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杰作之一,其艺术建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其创作主旨,而其创作意图也需要特殊的艺术匠心来表达.把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融洽一处并且通过独出心裁的艺术建构表达出来,这是《桃花扇》审美意蕴异常丰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李洲良 《求是学刊》2012,(5):114-118
从《左传》"君子曰"到《史记》"太史公曰",标志着史家从道德评价主题到历史评价主题的转变。《史记》论赞有显、隐之别。所谓显,或借仁人君子之义行壮举抒发敬仰之情;或书昏君权臣之暴行劣迹发泄怨愤之意;或述王朝更迭、世族盛衰以寄托兴亡之感;或对重大事件提要勾玄以探其成败之因;或深察人心向背以昭示民意之不可诬;或阐明写作本旨、书法义例以成其一家之言。所谓隐,或反话正说,似褒实贬;或侧笔反衬,寓有深意;或暗含影射,曲笔诛心;或言此意彼,绵里藏针。  相似文献   

3.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经历十年,“三易其稿”,于1699年(康熙38年)成书。《桃花扇》在北京盛演,使一些“文臣遗老们”“掩袂独坐”,“唏嘘而散”。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和洪升的《长生殿》传奇,被人们誉为“南洪北孔”,成为照耀当时文坛的双星。《桃花扇》是孔尚任以候方域所写的《李姬传》为兰本而创作的,“通过明末复社文人候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王季思《<桃花扇>前  相似文献   

4.
在古典戏曲家看来,戏曲是“以离合之事,抒悲欢之情”。离合之事,是叙事;悲欢之情,是抒情;叙事得小说之筋骨,抒情取诗歌之精神。因此,古典戏曲与诗歌、小说之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1954年,本文作者徐朔方先生在《新建设》发表了一篇《马致远的杂剧》,强调了剧作家思想的积极一面,而忽视了世代累积型的戏曲传统。时隔四十年,重理旧文,结论更为公允执中。作者认为;马致远的创作多半是改编,因此不能凭一本杂剧的内容来确定他的思想;但他又确有知识分子的悲愤之情,至于《汉宫秋》,更是历代艺人有意无意借史抒情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正梦中园,梦中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看《牡丹亭》,怎知昆曲为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同友人去观赏了昆剧《牡丹亭》——可谓上启"西厢"下承"红楼"的千古绝唱,是明代南曲代表作。原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汤显祖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写出如此勇敢、如此至情至性的梦境,实为难得。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  相似文献   

7.
张福清 《阅江学刊》2014,(4):131-137
李龏《梅花衲》所集林逋咏梅诗8句,集苏轼咏梅诗10句,从中可以看出从林逋到苏轼咏梅诗的价值走向经典,尤其是体现了林逋咏梅诗意象的经典化;《梅花衲》还多方面刻画了梅的立体形象,凸显了梅花之冰雪精神与高洁品性,以梅花来寄托漂泊不定的身世之感,寄寓无限感伤之情;厘清了从梅之精神到人生志趣、家国之恨的梅花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对其样式,学界一直有"团扇"、"折扇"之争。从明代开始,折扇逐渐代替团扇被广泛使用。《桃花扇》剧中有12出涉及扇子,其中5出为桃花扇。桃花扇当为折扇。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22,(1):153-160
历来学者们都将《论语》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诠释为一个人的为学次序或是君子道德人格的养成,这样的诠释看似合理,实际上却与孔子之思想相悖,并存在着"偷换主语"的嫌疑。在"性-道-教"视域下,可以看到,"情"是儒家教化立论的出发点,现实世界存在的恶是因为人与外界事物相"感"而产生了"情",而"情"是否"发而皆中节",就成了善恶的关键。由发生学观之,我们也不难发现,实际上,《诗》、礼、乐皆因人之情感而产生,但又作用于人之情感。但是,三者并不是分离的状态,在教化实施的过程中,《诗》、礼、乐三者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因此",兴于《诗》"侧重于人之情感教化";立于礼"侧重于人之理性教化";成于乐"强调的是人之情理融通。  相似文献   

