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是从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开始的.这不是特殊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在“两制”并存竞争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旧制较占优势;而新的那一“制”还较嫩弱,需经历漫长、艰辛、反复坎坷之路,新制才能取而代之.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总结了不同类型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解决了在社会制度更新期中,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如何实现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一历史高难度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相较农村 ,虽地小人少 ,但人口却极为集中 ,信息媒体广布 ,背曲遭损者极易聚集而酿成大规模不稳定事件。一旦出现不稳定事件 ,就会借助相互交谈、报刊、电视、因特网等信息媒体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短时间内即可家喻户晓 ,故其不稳定因素具有相对外显性、暴发性和不确定性 ,对社会稳定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消除和控制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是消除和控制整个社会不稳定因素 ,实现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会起到稳定全局、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对邯郸市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分“贫困和失业”、“腐败”、“不公平、不公正”、“治安状况不佳”、“领导失信”、“政府效能不佳”六个方面作了抽样调查 ,并结合其它有关调查 ,提出了一系列消除和控制不稳定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变革不当极易诱发社会动荡.保持合理适度的政治变革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校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的因素 ,提出了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超越了就民主、稳定本身谈论民主与稳定关系的思路,而是将其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认识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在民主、稳定和现代化建设三者关系中,实现现代化才是第一位的任务,民主与稳定都要服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和稳定有其相一致的一面,也有其内在的张力,如果民主化改革出现方向错误和措施不当,民主与稳定之间就会出现紧张状况.邓小平关于民主与稳定思想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助于破除不顾国情的抽象民主观,扎扎实实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更高程度的稳定和民主创造条件;有助于破除“维稳”思维,进一步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真正实现稳中求进.  相似文献   

6.
改革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面对的一对矛盾。目前中国的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私人经济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公民社会的发展就是对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适当反应,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长期的政治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肖瑶 《理论界》2010,(3):124-125
影响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有:历史渊源、现实矛盾、经济落后、非法越境、宗教渗透、法轮邪教和"黄赌毒"瘤;与之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以史为鉴、和谐相处、兴边富民、封边控边、遏制渗透、严厉打击和斩断毒源。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 ,邓小平始终认为 ,既要有稳定的政局 ,也要有稳定的政策 ;既要保持国内社会的稳定 ,又要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 ,改革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 ,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压倒一切。为了快速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 ,必须以“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为指导 ,采取科学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李庚全 《兰州学刊》2007,3(11):27-29,32
邓小平的治国实践常常从社会问题出发设计发展道路,将解决社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把人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容包括建立社会保障、稳定社会局面、激发社会活力、端正社会风气等方面;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中国稳步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社会形势整体稳定,但也要看到微观层面和局部的不稳定情况以及可能引发将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为确保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应树立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外国做法的基础上,强化稳定法码,消解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社会形势整体稳定,但也要看到微观层面和局部的不稳定情况以及可能引发将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为确保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应树立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外国做法的基础上,强化稳定法码,消解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影响社会稳定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下的弱势群体对我国的社会稳定虽不会造成直接的威胁,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倘若存在于弱势群体之中的现有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纾解,更为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也将有可能在我国重现。我们必须深化收入制度改革,减少强弱群体之间的“位差势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不良情绪的“疏导”机制,正确处理好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浅析邓小平的政治文明观及其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政治文明,是邓小平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邓小平对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模式的论述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场合强调的着重点不同,但仍可以从中提炼和综合出民主至上、政治主导、制度权威、监督制约等四个变量,进而构成邓小平有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基本内涵和目标模式的四个生长点和支撑点。而政治文明的战略意义则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它是推动中国政治体制转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是社会主义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支配,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条件之一。现代化 进程中,社会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能够形成正向互动,即社会分化为政治稳定的实现奠定社 会环境基础、合理的结构功能基础及心理文化基础,发挥了正向促进效应,同时政治系统的 稳态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建立符合转型社会要求的政治控制体制是促进二者良性 互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社会稳定工作实践经验与理论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确保政治稳定、维护主权独立是社会稳定的核心任务,在区分敌我矛盾不同性质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稳定的社会局面。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制度破坏后,中国进入社会秩序重建时期,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压倒一切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稳定从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现阶段处理新的社会矛盾、巩固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晓玲 《理论界》2014,(9):27-31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已经提出维稳问题。当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不稳定地方重大事项,只是社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显现。本文总结了地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着重阐述了我国在地方重大事项范围界定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17-21
在巩固苏维埃政权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从俄国经济社会落后的国情出发,在社会有机体的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总结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主要有 :党政干部是否清廉、特困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学生求职就业的机遇是否公平 ;此外 ,还有突发事件、“法轮功”影响、自由化影响、民族宗教问题等。要保持高校稳定 ,就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马学友 《南方论刊》2006,(9):46-46,52
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治安稳定和社会心理稳定等方面,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稳定的这一特点,要求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复杂性,总揽全局,把握规律,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统筹社会各种资源,选择与形势相适应的维护社会稳定体制,综合解决社会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下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它在理论上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构建新型政府与社会关系、培育新型的社会组织上下工夫,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调整社会结构和创新社会制度四个方面着力推进,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