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除政论性文学以外,文学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伦理原则的"元政治"范畴,而非时权力政治的追求.20世纪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文学创作中均体现了这一理想.这些获奖者或者自身具有国际化背景,或者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以美国经验为基础,进行人的普世性和社会秩序以及国际秩序的思考,遵循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原则".通过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诺贝尔文学奖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更大的文学话语权,使其在20世纪处于世界文学的领军地位以至形成其文学的霸权地位.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恰恰也是在政治理想中发展起来的.然而,在世界进入现代和后现代社会阶段,中国文学由于受社会发展阶段和当代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而呈滞后状态,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借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经验,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中国文学早日获得这一"文学奥运"金牌,使中国文学再度呈现昔日的辉煌,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个人事件,它注定要成为2012年中国最重大的文化事件甚至是国家大事,对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学由前诺奖时代跨越到后诺奖时代。在后诺奖时代,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学生态、作家的写作方式、写作姿态都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文学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怎样能获得持续性的发展,怎样才能走向世界,怎样塑造中国形象是当代中国文学界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民族史诗性作品的缺乏,创作不够连续性,尤其是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正是中国本土作家无缘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文学的辉煌梦想李咏吟在潜意识中,许多作家都在等待着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作家和中国人来说,这种渴望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来得强烈。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曾经创造出人类最奇美的文学艺术的国度来说,西方的诺贝尔文学奖始终给中国以一种对抗的背影。这种对...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发展方向蔡毅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在迄今已摘取桂冠的九十多位杰出的作家诗人中,竟然没有一个中国人!这是使众多国人迷惑诧异深为不解,也是使许多中国作家或愤愤不平或羞愧难言的一件事。近些年,随着中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自信     
在文学圈里我本是归入诗人行列的,不写小说,也不搞评论。莫言一获奖,一下子把我抛到了小说和评论的延伸处。这也难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多少年来的一个梦想,现在梦想成真,莫言成为中国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曾凭借长篇小说《灵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中凡是关注文学或有点阅读兴趣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失魂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时代对文学的要求与文学对时代的满足,是文学能作为文学存在、具有价值、为人们接受的根本关系所在。不妨这样说:时代精神是文学之魂。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平庸的开端。本世纪初,英国小说家哈代、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正如日中天,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瑞典大文豪斯特林堡也声名远播。可是首届诺贝尔文学奖却授给了虽在祖国有一定诗名但在世界却鲜为人知的法国诗人苏利·普鲁多姆,引起各国舆论大哗。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1902年对世界舆论的答辩当然是不能说服世人的,尤其说到托尔斯泰对宗教不敬、对政府不恭…  相似文献   

8.
在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记者问莫言:"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  相似文献   

9.
苏丽杰 《理论界》2010,(1):152-153
伴随着大变革、大动荡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艺术的异彩纷呈,出现了三次大的俄侨文学浪潮,三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更使俄侨文学卓有成效地扩大了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的影响。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随着"侨民文学"的"回归"与其遗产的发掘,中国的俄罗斯侨民文学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也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人和作家的国家.然而,遗憾的是,中国本土作家至今仍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在中国的文学界,一种"诺贝尔奖情结"与"诺贝尔奖情绪"的长期并存,形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这些问题颇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诺奖"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有三个问题亟待继续思考和讨论。首先是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问题。一方面,莫言的创作与其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不如说受到翻译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莫言的作品又吸引了一批翻译家,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全世界传播和接受。第二是文学经典与文学标准问题。诺奖的标准并不等同于文学的标准。最优秀的作品是已经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这些文学经典绝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定的结果,它应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和标准。第三是"诺奖"之后的问题。莫言获奖之后,中国作家没有了"诺奖"的焦虑,应该可以成为更加纯粹的作家,这样他们不仅越来越接近乃至超过了"诺奖"的标准,甚至可以参与创建文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底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同时,就像福克纳致力书写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莫言致力书写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刘潇  刘川鄂 《江汉论坛》2023,(12):84-90
亚洲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是战后日本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学满怀深情、互有影响的作家。他以致敬鲁迅开启文脉涌动的思想源流,将边缘意识作为建构文学世界的观念立场,把性与政治推向文学场域的创作核心,把对纯文学的从容坚守视为个人创作的原则底线。在大江健三郎去世的纪念热中,检讨他的文学遗产,探寻他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方针,也是文学与政治科学跨学科研究的交叉点.中国的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以其小说的虚构性与象征性,反思历史,探索人性,对社会和人本质上的阴暗面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表现出新时期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进而为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和文化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人类之树──就《人树》论怀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李平一按照亚理士多德的经典论述,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White)的许多作品根本就称不上是小说。然而这位对广大中国读者来说还相当陌生的澳大利亚作家,却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举世瞩...  相似文献   

16.
1901年——20世纪的第一年开始颁布诺贝尔文学奖颇具象征意义,仿佛它要划开20世纪文学与19世纪文学的界限。如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文学现象与20世纪以前的文学作比较研究,我们将会发现在作品的思想追求、审美特征、艺术形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乃至原则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历史的发展使然的。作品的区别根源于时代的区别和作家的区别。时代的区别不属本文探讨范围,我们在这里重点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获  相似文献   

17.
悲剧艺术研究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领域。其突出表现,即是“泛悲剧论”与悲剧的“二元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拼争,表现主体对现实苦难的困惑与问询,任何逃避的意向都与悲剧无缘,汉语中的“悲”更与其搭不上界。中国古代的戏剧中罕有悲剧,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却存在着恒久不息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16年了.他的文学作品无论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是学术研究界都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从"热译"到"探究"不仅弥补了中国对大江文学译介与研究的不足,而且也给中国的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常谈论文学批评,却绝少提起批评文学。仿佛批评生来只配与“理论”作伴,而与“文学”无缘。其实,这不是误解,而是疏忽。如果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那么,文学批评若缺少文学色彩,也会传之不广,或广而无力。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文学批评若只有逻辑力量而没有形象力量,充其量也只能说服人,不能感染打动人;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当代文学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莫言的作品关注当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和反思的中国形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及获诺奖后西方媒体的评价,折射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西方想象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