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梓健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7-21
《白鲸》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因其超前性经历了重新评价和阐释接受过程,同时因其复杂性在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期待视野的历史变迁是《白鲸》的文学价值得以重新认识的前提,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赋予《白鲸》的开放意义则是该作品与不同时代读者视野融合并产生多重接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石群山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107-110
接受美学开创了读者研究的先河,在阐述读者地位和"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的同时也将研究的焦点落实到具体的阅读活动上,他们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读者由审美感知到意义反思再到意义融合的过程,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的过程,是读者在视点的游移转换中"被动综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士军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3-97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杨新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赵树理是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最佳文本。他的成功正在于他将其作品读者定位在农民群落中,并且努力去满足读者建立在其接受前结构之上的阅读期待视野。赵树理作品中也不乏“空白”、“空缺”及“否定”等召唤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对《红岩》的接受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云贵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48
长篇小说《红岩》有着丰富的审美质素,开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传奇的审美趣味,革命者感人的精神品格以及精彩的革命语录等,这些合力促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接受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广告翻译策略:接受美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87-9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广告翻译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进行了一番诠释。同时指出广告翻译应该注重译语读者(消费者)的接受,所以更应奉行“归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黄福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4):55-57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和感悟。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文本解读不应是过去对教参观点的简单复制,而应是个性化、多元化的。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从文本、解读、创造三个角度,提出文本阅读情境化、文本解读多元化、期待视野拓展化的体悟式阅读教学观。 相似文献
9.
谢会昌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3)
接受美学看重作品的接受者,接受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鲁迅的许多精湛的论述,合于接受理论;鲁迅的中国说小史论,不期纳入了接受美学所要求的文学接受史的主张,却又并无接受美学者的“取代”论的偏激,将作家作品创作史美学史与接受史熔铸一体,成为完整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于晓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24-27
儒家经典《论语》蕴涵了丰富的接受美学思想,其接受关学思想以“仁”为哲学基础,在一种具体阐释人生道德和哲学的形式下,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之维进行具体的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接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何国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8-11
在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生成的支配地位,这对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具有重大参照意义。这体现在首先应确立新闻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其二根据期待视野细分受众;再次揭示新闻讯息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张力互动关系;最后尝试树立新闻定义中的受众地位。 相似文献
12.
马英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57-59
“读者期待视野”和“结构召唤性”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了福克纳在小说中运用的独特的、开放式的叙述模式和结构安排,并详细分析了小说结构召唤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的独特关系,同时也初步探寻了艾米莉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友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34-38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14.
从接受美学视角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动态过程所显示的特征,一位成功的译者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以极大的跳跃性,附以文本以未定性,创设"召唤性"结构,以待读者再度挖潜。而后使译文如镜中之像,相中之色,言有尽而意无穷。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无疑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约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读空间"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程金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152-155
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中译文多样性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原文文本的模糊性,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读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这两者也是多样性译文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周永秀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2):146-149
接受美学理论十分重视本文一读者关系,特别强调读者在本文意义解读与重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视点也从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把学生视为几个教学常量中的主导因子,关注学生主体身份的构建。在此意义上,接受美学理论对新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周俐玲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64-67
赛珍珠"中国叙述"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与她敏锐而深切的"现实感"密不可分。这种"现实感"与赛珍珠早期在中国比较独特的生活经历有着内在的情感和精神联系,同时亦与她破除一切自我禁忌的以"生存—生活"为中心的现实哲学浑然一体。而她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发自生命本体的超越种族、国家与文化的悲悯意识,为她突入到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超越时代主流意识和思想的个人精神信念。而在理性与抒情之间的适当平衡,不仅成为她的中国叙述的方法支点,亦成为她的中国题材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的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非常关心中国普通老百姓,关注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下的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她把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种种思考,形象地写入到小说《大地》三部曲中,通过王龙及其家人的故事,进一步反思小农经济下的“造反”和等级制度等问题,探讨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赛珍珠的思考给现今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幽默廣告具有獨特的功能和特點,其翻譯有明確的目的性。本文將接受美學的讀者中心論引入幽默廣告翻譯中,認為讀者在譯者——譯本——讀者總體關係中具有終極指向性,翻譯目的的實現主要依賴讀者對譯文的反應。文章根據接受美學理論提出了幽默廣告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並特別強調,譯者從事幽默廣告翻譯時必須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悉心關注譯文讀者的語言和文化審美習慣,並注重其情感需求,靈活運用恰當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創作出最能實現幽默廣告預期目的的譯文。 相似文献
20.
《大地》中赛珍珠的宗教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钧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1):24-29
本文通过对胡风和伍蠡甫对赛珍珠《大地》批评的辨析,试图说明赛珍珠在《大地》中没有采用传教士的宗教立场,而是一种求真的态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