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促使国家形象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然而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存在不少问题:对内传播多且对外传播少、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曲解与误传、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占据着世界传播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意识不够、国内与国外新媒体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限制。分析表明:充分利用新媒体病毒式传播方式,加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重视传播的国际化视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大胆邀请外国媒体,多渠道宣传中国形象;多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巧用新媒体,掌握对外传播的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无不把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国家形象的建立与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相关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如何树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如何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人展现中国形象,是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国家级别的统筹协调机构来进行国家形象的统筹规划和管理,需要对国家形象核心要素和差异化特色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国家形象的精确定位以及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国家形象应主要围绕国家形象标识、国情综合形象、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历史形象、文化形象和国民素质等核心要素进行多维塑造。同时,通过新媒体传播、广告传播、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等主要策略来进行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是一国在世界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外在体现。随之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不断加速与融合,国家间经贸、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有效保持并提升国家形象已成为多数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随之互联网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载体对于国家形象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而高效、规范、得体的媒体语言传播更是媒体工作建设的核心。因此针对我国媒体语言传播中规范性不强、渠道较窄、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建议采取的措施包括:构建完善国家形象战略,完成媒体语言传播规划;规范媒体语言的使用;拓展媒体渠道、增强影响力、提升话语权;通过媒体语言传播文化教育间接提升国家形象等。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影响国家形象的众多因素中,新闻传播是一个至关 重要的战略要点,而当前国际新闻传播能力西强我弱的现实背景以及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国 家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效果。我们应从转变新闻传播理念,改革新闻传播体制,探索新的传播手段,有针对性地反击 西方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歪曲,积极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等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6.
他说:“将城市的形象推向世界,不仅仅需要开发旅游,更重要的是对外传播。我更多的工作是通过媒体传播,来促进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外宣翻译是一国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窗口,对提升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外宣翻译错误较多,影响了外国受众对我国国情的认知和理解,影响了对外交流和传播效果,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坚持外宣翻译原则,重视国际话语权,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大力培养外宣翻译人才,以及将系统的外宣翻译研究纳入国家语言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传播力瓶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建 《国际公关》2009,(2):39-40
作为中国软实力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近些年来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毋庸讳言.制约中国国家形象的瓶颈——传播力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如何突破制约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这一以往重视不足的瓶颈问题.已是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如果从公共关系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这是涉及“媒体沟通力”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体育外交,是国家公共外交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塑造、传播本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体育以其"世界通用语言"的特色,发挥着公共外交"草根战略"的作用。体育交流,尤其是大的体育赛事往往成为国家关系改善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契机,体育运动员也以其"艺术感染力"扮演着公共外交形象大使的角色。本文将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探讨体育外交在塑造和传播我国国家形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欧美日韩的国家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国家公关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通过  相似文献   

11.
百年中国英译小说向海外传播了多维的中国形象,但传播过程中“自塑”与“他塑”的中国形象因传播概念偏差、传播向度单一、传播内容与传播成效偏离形成错位或反差,给国家形象海外建构和传播带来困境,造成中国形象海外传播“国内佳、国外不佳”现状。国家形象海外传播要突破困境,改变中国形象海外传播现状,以及国家形象输出策略、内容和目的不协调窘境,一是要匡正传播理念,纠正“宣传”“灌输”观念为“传播”观念;二是要统筹协调双方意识,考虑双方审美意识和价值意识等因素;三是要赢得传播空间与时间,以空间换取时间;四是要倚重“他塑”成就“自塑”,树立“话语中国”中国自塑之话语自信。同时,在提升国家形象海外传播路径时,明确中国形象海外塑造和传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苏继群 《国际公关》2023,(11):68-70
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设立全国性的规划协调机构,对国家形象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国家形象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家标志、总体公共关系形象、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历史形象、文化形象和国家形象等因素。本文立足于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现状,从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入手,研究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行为特征,并通过研究分析界定影响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的因素,以传播学基本理论为支撑,阐释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优化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的建议和举措,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大国成长不仅要经历物质性成长,也要经历社会性成长。大国形象是社会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和构成部分。在利益博弈与纷争中,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新兴大国面对的重要而棘手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中国国家形象的四个维度: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传播可以分为两种路径:基于事实传播的本质主义路径和基于身份传播的建构主义路径。中国大国形象的传播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这两种路径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14.
