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综观张学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道义"无处不在,他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惊人之举都与"道义"二字相连:凭道义,他劝父罢兵,诠释了百姓大义;凭道义,他毅然易帜、武装调停,诠释了统一大义;凭道义,他辞职下野、送蒋回宁,诠释了荣辱大义;凭道义,他西安兵谏,诠释了民族大义;凭道义,他放弃自由,诠释了人格大义。张学良用自己的"生命"和自由诠释了人间大义。这就是张学良精彩的道义人生。  相似文献   

2.
一、西方道义逻辑的形式化研究现状 道义逻辑是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研究含有道义模态词"义务"、"允许"和"禁止"等模态词的一种广义模态逻辑的命题形式和推理规律的逻辑.因此,它和法学、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模态逻辑理论的日益成熟,这也给道义逻辑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使得道义逻辑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目前,道义逻辑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形式化,用这种方法解决各类义务冲突问题,并在道义逻辑的经典系统CDL和标准系统SDL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各种各样的道义逻辑的形式系统,使它能够较理想地处理各种各样的道义悖论.本文将西方道义逻辑形式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王士禛《香祖笔记》,今有湛之先生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几条,我读之又读,总不能明白,问题似出在标点上。卷十二有云:“兖州阳谷县西北有冢,俗呼西门冢,有大族潘、吴二氏,自言是西门嫡室。吴氏妾,潘氏之族。……”依此标点来看,“自言是西门(庆)嫡室”的“潘吴二氏”,当是女性。但前文所说却是“大族潘、吴二氏”,莫非这两个大族全族之人都嫁给了西门大官人?且不说族中有老有小,就说两族族内决不可能全是女性。上面引文的标点,显然是把“氏”理解为已嫁妇女的婚前姓氏了,其实应招男性家族。而且,“吴氏妾,潘氏之族”也不通:既然是“吴氏妾”,怎么会是“潘氏之族”呢?原句应标点  相似文献   

4.
中人调处与清代民事纠纷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调处是清代民事纠纷解决的重要形式,而中人调处则是民间调处的基本组成部分.中人在清代民事交易中扮演着说合、证明、保证的角色,正是这种交易中的角色使中人在民事纠纷中自然成为纠纷的调处者.中人进行的民事纠纷调处对清代民事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民事纠纷层出不穷。传统的以行政调解、单位调解等纠纷机制越来越力不从心。面对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颁布法律赋予民权,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面临巨大考验。如何能够使民事纠纷有效、迅速地解决,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及其多元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认为唯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才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文中所说的“悖论”,只是指由道义逻辑中的某个定理推出的结论 ,与人们在直观上或常识上或习惯上的理解是不相符的 ,也不是通常说的那种会导致逻辑系统产生矛盾的悖论。作为道义逻辑开创者的冯·莱特 ,是如何看待和如何解决道义逻辑中几个著名的“派生义务”悖论问题的 ,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真理问题传统哲学视野之外,关于真理在生活世界中的实际语用维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真理作为某种"真的东西",超越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还包含道义性的"真(的道)理"的维度。在科学和日常行为层面上,"真"关乎"成事",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真"说事论"理",后者即真理的社会语用层面。严格意义上的真理的到场其实不是用说的,而当以真理的名义说事时,实际上蕴涵着此际真理的不在场。在论理语言游戏中,以真为理乃基于其在科学领域中作为竞争性语言游戏胜出者所蕴涵的话语权威,问题是,排他性真理的决出实非社会场域语言游戏的常规。并且,单纯的真本身亦不具足道义合理性与正当性。在社会场域中,话语的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并行不悖"的各种道理。  相似文献   

