贫富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的贫困人口处在更加窘迫的境地 ,而我国现在有九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若不改变农村的现状将会大大影响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要改变农村的贫困问题 ,教育是根本 ,基础教育则是根本之根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化、大众化,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难点问题。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研究将能更好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入手,探讨高校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贫困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建设现代化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民贫困问题的解决.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农民贫困问题,农民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农业生产和市场销售过程中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引起的.只有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从而发挥微观经济的竞争,实现宏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阐述农业发展中信息因素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内各地已有成功的农业信息化模式,研究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的可行性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贫困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给出了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收入分配分组数据评估我国农村贫困的方法,并使用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几种贫困指数,对我国农村贫困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说明,在绝对贫困线之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目前大约为25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大约为3.1%,如果使用所选择的相对贫困线,则贫困人口与贫困发生率都显著增加。同时在所考虑的几种贫困线之下,所有贫困指数都趋于上升。这说明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持续朝严重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减少农民贫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减少农民贫困的时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不仅具有直接的效应,其实也存在的很多间接效应,然而相对于直接效益而言,间接效应的作用明显要高。所以政府在对农村金融在未来的发展政策进行制定的时候,必须要将促进农村金融作用的间接效应作为重点,并不能够只对直接效应进行片面的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农村金融发展得到充分的保证,并且保证减少农村贫困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就业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有效解决就业弱势群体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对有效控制社会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化解我国就业难题,确保就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失业是最大的贫困,所以对于就业以及再就业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战略判断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久文  张静  李承璋  卢怡贤 《管理世界》2019,35(10):150-159,185
本文基于我国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5年和2018年贫困发生率、2013~2018年人均GDP、201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2017年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连片特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较快,以贫困发生率衡量的贫困面快速收窄,各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2020年以后,按照现行标准,集中连片贫困区将基本上消失,但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对贫困现象将成为需要瞄准的课题。建议:确立扶持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国家战略,实施保障性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共存的策略,并结合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实施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相似文献   

20.
一、目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种现象,出现于90年代中期.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就业也打破"统分"体制,实行双向选择.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现象日显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