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其本质都是农村经济社会调整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持,城镇化也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了这一规律而采取有效行动,可以直接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积极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条件和根本目的。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一战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一、可持续发展是全新的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其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战略支柱之一。过去五年是区域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区域发展在九个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与党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思路分不开。系统总结党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十大方略,认为新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扎根中国本土,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从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的问题导向角度,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面临的四个方面不协调问题,提出了推动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六个政策关注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立法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很多方面,但区域间的立法协调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我国区域立法协调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部分区域立法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评析,最后就如何实现区域立法协调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提出了“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即“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同时,《建议》又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这七个方面的目标及其主要特点,对我们全面深刻领会《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进入了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重要阶段.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区域内的协调,也要重视区域间的协调.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要素系统分析了区域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与其省际时空差异.结果显示自1998年以来,北上广为代表的东部人文系统发展最好、区域系统水平较高,但自然系统压力较大;西部自然系统最显优势,但人文系统发展欠佳,区域系统呈现较低层次的协调.省域各要素系统发展态势较为稳定,衡量区域系统及其分指标人文、自然子系统相对差异的基尼系数数值较小且波动不大.今后我国仍要实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开发与和保护并行、优势发挥有序、差距有效控制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努力方向看,它是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主体的综合性奋斗目标;从内容结构看,它是一项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社会工程;从空间范围看,它是一个世界文明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开放性可控系统;从时间序列看,它是一个由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连锁组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路径相同、功能一致、千城“一面孔”、管理“一刀切”一直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顽症.当前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从城市发展机制理论来看,有“需求指向”型与“供给基础”型;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来看,有“综合全能型”与“人居人文型”;从城市与人口供养关系来看,有“人养型”与“养人型”;从城市发展路径来看,有“土地扩张型”与“人口吸纳型”;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有“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上述各类城市均有自身的长短优劣以及适合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最后殊途同归: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现代文明的基本样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在地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样式。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发展模式。面对我国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日益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飞跃,也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为实现我国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纲领.加快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扩大,已经危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仅仅用政策、计划还不足以保障种种统筹和协调,应当从国家整体、系统的发展战略高度出发,通过科学的法律制度设计,实现东西部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协调发展建立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时代”的到来,构建川渝黔“西三角”经济圈,促进川渝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已成为川渝黔三省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构建川渝黔“西三角”经济圈,必须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市场主导、政府协调、有序竞争、和谐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川渝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川渝黔三省市经济社会在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市场互动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是传统的“倾斜战略”所导致的农业劳动效率的极度低下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危机。从1978——1998年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忽视农业不仅农业发展滞后,工业也无法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失去平衡;相反,重视农业,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也将处于良性运行之中。我国的制度安排必须探索和找到一条工农协调稳定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疑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具有关联性,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解决四个难题:一是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三是实现城乡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四是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利.只有促进城乡的深度融合,才能使它们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一重要指示是我国加快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之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山区。山区是“三农”问题体现最集中、难点最突出的区域。因此。要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山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含: “代际持续”;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协同发展论是一种全新的以统一的观点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 主张人类社会复合系统的社会子系统、生态 (环境) 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以及社会生态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社会生态经济子系统等应当互相协作即协同运作, 以实现其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同时, 还应当实现其空间协同发展与时间协同发展。而科学发展观, 则是由“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四个互相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发展子系统 (要素), 所建构起来的关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大系统 (整体)。它的突出特点是: “人本创新”和“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18.
陈云的用人观,即陈云的用人之道.其内容主要包括:干部决定一切必须重视干部;辩证方法看待干部了解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主选拔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使用干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干部.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用人观的不同思想内容及其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不但是对陈云诞辰110周年的纪念,而且对全面推进落实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更好地做好干部工作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简称“两化”)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于协同论观点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作机理,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从时空演变角度分析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而言,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递增态势,但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两化”关系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从空间角度而言,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且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等影响,各地“两化”的协调度演进趋势各异。要深入推进四川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视区域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健全城乡良性合作机制和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王艳 《北方论丛》2006,(5):133-135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社会怎样,城乡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选择。因而研究转型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的城乡关系自然就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