8.
朱熹人生哲学是以学圣“心法”即“涵养德性本原”为核心而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的 :“心与理一”的境界观 ,“内圣”而开“外王”的价值观 ,“道心”主宰“人心”的处世观。其主旨在于通过内之心性和外在效用两方面来拓展人之生命价值意识 ,显现出一种高扬人的主体价值、道义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道德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系统功利主义思想是一种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功利主义理论展开研究的最新成果,它试图解决康德道义论与功利主义之争,同时调和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之间的对立,把道义论与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统合起来。由张华夏提出的系统功利主义思想经过陈晓平的修正与改进得以进一步完善。系统功利主义思想是一种道德哲学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有效尝试,统合了道义论与功利主义,通过区分公德与私德强化了理论体系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史学界有两种观点,即蒙古分支说与契丹后裔说。最近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达斡尔族简史》,通过对契丹族的历史变迁和达斡尔历史传统,以及契丹和达斡尔在语言、生、产生活方式的共同点之比较与考证,确认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解决了久悬不决的族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高凉冯氏族属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凉冼氏与冯氏联姻,导致民族融合,形成"俚蛮汉化",走"民族团结"或"文化融合"的路子.冯氏似非汉人.<新唐书>卷一一零为<诸夷蕃将传>,将冯盎与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等同列.<旧唐书·冯盎>则谓"累代为本部大首领".可知冯氏亦高凉溪洞蛮酋之一,与中原冯氏未必有关.再结合隋代杨素谓冯盎的"蛮夷"以及冯盎族人子献"击铜鼓"的事象,冯氏家族至冯盎时,已有"奴婢万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的"南越首领".冼冯联婚后,先是但、蛮融合,在唐宋以后融合于汉族,并一直生息繁衍至今日.  相似文献   

13.
契苾氏家族属于铁勒契苾部,自契苾何力贞观年间内附,契苾氏家族先后六代人为唐朝政治军事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旨在对契苾氏家族的世系作梳理,并对该家族兴衰问题作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铁弗匈奴是南匈奴去卑一支之后裔,因故逃归塞外之后,与迁居匈奴故地的鲜卑混居杂处而形成的一个新族体。其族称"铁弗"始于刘虎,源于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史书中有时称其为"乌丸(桓)",是因拓跋魏将诸方杂人来附者谓之"乌丸",至于与屠各之关系则是刘渊族源的衍生问题。夏政权灭亡之后,铁弗匈奴流散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归入北魏;二是融入吐谷浑;三是继续保持"刘"姓活动在朔方地区。  相似文献   

15.
汉代重视皇族教育,使其得以制度化。这种皇族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汉代诸帝、诸侯王中通经术、有学术造诣者很多,不少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重视皇族教育对于整个社会学风的树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浑氏家族可谓蕃将世家,其九代人的史事考就是说明;浑氏家族汉化有五种表现,即血统关系上的汉化倾向;地望上的汉化变迁;族望上与汉人认同;姓名上的汉化,读书习儒,从心理上接受汉文化;浑氏家族现象的出现有三方面的社会基础:其一,作为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孕育出来的李唐王朝较少民族偏见和保守传统;其二,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对周边民族的“怀柔”、“羁縻”政策;其三,唐代武功强大,需要蕃兵蕃将的加入。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家族史的研究是中国家族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唃厮啰家族为例来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可以看出,由于少数民族家族大多地处边疆,地理位置的偏远以及民族的杂居造成少数民族家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又导致了其史料的复杂性和分散性,并且存在着诸多的错误。所以在研究其时,要充分利用多种史料;对史料要进行甄别、鉴定;要进行查漏补缺。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源远流长 ,虽曾推动过社会的发展 ,但其固有的封闭性、落后性在现代社会的各层面不时地、顽固地会有所显现 ,对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科学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利益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必须以现代文明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9.
人名作为称呼语,与社会背景、时代风貌、日常生活等因素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处在宗族谱系中的人名,由于宗族仪轨的约束,同时还带有某种宗族文化的色彩。本文从陕西省《米脂县万丰里高氏族谱》中的人名入手,对此族谱中人名的变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做出分析,并指出宗族中各代子孙按照族谱所定"起字"取名的情况正在消亡,族中人名典型地反映出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国农村,随着家庭经济的再兴,农村村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宗族复兴活动。宗族对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宗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也在所难免,主要体现在:影响民主选举的公平性;影响村级领导干部的质量;影响村务管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对同族干部的监督较松等方面。要消除宗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就要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增强农民的流动性,扩大农民的对外联系;依法治村切实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并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