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冯惟敏231首南曲的韵字进行归纳后发现,冯氏南曲用韵并非依据《洪武正韵》,而更接近《中原音韵》。但和《中原音韵》相比,语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在《中原音韵》的寒山、先天、桓欢、廉纤四部已经合并,廉纤的-m韵尾已经消失,且-m韵尾的消失具有不平衡性等。  相似文献   

2.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此书明刊本与讷庵本《中原音韵》比较,有三条显著特征:一、东钟等八韵有30处53个字注“收”,二、平声分“阴”“阳”“阴阳”,三、字数少。分析、解释上述三条,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五音通韵》是清代前期的一部配有较完善韵图的等韵著作。它不但具有很高的音韵学史、语音史价值,而且书中的引证材料相当丰富,文献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期待。《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韵书,虽晚出于《中原音韵》,却关系密切,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惜乎此书失传已久。《五音通韵》共载录21条《中原雅音》材料:既有音切,也有释义,可以确证《中原雅音》一书的存在,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原雅音》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4.
合韵的突出特征是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分属不同的韵部,本质是一个字的本音与又读异部.段玉裁用合韵解释了韵脚字异部的现象,提示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所协字同部.段玉裁还把《说文解字》正篆多音,读若字表示其又读,且与正篆之本音异部的现象当做合韵.正篆之本音与又读合韵有音近与音远两类.音近不是合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韵书的校勘,是古籍整理的重要课题。常用的韵书,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新刊韵略》(即“平水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音韵》、《韵略易通》、《五方元音》、《音韵阐微》等,除去《广韵》和《中原音韵》,尚未见有全面的校勘。前辈学者在《广韵》上倾注了许多心血,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7.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南曲,是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各地的南戏所用的曲子,最初是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北方的北曲并列为中国最古老的两支戏曲声腔。元代戏曲理论家周德清创立《中原音韵》是曲韵之始,为北曲所宗。至于南曲,明兴盛倡,宋濂等奉敕撰《洪武正韵》,成为南曲协律规范。故有“北叶《中原》、南遵《洪武》”①之说。但《洪武》毕竟不是专门韵书。后来清代沈乘麟兼采二书及其他前贤曲韵著作之长,著《韵学骊珠》,南词北曲俱适用,成为学者度曲矩范。但南曲用韵复杂,又无专门曲韵用书,对于研究南曲韵部有困难。本系列课题对…  相似文献   

9.
试论《琵琶记》的用韵周致一曲分南北,声韵不同。北曲没有入声,平分阴阳。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最宜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  相似文献   

10.
谐声同部原则只是造字谐声的原则,不是系联归部的原则。以"世"谐声系列诸字的归部为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坚持的原则有二:一是入韵字的归部,根据押韵情况;一是非入韵字的归部,采用以今音上推古音的办法。谐声系联只限于把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归入同一韵部,而不是"同谐声者必同部",至于具体该入哪部,还由上述原则决定。  相似文献   

11.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的主体部分是以一定的规则对“旧韵图”和“旧《篇》《韵》”进行合并而形成的。“合并”是此书的灵魂和主旋律。张元善、徐孝二人在制定音韵部分的合并规则时,主要依据的是当时“以北京-河北地区方言为主的北方话”的实际语音。在按规则合并的基础上,他们又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进行了一些调整。时至今日,《篇韵便览》以明末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说法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无论从整体结构上看,还是从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的处理方式上看,均不宜将其所依据的基础方言限定在明末北京话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从白居易诗用韵看浊上变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切韵》(公元601年)音系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除了个别的,都读去声,这并非是近代才发生的变化。早在公元1324年元朝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时,就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实际,把《切韵》的全浊上声字绝大多数都列入去声,同现在没有多大的差别。更早一些,公元1161年宋朝等韵学家张麟之就已经把浊上变去的规律看出来了,他说:“今逐韵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再往上看,唐朝时又怎么样呢?本文拟通过考察全浊上声字在白居易诗中入韵的情形来看一看中唐时代北方官话浊上变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华诗词》2004年刊出了编辑部的《中华新韵(十四韵)》(下简称“十四韵”),这是诗词界改革旧诗韵的一件大喜事,标志着群众性的诗韵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诗韵改革的拥护着,除了由衷地拥护,愿说几点浅见。一、“十四韵”比“十三辙”简明却欠宽容旧诗韵(平水韵)不合北方口语,分韵太繁太细,用起来不便,人们早有改革之念和实践。明清以来北方曲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为求曲艺和戏剧唱词读起来上口,选择了押韵从宽的路子,终于在元曲形成的《中原音韵》(周德清撰,已合北方口语)基础上突破了十九韵部的拘牵,通用、并韵现象越来越多,逐渐地形…  相似文献   