10.
谈辛弃疾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为国本”、“惠养元元”的仁政想思 辛弃疾十分重视民众,这构成了他的历史观的根本特点。他在到建康的第三年(时年二十六岁)写的《美芹十论·观衅》中说: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饱而偷,暖而 适,遽使之饥寒则怨;仰而事,俯而育,遽使之捐弃则痛;冤而求伸,愤而求泄, 至于无所控告则怒;怨深痛巨而怒盈,服则合,叛则离。秦汉之际,离合之变,于 此可观矣。……在同书《审势》中,他又以金国叛乱迭起为例,强调“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二十八年之后,他上疏《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又重申了…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7,(3):149-156
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诸多变化。两性婚姻方面也是如此。万历年间吕坤编刊女教书《闺范》,重视夫妇之道,突出了夫妻关系在五伦中的地位;在描述作为妻的典范女性方面,重视女性才学,将体现女性之"才"的"诗女"、"文学之妇"作为独立类别编撰进入《闺范》一书,丰富了女性评价体系,为夫妻关系中"情"的展示与流露提供了有效途径。虽然,基于传统妇德约束,女性"贤孝"与"贞烈"仍然是评价女性品德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准则,但《闺范》的构想在传统的理想妻子和夫妻关系模式中,为"情"的注入提供了空间。结合这一时期比如士大夫为女性撰写的墓志铭等资料看,吕坤这一对妻的构想与对理想夫妻关系的期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一、兴衰史探讨热的启示近来,人们对各国历代兴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罗马帝国为什么衰亡》、《一个通商国家的兴亡》、《大国的兴衰》、《太阳也将西沉》等书十分畅销。原因何在? 任何人都不否认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不怀疑日本已在自由世界牢固地确立了发达国家的地位。但人们对经济富裕并不感到放心,有一种漠然的不安感。再有,人们也十分担心:在当今世界形势剧变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余华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寓言,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余华带有一定温情,从一个儿童我的角度观察扭曲年代的情,对爱的极度敏感与渴望,完成了他对儿童现实生存状态的批判与反思,并借儿童之口发出了对爱的呼喊,也让我们再次呐喊:救救孩子。  相似文献   

14.
王庆珍 《学术交流》2012,(2):165-167
周密的《武林旧事》资料丰富翔实,长久以来被人们视为了解南宋社会的重要史料。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于"地理类"中。然而,就作品本身而言,作者以较大篇幅礼赞了宋孝宗的仁孝之心,对孝宗的有意恢复、积极备战表示认同,曲折地反映了自己对南宋朝野和战之争的态度;文本描绘了临安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及朝廷对人民的恩赏眷顾,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此同时,作者也毫不讳言南宋上下的奢靡之风,豪门的夸靡斗富、市井的奢侈放纵,都渗透了周密对南宋亡国的深沉思考。文本不是对风土人情的客观记述,字里行间流露了周密的故国情思和兴亡之感,绝不能简单地作地理资料以观。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在《文赋》的艺术美建构中,存在一个理论“支点”的话,那么,这个“支点”就是灵感论。 下面,我们将从陆机的《文赋》中,有关对“应感”与“天机”的描述,来探讨灵感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是如何提出与表现的。 灵感与灵感的本质 《文赋》以“应感”为龙头,以“天机”为核心,与“收视反听,耽思旁讯”互为补充,递论情、神之用,对构思中的开塞行止等诸多情状,予以形象的描绘;对其文思的驰张等现象,做了周密的问津。陆氏首倡“应感”、“天机”之见,为我国文论树一里程碑──“灵感说”。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冈布里奇所说:“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因而“诗人感物,联累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大自然界中变化万千、珣丽多姿的景物,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常常有着十分紧密地关联,因而诗人、作家、艺术家在以  相似文献   

17.
严英秀 《社科纵横》2005,20(2):170-171
《生死场》与《八月的乡村》共开救亡文学之先河,是2 0世纪3 0年代抗战文学的奠基作品,但二者还是存在着疏离和冲突。《八月的乡村》以宏大叙事表现了自觉的民族意识,反映了抗战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而《生死场》从女性身体经验出发观察民族兴亡,更侧重于表现女性在帝国主义和男权专制双重压迫下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8.
程宇昂 《唐都学刊》2007,23(3):94-99
《桃花扇》中,桃的本文意象与文化意象有重合,但总体上冲突大于调谐。二者之间的冲突显示:《桃花扇》无意描绘一个陶渊明式的社会理想,也无心渲染刘晨、阮肇式的情爱理想。它启示人们:孔尚任有对抗传统文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杜文玉教授在其所从事的隋唐五代史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南唐史略》、《唐高祖和唐太宗》、《狄仁杰评传》、《唐代军事史(下)》、《长安吏治》等多部学术专著,并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反响。最近,人民出版社又于2006年1月出版了杜先生的新作《五代十国制度研究》一书。有幸获赠一册,故以先睹为快。经过仔细披览,潜心拜读以后,使我深受感触,于是乎言出于衷,遂有不吐不快之感;情发于胸,遂有不舒不畅之意。现将我在披览和拜读了杜先生这部新作后的心得体会略书于后,以期对杜先生在这部新作中对五代十国制…  相似文献   

20.
樊华 《生存》2020,(14):0061-0061
《百合花》以战时普通军民借被子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位普通人物的鲜明形象,热情讴歌了军民鱼水之情;通过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淡淡的笔触着重突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展现人物的内在美与心灵美,传达出对于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