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在复杂多元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利用大众传媒及国家政治和民间的各种外交行为来掌握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权,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格局,成为传播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实了新的内容。文章首先论述了议会外交对构建国家形象的意义,接着对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中的媒体策略及其对外交往的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分析了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传播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起到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提出需要不断加强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对外传播,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及构建"民主、开放、文明、负责任"的良好的国家形象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共情传播与国家形象关系密切,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凝聚民心,激发民众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同时,共情传播也为破解国家形象存在的困境与障碍提供了情感支撑。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共情极化、共情超限、“反共情”都会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构建。社交媒体发展,为破解两者矛盾带来渠道和技术支持。通过共情融入国家形象传播平台建设、精准共情营造有利于国家形象的舆论环境、共情议题提升国家形象议程设置能力三个途径提升国家形象与共情传播的有机结合,塑造文明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要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崛起的“光荣孤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必须塑造、传播、提升国家形象。国家媒体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和主要传播者,此次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在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中,传播并塑造了一个快速高效、领导有力、以民为本、开放自信的大国形象,并积极“引导”国外传媒正面塑造中国形象,承担起了一个大国国家媒体应有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提出了新要求。鉴于转文化传播已超越跨文化传播成为新的国际主流传播研究视角,文章分析2023年国家形象宣传片PRC的传播策略,从而探究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新趋势。研究发现,在语言使用维度上国家形象宣传片PRC使用了初级转文化传播策略全球本土化,而在价值观维度上该片使用了高级转文化传播策略本土全球化。据此推衍,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策略同时使用是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制作的新趋势。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均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杂糅现象,本土全球化概念的提出就是对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的强调,是在兼顾两种文化的同时“增稠”本土文化比例的过程,最终可达到文明互鉴、文化融合的转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建构的整体链条中,一国公众作为主体对国家客体的多元感知形成了国家形象最基本的以“个体”为单位的主观认知存在。基于公民必然的社会人属性,每一个独立的认知存在会与其他个体的认知存在发生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的不同维度进一步相互影响和建构,形成一个社会宏观意义上国家形象的内构。而在形成或影响个体基本的国家形象认知的诸多因素中,媒介使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具体到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言论作为社会观点的载体能够直接对个体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现时代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公民网络接触的普遍性使得这种影响凸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同时,年轻一代的心理意识特性使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可塑性。今天的年轻一代将成为未来国家建塑的主力人群。通过网络言论传播影响和构建年轻一代心目中国家形象的良性完形,则有可能进而藉由这一特定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未来整个社会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邮票是"国家名片",承担着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文革"邮票以政治题材为主,仅发行了少量的经济、文化和体育题材邮票。基于政治传播的需要,"文革"邮票主图大多是经过概念化、样板化的人物或景物形象。运用符号学的图像分层分析方法对"文革"邮票进行解读,剖析影响邮票设计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揭示邮票设计及构建国家形象的规律,以期彰显邮票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发挥其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的独特作用,探索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形象表达与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乡村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场域,但以往国际传播多从城市视角出发而聚焦乡村空间的国际传播研究尚付阙如。全球乡村建设实践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聚光灯由城市转向乡村。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现实空间感知、表征空间构想和传播空间实践的乡村国际传播分析架构。首先,乡村空间承载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体实践,从“自然景观生成”“人文景观传承”“主体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感知乡村空间现实。其次,从文化、伦理、景观、产业四个方面表征乡村空间,建构国际受众对于中国乡村“底蕴深厚、乡风文明、景观民居、民富村兴”的认知图式。最后,从寻求乡村建设共识、建构乡村话语体系、贴近国外受众需求、唤起受众情感体验、主体视角下的微观叙事、赋能乡村短视频传播等方面提出中国乡村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