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仍有遗存,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海陆丰人文土壤中具有浓郁的世俗宗教特色,赛神庙会是乡社宗族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载体滋生并哺育了白字戏、竹马戏等民间戏剧样式,也使得传统戏剧呈现出浓郁的世俗宗教色彩。这种赛会祭祀戏剧具有不同于文人戏剧、观赏性戏剧的价值标准,它是典型的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以前的文化逐步思潮李云泉由于地理的和文化的原因,古代中国人曾以“礼义之邦”、“天朝上国”自居,并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识①。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化明显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居世界领先地位,因而自视为文明中心,毕竟有其真实依据,而且天朝意识...  相似文献   

3.
晚明是职业戏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职业戏班数量大,活动范围广,演剧活动频繁,风格鲜明,对于声腔剧目的传播与交流、表演艺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戏剧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家乐戏班无可比拟的作用,奠定了其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界的一个近来备受关注的议题,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文化旅游开发特别是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英国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其经验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相关部门可借鉴英国的经验,结合汤显祖戏剧文化开发的特点加大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的力度,并尝试与英国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跨国营销传播主体间的整合,以推动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并提高其绩效。  相似文献   

5.
乡土祭祀戏剧及其保护——以白字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祭祀戏剧是指以祭祀演剧为主体的各类乡土戏剧,宋元以来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戏剧样式与形制,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群。经过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的政治改造运动以及90年代以来现代流行文化、外来文化冲击,包括白字戏在内的少数乡土祭祀戏剧的遗存也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这些蕴藏丰富信息的戏剧活化石不仅对于中国戏剧的学术研究,而且对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多元文化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辽代的书禁作为一种对敌政策,极其严格,自太宗朝始,至天祚失国而亡,几历二百年。其推行书禁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敌方从文化典籍中窥知时政军情、山川险要、边防利害等军事情报和国家机密,当然也不能排除统治者为满足其以天朝大国自居的高傲的民族心态之因素。推行的结果,是统治者始料未及的。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其教训和留给后人的启示也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外国戏剧汉译和中国戏剧外译两个角度梳理了"五四"运动前中国戏剧翻译的概况、总结各自特点,并思考了社会文化对于戏剧翻译文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140年前,在中国东南大地卷起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风暴。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革命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本文拟就《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之间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同为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但其产生的基础、内容、性质及作用则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产生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直接背景,是对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来在军队中所实行的  相似文献   

9.
聚焦戏剧理论家陈瘦竹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应用文学史研究和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对其1940年代以前的著译进行了揭示、考释和研究。在1930年代,青年陈瘦竹已有短篇、中篇小说、剧本、文学及戏剧评论、外国文学及戏剧介绍、翻译和评论等诸多著译形式的作品问世,成为民国文坛上工于多体裁的作家。抗战题材的短篇小说“三人行”与其他知名作家的作品一起,被译成英文,结集由英、美著名大学出版社出版,更赢得了国际化影响。陈瘦竹早期著译的内容取向多种多样,其中以家国情怀主导下的变革救亡取向、启蒙意识主导下的文化批判取向、以世界文化为参照的学术研究取向最为显著。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乡土文学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剧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将个体作家在著译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拓展到了极致,在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0.
以张爱玲的两篇小说为例,分析其中传统戏剧、电影、现代戏剧等在文本中的结构功能和表意作用,以此管窥张爱玲的写作行为与写作策略,剖析了她作为现代女作家对于社会文化独到的捕捉、观察、回应与创造。  相似文献   

11.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艺术成就较高。在不同角度的阐释下,英国文艺复兴戏剧总以不同形象面世。20世纪,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唯物论等均强调“权力话语”对于文学解读的重要性,但其对权力的解读各有不同。历史主义批评中的权力处于隐身状态,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唯物论中的权力则成为显性词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作为社会历史产物在批评中或呈现出王权的镜像写实,或成为巩固王权统治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潮剧与白字戏历史上是同一个剧种,都叫做白字戏,鉴于白字戏来源问题的众说纷纭及诸多疑惑,在研究剧种的形成时一定要从构成剧种的基本要素——演出主体、戏剧产品及戏剧受众三方面综合审视,孤立地看待研究对象则难免片面。基于此,乡社祭祀赛会是白字戏生存发展的温床,而外来剧种是其由小戏成熟为地方剧种的催化剂,地方小戏与外来剧种都是形成白字戏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13.
洪深是我校解放前著名的进步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戏剧创作和批评的成就非常突出。本文从分析洪深世界观形成的文化探源入手,着重对他的戏剧创作和批评的时代环境,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作了剖析。作者为中文系1984届毕业生,不幸殒命于1990年的一次“空难”,发表此文,以志悼念之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戏剧起源学说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中国戏剧纳入原始戏剧与现代意义上的戏剧两大范畴,认为原始戏剧中各种戏剧因素的主次建构是形成中国戏剧个性特征的重要原因。文章采用以流变溯本源的方法,观照中国戏剧源头的主体特征,其途径有三:首先是对纷繁起源学说总体把握;其次是对乐舞──优──百戏──参军戏流变过程的考察;再次是与外国戏剧发生相比较;从而得出:中国戏剧的源头特征是与儒学价值观保持某种默契的世俗化倾向与娱人为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莱辛和李渔虽然在艺术实践的文化层面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作为德国和中国的戏剧美学思想家,他们对于各自的戏剧美学传统做了深入剖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莱辛和李渔创立了各自的戏剧美学体系,对于古典戏剧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分析和探讨两位.艺术家的美学思想、艺术特质,对于丰富和发展戏剧美学的艺术传承和实践诸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米诺斯文明时期,克里特人就已经有了竞技习俗,这种习俗的产生与他们所持的母权制态度有重要的关系。迈锡尼文明期间,这种习俗被阿卡亚人赋予了父权制的文化态度,注入了希腊诸神的元素,且发展成为希腊人重要的文化传统。而阿哈伊亚人则对其注入了男子气概,并将宙斯改造成了战神,使这种习俗演变成希腊式竞技,且发展出早期的竞技赛会。这种竞技赛会后来在多利安人手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从而为古代奥运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学视角对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延安时期戏剧的发展和变革状况进行全景观照,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创作、传播活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延安文化构建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延安文学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该研究对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传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中华各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真实形象的艺术写照。中国少数民族在缔造华夏乐舞戏剧文化、中外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立过非常卓越的功勋。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不能单纯套用西方戏剧与中国汉族戏曲研究固定模式,而应该以先进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实证考察,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调查法,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进行较为详细的实证以及全面、系统、科学、务实的研究。从民族文化、戏剧艺术的视角,以翔实可考的文献资料与理论知识,对中华文明史作出科学描述和总结。以国内外民族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的丰富资料、先进的科研方法,来佐证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学术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80 年代以来发生在台湾与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可谓“一母所生”,同中有异。两者都是文化开放的产物,都是在西方戏剧新潮的影响下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果,又都是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把艺术的目光盯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上。但这一运动在台湾的酝酿要早一些,海峡两岸在艺术探索的“前卫性”与对主流戏剧的“反叛性”上是有差异的。台湾的小剧场运动,其业余性、独立性很强,而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则大体上是主流戏剧的“分枝”与“附庸”。此外,前者多以“喜剧之美”取胜,后者则多出之以正剧或悲剧。把两者放在本世纪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观察,它们都带着“弱势文化”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是同辈人,虽相隔天涯海角,但相似之处颇多,差异亦显著,两位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现从戏剧艺术、文化背景及其代表作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及戏剧差异,对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