14.
<正> 自西汉开始,历八百年而变化甚微的上古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多,一个个韵部都活跃了起来,它们各自的樊笼先后都被冲破。宵部自然不会例外。这个韵部从幽部吸收了一部分字,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家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由幽部转到宵部的字称为幽部宵组字,把未转到宵部的幽部字称为幽部幽组字,把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合成的新韵部称为宵类。宵类相当于《切韵》或《广韵》的萧宵肴豪四韵之和,也即相当于等韵的效摄。本文的目的是要考察在通语中由宵部到宵类(效摄)的变化过程和宵类形成的时代。要想知道宵类的形成过程及其最后形成的时代,就必须弄清楚它在演变中各个时代的四种用韵比率。这四种比率是:一、幽部宵组字和幽部幽组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二、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三、幽部宵组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四、宵部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为了说明的简便,后面常常分别地称这四种韵段为第一种韵段、第二种韵段、第三种韵段、第四种韵段。  相似文献   

15.
<正> “之”部在上古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韵部,它所管辖的字音在后代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复杂,比较突出.之部在上古时期《诗经》韵脚字的分类中,与支、脂等部字颇多瓜葛.在清代学者段玉裁之前,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等人把之部字与支、脂部合在一起,段氏始将此三部分立.后代音韵学者大多赞扬段氏的卓识,并且承认他的判断.但近些年来,仍有人对段氏三部之分提出异议,以为之、支、脂不当分立.我们认为:从《诗经》的用韵情况以及结合先秦其他韵文材料来考察,之部字与支、脂部之间,自然有混而不清的种种迹象,段氏在发表其三部当分的意见时,也有将合用之例匿而不发的缺点,但从总体来说,段氏分立三部的证据还是比较坚实的.之部自应独立成部.不过,从学术史上的这种争论看来,对之部的研究确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先师方孝岳先生特别写了一篇题为《论谐声音系的研究和“之”部韵读》(载《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的论文,论述之部的一些重要问  相似文献   

16.
罗常培教授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导论》中曾提出搞音韵学研究要注意的事项有四点:即“审音”、“明变”、“旁征”和“祛妄”。在“旁征”中说:“民间俗语,每存右音,异族方言,可证旧读。苟欲旁征博校,窥见音韵精微,则外宜博学殊域言文,内须多明方音系统。”现在仅就日语音读和隋唐古音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首先,从“见”母谈起。《切韵》、《广韵》和“守温三十六字母”的“见”母,在隋唐时代是相当于国际音标的“k”,换成汉语拼音字母就是“g”。但是,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据赵荫棠先生在《中原音韵研究》中说,大概到了元朝周德清写《中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阐述《青郊杂著》之韵学原理,分析《文韵考衷六声会编》之韵图音系,申述作者桑绍良的韵学观点与实践,又通过阐述《字学元元》一书之等韵音理与韵图结构及其反映的明代郴州音系,体现作者袁子让的韵学观点及其在等韵学上的贡献,并由此二人以彰显明代湘人于音韵绝学亦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8.
<正>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是汉语音韵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此书反映了十三、四世纪北方话的语音概况,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中原音韵》仅仅是为北曲作家们正语作词而设,不是从音韵学的角度描写当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所以,有不少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看清其真实面貌。所谓“入派三声”便是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 《切韵》《广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后来在北方话里一般都变为去声,这是大家早已公认的事实。音韵学家把这一变化称之为“浊上变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不少全浊上声字与去声字押韵,这也是不少人已经看到的事实。从《中原音韵》看,“浊上变去”在北方官话中,至迟在十三四世纪已经完成。那么这一演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白居易诗歌中全浊上声与去声相押,是否就能证明当时“浊上变去”已在变化之中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 三假如《中原音韵》时期,北方话的入声已经如同现在的石家庄方言那样,入声没有塞音韵尾而且不太短促,韵母接近阴声各韵,调值仍然自成一类,在这种情况下,元曲作家们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