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西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论证商周时期的中原人称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使用斧形工具的土著民族为“”,并与“”族发生联系。“’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百越的前身。西瓯、骆越作为百越民族的两个不同支系,也很早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交住。这就为后来秦统一岭南和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岭南越族诸称关于岭南古代居民的族称,见于史载的,先秦及秦汉之际,有百越、扬越、外越、陆梁、西瓯、骆越、瓯骆等名称;东汉一代,又有乌浒、俚、僚等称谓。此等名称,其各自的含义如何,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诚为研究岭南地方史、民族史之一课题。 1、百越历史文献中,“百越”一名,颇多歧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此百越所指,显系岭南越人。罗泌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岭南,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以及印度支那半岛这一区域。从战国以来,史家多将此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据文献考证,沿袭史文记载,将岭南的古代居民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及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明显地分为两大系统,它们应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它们具体地表明了先秦两汉的岭南人,并非是清一色的越人。下面我们试将这两类不同内涵的考古学文化与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联系分析,探讨其归属。谬讹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桓仁县民委李永勋同志来信问:“仲家人”指的是现在的哪个民族?它的沿革情况如何了答:“仲家人”指的是我国现在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仲家人”又称“仲家”“仲家苗”,与我国的壮、侗、傣等少数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即西部越人)。魏晋南  相似文献   

5.
先秦秦汉散居于我国南方各地的百越民族各支系,其音乐舞蹈颇具民族特色。作为百越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人的音乐舞蹈对当时乃至后世部分后裔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进步,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拟据有关资料,对古代越人的音乐舞蹈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及壮族的形成梁敏壮族的先民源于我国古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质、骆越,这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学者的共识,但对西瓯、骆越究竟是百越民族集团中的一支或两支以及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却有些不同的意见。①我们认为西瓯和骆越是百越民族中文化和语言等互相...  相似文献   

7.
有关广西壮族源流问题,民族史学界迄未取得一致意见。大体说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土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外来的;第三种看法介于前两者之间,认为壮族是土著的民族,但又有外来民族的成分。现在看来,第一种看法似占多数,但里面又有分歧,较多的人认为古代岭南西部地区有骆越与西瓯两个同时并存而又不同支系的越人,壮族是由这两支越人发展而成的:另有一些人认为壮族渊源于骆越,与西瓯人无关;相反,又有一些人认为壮族只来源于西瓯,与骆越人无关;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其中犹以我国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南部和湖南西部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分布最为密集。 关于铜鼓的起源和使用铜鼓的民族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但秦汉或者更早时期居住在两广的西瓯、骆越人已大量使用铜鼓却是历史事实。在秦汉及其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铜鼓是我国南方地区越、僚人及其后裔富有特色的主要乐器和重器。  相似文献   

9.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骆越国雄踞于南越国的西南部.南越国对骆越国的统治是松散的,骆越国有较强的独立性,骆越国是南越国的国中之国.南越国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汉人入乡随俗,鼓励汉越通婚,对越俗革陋鼎新,吸收越人参政,允许越人自治,融洽了民族关系.骆越国在先秦时期呈现明显的骆越文化特征,但在南越国时期,由于汉越文化涵化,汉文化元素增多.  相似文献   

11.
对于《史记·南越列传》中“瓯骆相攻,南越动摇”的记载,目前的民族史学界,特别是研究南越史及西瓯、骆越史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其“瓯骆”是指当时的西瓯、骆越。或解释为西瓯、骆越相互攻打,或解释为南越受两瓯、骆越的攻击,以致国力大损。笔者不同意这类的解释和看法。我认为司马迁的文意是指闽越(东越)对南越的进攻,导致南越政权的动摇。  相似文献   

12.
<正> 古代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大族群,这个大族群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被称为“百越”(又称为“百粤”)。族以“百”称,说明种类繁杂,分布颇广,其中有吴越(包括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于越、扬越、滇越等,由于他们有共同的渊源和文化特征,故有一个共同的族称——总称为“越”;又由于他们因山川阻隔和不同的经济、地理、历史等条件,已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们共同体,故在共同族称前又另加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13.
西瓯这一名称,到西汉中期才出现于史籍中;但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里,却较具体地描述了秦平岭南时与"西呕"(西瓯)人作战的情况.梁顾野王《舆地志)也有"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之说.可见在秦代,西瓯这一称呼已出现并被公认.西瓯,《淮南子·人间训)称之为越人,考古材料也证之不诬.广西从新石器至春秋战国,其印纹陶文化的主要内涵,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葬出土的器物,在器形及组合上与广东西部的一些战国墓相同;其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也与广东同时期的战国墓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战国秦汉时期陶器,  相似文献   

14.
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赫哲族同其他通古斯系民族一样,也是古老的民族。根据考古资料,赫哲族古代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赫哲族文化和三江平原上新石器文化存在着悠久的渊源关系。”沿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发展顺序而出现的“黑水靺鞨  相似文献   

15.
<正> 湖南地区自尧舜时代直至西汉以前主要是越族的聚居地,越人在湘南的居住时间更长,而瑶族的祖先在汉以前就迁徙到了湖南。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在其交往中互相影响吸收,故瑶族文化中有很多越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广袤的中东南地区,生息着众多的民族,它们在古代被统称之为“越”和“蛮”。种种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中东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群体,均处于由“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的氏族部落历史阶段,尚未形成民族。这些人们共同体无论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明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是不稳定或不很稳定的,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或因经济政治原因,或因战争和婚姻关系,出现了许多混融的迹象,各共同体演进的总趋向是  相似文献   

17.
吴庆光 《民族论坛》2011,(12):27-29
潇湘热土.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札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湖南少数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湖南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湖南乃至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民族文化”专栏,首先关注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朱西沙 《民族论坛》2005,(12):54-55
民族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古丈县有着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导入旅游,打造古丈县旅游品牌,是古丈县旅游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古丈县地处祖国腹地,湖南西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大门”,全县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2001年末总人口13  相似文献   

19.
越、楚是我国先秦时期南方的二大民族,他们地域毗邻,各有所长,文化上相互影响,但史籍于此记载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越、楚遗物不断从地下经科学发掘出来,开始揭示出为人鲜知的越、楚文化相互影响的史实。然而,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多偏重于楚文化对越文化的影响,关于越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似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此略述管见,试补不足。  相似文献   

20.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侗族与壮、布依、水、仫佬、毛南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支系,历史上称为侗僚、峒僚或侗家苗。到建国前,侗族处于落后的的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在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侗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结构奇巧独特的建筑工艺,五彩斑斓的侗族刺绣,还有浩如烟海的侗族民歌、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侗族舞蹈,戏剧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大歌、琵琶歌及多耶舞,芦笙舞、侗戏等歌舞艺术,更是丰富多彩,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