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
近代科学技术结合到生产力中,形成科学化的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把中国从一个不可溶的社会结构向可溶性的社会结构转变,这是近代科学技术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社会效应,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和科学精神的人文展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充实丰富的内涵,这对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的侧面被忽视了,所以建议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应补充上这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与科学发展源自西方文明的冲击,其中近代留学生的归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百年来的不同时期,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从宗教留学走向世俗留学;从科技救国到变革社会;从东洋留学到西洋留学。几代留学志士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运用唯物史观世界交往的方法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方法,着眼于马克思对中国历史分析的思路和内在逻辑,从中国封建社会封闭性的现象入手,由表及里地追寻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进而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横向上社会结构的僵化导致了其纵向上发展的停滞,而纵向发展上的停滞又强化了其横向上社会结构的僵化。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本文在对中西封建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中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许多科学的论断,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国初期,毛泽东通过编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读书籍、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对胡适思想的批判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毛泽东对史学理论的阐述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人以深刻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范例,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毛泽东的史学思想进行回顾与总结,将有助干推进我国史学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简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观郭海云纵观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观,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唯心史观仍占统治地位,但是,这并不排除对一些社会现象认识上的合理成份,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劳动观、道德观和群众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省思——读《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朱在以分析的、原子论的科学方法为核心的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主宰着现代社会的情况下,如何深刻地认识和科学地总结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成就,从而为我们今天努力追求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借鉴,这无疑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就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之中,它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它的理论是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结晶;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具体运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既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横向角度的选择,也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纵向角度的选择,它这两方面的选择,既是对科学原理与科学原理运用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科学原理运用中科学精神作用的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9.
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视察中国社科院时的讲话,科学地阐述了包括历史科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历史科学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历史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五四时期中国人权观从资产阶级人权观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转变的历史进程和主要观点, 并分析了这种转变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这对于我们认清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局限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权观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外史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内史论强调科学的自身逻辑,综合史论则力图克服二者的片面性。本文通过对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科学的门类结构和学科结构的考察,分析论证了科学在不同具体历史条件下和不同层面,其自身逻辑同社会因素之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科学和历史交流如绩,铸就唯物史观之“轩辕”。当马克思概括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结论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历史对象来处理;当马克思建构人类社会的历史观念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科学对象来把握。科学和历史是马克思架构唯物史观的两条主线,然而,二者在旧的形而上学那里并不相容。知性思维的成果是科学,科学所能得到的确定性结论是永恒的,处在时间之外,根本拒绝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历史,因其在时间中展开,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禁忌。传统形而上学只能发现科学,而不能发现历史——历史是人的生存本身。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真理观,这种真理已经不再是形而上学抽象概念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具体的现实在历史中的展开。因而,唯物史观成了科学和历史相统一的人类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出发,结合恩格斯关于人类历史三次大分工的科学论述,使用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论证了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在先秦时期的萌芽及发展情况,对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学说史更经常地被人们称作"中国社会思想史",但这种称谓是不准确的。研究中国社会学说史不能用机械的唯物主义或阶级标签法,科学的方法应是全面、客观、公正地解读中国思想家的社会学说,去除一切非历史的东西,通过符合历史真实以及逻辑推论的系统分析,来建构中国社会学说史体系。  相似文献   

15.
准确把握我国传统宗教实用性和宗法性的历史特点,分析当代中国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认识、心理及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影响等多种原因,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科学评价其消极作用,进而预测中国宗教未来的世俗化走向,对于我们现阶段深入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晚年思想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到思想资源的吸收再到东方国家的践行,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正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逐步验证。今天,重新探索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尤其将东方社会理论置于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够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基本遵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行性思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执政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确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共产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深刻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在一种新的语境中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具有的新的功能。这一功能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的运用,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的实现过程。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证科学,同时必然具有一种新的社会历史功能,即暴力革命。历史唯物主义的暴力革命功能,在观念上体现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在现实中就表现为革命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个重要原理的重新探讨。一个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另一个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预见。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的理论或论断,有其不可抹煞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但是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已经无可辩驳地显示了它们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劳动价值论难于解释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规律,市场现象需要更广泛的理论(例如供给和需求价格论)加以解释;另一方面,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实践已经打破了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的传统教条,证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是一个真理。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根据实践标准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原有的某些原理提出重新思考或加以发展,不是离开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是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梳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正确把握民族主义的本质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而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纳入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理性的、开放的、和平的民族主义发展趋向,实现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合理的民族利益及世界和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